看完电影《一九四二》发现当时河南的灾民都往陕西跑,为什么不往山东跑?

能动手尽量别动嘴


1941年到1943年的大饥荒不是河南独有,鲁西、冀南和山西南部也都包括在内,所以也叫作中原大饥荒,正是上述这些地区被称作中原。应该说,河南大部受灾最为严重,尤其是中北部地区,曾经的黄泛区和现实中中日双方的交战区这两个因素,都加重了饥荒的严重程度。

河南中北部地区的人们为什么大部分选择西去陕西,而不是逃亡山东?主要有三点:

一、此路不通:

国统区和日占区的交界处,双方都有军队把守,设卡拦截,任何一边的百姓都不太敢于冒风险,去往未知的另外一方的土地上。相对于国统区的赈灾活动,日占区为了宣传,也不是没搞,真实效果当然没人给出统计,但日占区的河南西北部灾民,的确有很多进入冀中冀南和鲁南一带,这一点有明确的记载。说河南灾民不去山东,而且是因为山东搞“三光”政策的,那是捕风捉影,有些想当然。
即便是此路难通,也照旧有很多国统区的灾民顺此路北上前往冀南晋南。

二、山东本身也正在遭灾,河南国统区的灾民不可能冒风险闯过关卡,越过几百里的豫西北地区,再去往另外一个遭灾的省份。

三、地理便利:

遭灾的重点地区是河南中北部,这个地区地处陇海线,向西可直通陕西,陕西既没有日军,也没有遭灾,既可以冒风险扒火车走捷径,在河南陕西一带的陇海线上,也密布有政府赈济点,陕西关中平原又是著名的粮食产区,即便是步行,也比去湖北距离又近,又不需要翻山越岭,灾民的第一选择当然会是陕西。要知道,无论东南的安徽,还是南部的湖北,也都是中日两国的割据、交战区,换做我们是灾民,也一定会作出这个正确选择。

陕西关中人民素有积累储蓄的优良传统,性格也比较热情好客,河南灾区人民的选择,是对的。直到现在,陕西陇海线一带,仍然有很多当年的河南灾区移民后人生活,他们一定也会感谢当年陕西人民对他们先辈的救济,感谢这片土地对他们的滋养哺育。


历来现实


1941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在旱灾、雹灾、虫灾等多重天灾和抗日战争、黄河决口等多种人祸之下,发生大饥荒,波及河南省82%的耕地,超过1200万人需要救济,其中300-400万饥民涌向陕西,西出潼关做流民。

逃生方向和路线出奇的一致,其实看看当时周边地区的历史环境,就不难理解了。

1、山东当时正处在抗击日军及日伪的水深火热之中。山东自1938年全境沦为敌后,1942年,敌人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各地区加紧“扫荡”、“蚕食”及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形成据点密布、封锁沟墙交织的情形。当年底,山东抗日根据地降至730万,面积缩至4.2万平方公里。晋冀鲁豫边区一片水深火热。

2、山东部分地区也遭受了中原大饥荒。河南大饥荒,实际上是1942-1943年中原大饥荒的一部分。河南因其恶劣的抗战环境,灾情最为严重。而这场大饥荒蔓延的范围,还包括河北、山西、山东。

3、河南三面被日军围困,只有往西一条路可走。当时日寇已经占领河南半壁,河南东部、北部、南部都被占领封锁,只有西部还与国统区相连,国军据守着潼关陕西,是相对安全的地方。

4、黄泛区阻挡了河南灾民东去之路。1938年,日军进攻开封、郑州,国民党部队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企图阻止日军南下,黄河水肆虐而出,形成了跨越豫皖苏3省44个县的黄泛区,农田被淹、百姓流离失所。黄泛区从花园口到淮河长约四百公里,宽10公里到80公里不等,它没有阻挡住日军,但足以挡住布衣百姓迁移的步伐,山东去不了,安徽江苏去也不容易。以及,河南水利基础设施的毁坏使得百姓完全无法抵御1942年到来的大旱和蝗灾。

5、陇海线是优良的逃生通道,目的地陕西相对安稳当时京汉线被毁,陇海线郑州以东也被日军占领,能通车的洛阳以西,自然而然成为灾民的生命线,也可以说是唯一的逃生通道。在多数人只知逃生大致方向而不知明确路线的情况下,铁路是最为直观的、通向生路的指向,通向的陕甘宁根据地可以说是和平的世外桃源。

