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伯益让国、甘之战、钧台之享,家天下来了

3600年前的那场中原大乱,得从4000多年前中原联盟远征宛、汉结束说起。 远征三蛮(苗)结束后没几年,禹也年老去世了。在禹时代,崇国之所以能够摆脱古虞国,成为中原霸主,除了黄泛区各部落方国的支持、崇国自身的发展壮大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嬴姓各部的支持了。 嬴姓各部院子古老的少昊部落,他们在鲁西南,泰山的西麓繁衍生息。在黄河泛滥的时代,他们的领地地势比较高,不用遭受洪水的侵扰。他们和古崇国一样,毗邻黄泛区,但又不在黄泛区内,恰好和古崇国一东一西分布在南黄泛区的两侧。 在古崇国协助各部抗洪的同时,嬴姓部落也加入到其中,他们在关键时刻援助受灾部落亟需亟需的粮食,并且在沙洲逐渐淤塞的过程中,从泰山西麓的丘陵地带往西南方的南黄泛区拓殖,最终在豫东南皖西北一带开拓了属于他们的村社殖民据点,和西面古崇国族人的殖民据点相邻。比如商丘地区的葛国、亳州地区的江国、黄国。

上古时代——伯益让国、甘之战、钧台之享,家天下来了

除了往豫东南和皖西北发展外,嬴姓部落还往东南部的鲁东南、苏北地区发展。古嬴国的贵族征服这些地区的原住民部落(同为夷人,他们的语言文化也相近),建立起嬴姓族人为贵族、原住民为平民的嬴姓方国。邳州地区的徐国、郯城地区的郯国、沂蒙地区的莒国、济宁地区的费国等等。 如此庞大的嬴姓部落群,实力并不逊色于崇国娰姓部落群,所以嬴姓部落的支持,对崇国称霸中原来说非常重要。所以禹才把女儿嫁给古嬴国君主的继承人,嬴益。 但是,也正因为嬴姓部落的实力太过于强大,所以在禹死后,古嬴国的君主嬴益就像古崇国发起了挑战,争夺中原联盟首领的地位,也就是后的位子。这个嬴益就是传说记载中的伯益,上古称呼习惯把尊贵的称谓放在名字的前面,不称姓,比如崇伯禹、夏后启、后羿、帝辛、公子小白,这就相当于现在所称呼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老师文忠、作家悦。

上古时代——伯益让国、甘之战、钧台之享,家天下来了

面对这种挑战,禹的儿子启统战己姓、风姓各个部落方国,其中比较著名也是最具实力的三个方国是,昆吾氏、有仍(任)氏、大彭氏。在这些部落方国的支持下,崇国集团勉强压过嬴国集团,中原联盟一分为二,两大集团各自支持各自的首领,为此大打出手。 战场主要集中在豫东南和鲁豫交界的地带,这里几乎全部遭遇过洪灾,而后逐渐淤塞成沙洲。等于是旧土地上形成新的土地,旧族群迁走,新族群迁来,成为四姓部落群的领地交界处,最容易因为领土纠纷爆发战争。 战争的过程中,启的外甥,也就是益的某个儿子,他的方国——葛国,站在了崇国一方,导致战争很快结束,葛国得以留在原领地上,而亳州地区的江国、黄国被迫往南迁徙,抵达大别山北麓的淮河上游地区。风姓各国夺取了鲁西南巨野泽周边的东平巨野一带,这里是嬴姓部落的北部领地。 而古嬴国的君主益最终被崇国俘虏杀死,另有一种说法是益被驱逐流放。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总之,崇国最终得胜,启的后位(王位)得以确定。

上古时代——伯益让国、甘之战、钧台之享,家天下来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东面的战争刚刚结束,西面的战火却又将点燃。 在关中的中西部,分布着有扈氏部落群,他们是5000年前左右,大地湾部落越过陇山东下,引发关中的中西部部落混战后,形成的部落群。东西羌分化开始,有扈氏就一直处在东羌族群的西部边陲,真正的坐看中原纷争,只管埋头过自己的小日子。 然而,也正因为这样,有扈氏避免了像三苗共工氏那样的命运,从而可以专注于部落实力的发展。在三苗联盟被中原连番打压,最终被彻底击败的情况下,有扈氏却一直在壮大,到禹和启的时代,它的实力已经足够排在古崇国和古嬴国之后,成为黄河沿岸部落中的三哥了。 大哥古崇国和二哥古嬴国相争,最终虽然老大赢了,但是一场战争下来,免不了实力大损。而且战争造成了崇国集团与嬴姓集团之间难以弥补的裂痕,除了葛国留在了中原联盟中以外,黄国江国被驱逐到淮河上游,费国被从济宁地区驱逐到蒙山地区,都离开了中原联盟,至于徐国、郯国,距离更远,就更加不服崇国了。

上古时代——伯益让国、甘之战、钧台之享,家天下来了

所以说,崇嬴争霸战争后,中原联盟已经萎缩了很多,四姓联盟中,原本的嬴姓仅剩葛国一个方国,等于只剩下了三姓。 在这种局面下,有扈氏就试图拉拢东面的有虞氏、陶唐氏,开始挑战古崇国的地位。 对此,启召集各部落方国会盟,像伯禹征讨三苗那样,汇集各部国的武士,征讨有扈氏。联军在河洛地区汇集,然后越过崤山,通过有虞氏的地盘——崤函走廊,抵达关中的中部,有扈氏的东部领地,这一地区叫做甘。 有扈氏闷声发大财几个世纪,隐藏的实力不是盖得,所以这一次远征的结果是,联军被有扈氏打败,“伯启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

上古时代——伯益让国、甘之战、钧台之享,家天下来了

但是崇国的老大实力也不是盖的,在休养生息了几年或者十几年之后,联军再次西征。这一次远征的结果是,有扈氏战败,他们的上层贵族被彻底摧毁,伯启将自己的某个儿子分封到这里,取代有扈氏的君主,让那些立有战功的武士成为有扈氏的新贵族。而有扈氏的族人,则沦为农奴,为崇国贵族饲养山羊,称作牧奴。 有扈氏的那些附属部落,在战后,有的臣服于崇国贵族,维持原有的体系,有的不愿意臣服崇国,往更偏远的地方迁徙逃难。 这其中有一个小部落,原本也生活在西安、户县一带,在甘之战后,沿着泾河往上游迁徙,定居在泾河中游的台原上。这一带地势平坦,适合农耕,又恰好位于西南面的千山和东北面的桥山的交接山口地带,北面是一马平川的黄土高原(上古时期地貌),南面就是关中平原,处于戎羌和东羌族群领地的交接处。这里山间野猪众多,所以地名叫做豳。而这个小部落,姓姬,一千多年后,这个小部落将有一个新的名字,周,这就是周国的起源。

上古时代——伯益让国、甘之战、钧台之享,家天下来了

这其中,还有另外一个小部落,生活在户县的西北,现在的武功县一带,地名叫做邰。这个小部落就是姬周的姻亲,姜姓部落。 一千年后,这两个小部落将成为中原历史舞台的主角,但是现在,他们只是不起眼的附属小部落而已。我们还是把舞台交回给这个时代的主角儿,古崇国和古东夷人吧。 到这个时候,启算是最终确立了崇国在中原、关中各国、各部中的超级霸主地位了。作为夷人主力的嬴姓各部,只剩下了一个葛国尊奉崇国,风姓、己姓部落群虽然源自夷人,但领地