不说了,答主此时内心无比酸胀,题主下次能不能邀请个欢乐的话题来耍~


济南时报


我是河南人,我认为河南人往陕西跑,是不是跟祖籍有关,人之常情,受灾之后,总是要投奔亲友寻求帮助,而河南人很多是从陕西大槐树那迁出去的,所以会往陕西跑。

再者,从地理环境方面,陕西和河南环境相差不多,都是农业为主,河南人到陕西更能适应环境,但山东靠海,渔业比较发达,河南人不会呀,还得学。


李小敏52607684


1942年太平洋战争进入了第二年,中国抗日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与此同时,1942年河南旱灾、蝗灾、雹灾、战争以及1943年的黄河决口等等灾难,使三四百万人因饥荒而饿死。为此千百万民众背井离乡,外出逃荒,往陇海西线成为了河南灾民逃生的大通道。电影《一九四二》展开了以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了他们的挣扎和痛苦,他们的希冀和愤怒!大灾之年,战争逼近,往西去的路上尽是逃荒的人流……。 为什么灾民不向山东逃荒呢?当时山东全境早已沦为敌占区,日本在山东全省进行大规模地毯式的扫荡,并开展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密布据点,深筑沟墙;另外山东部分邻县也遭受中原大灾,人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呐喊;黄泛区也阻挡了河南人东去之路;再者当时山东人都向关外东北逃命。由于这几方面原因,河南灾民不往山东是明智之举。当时河南三面被日军围困,唯一的是西路才是求生之路,西部潼关属国统区。向陕、甘、宁、川等大后方进发,这是通向生路的大通道,所以河南灾民蜂涌而至选择向潼关是合符道理的。


一叶轻舟85


1929年那次旱灾直接导致陕西死25万人,出逃40万人,被卖妇女30万人,为20世纪世界十大灾害之一,数以百万人逃向河南!河南人也收留了当时的陕西人,1942年河南逃向陕西的就有1929年的陕西逃亡者!两地早已分不清你我的兄弟情谊。


净水李队长


陕甘回乱和天灾导致陕西饿殍千里几无人烟,西安当时仅仅是个只有十几万人的大县城。中原正统汉民族不殖民,将使回纥羯蒙古等狄戎南下,陕西将国将不国不可收拾了。正所谓铁肩担道义,大义著文章!


小东小东还小东


提这种问题的人是不是智障?918日军侵占了东三省,77事变之后妄图用3个月侵占整个华北地区,1942山东早被日本占了几年了,傻子还跑过去送死?他们是灾民,拖着一家老小去逃难,不是去当炮灰,当然要往西边跑了。

就算你不清楚历史,也总该知道小日本的地理位置在东洋吧,侵略中国当然是从东边沿海开始侵入内地,要逃难当然是要往西部内陆逃跑啊!



瓯南的秋叶


1942年,山东,山西,河北,东三省以及江苏都是日军驻军比较多的省份,也是日军进攻扫荡的重点地区。同时1942年山东正是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也是山东抗日军民最困难阶段,虽然山东河南较近,如果往山东跑,等于送死,所以不可能往山东跑。


向前走又是一道风景线


1942年,是鬼子在山东扫荡非常残酷的一年,山东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老家在胶东马石山下,那一年,鬼子扫荡,乡亲们跑到马石山上,鬼子就防火烧山,幸亏有马石山十勇士,要不会死更多人,这种情况谁往山东跑?再者,进了山东,再往东就近胶东,没有回旋余地,加之青岛,烟台,威海是日军重地,因此往山东跑是非常不明智的,跑向西北是最正确的选择。


red_hope


山东当时属于沦陷区,正是🇯🇵的统治区域,再加之1941年百团大战后日本在华北展开“三光”扫荡政策,当地百姓生存都比较艰难,流民更不可能侥幸生存。

陕西没有受到🇯🇵的侵略,再加之陇海铁路的衔接,大多数河南灾民都流落到陕西西安、咸阳、宝鸡等陇海西路沿线,今天西安道北大多数都是河南人后裔,宝鸡的方言也夹杂河南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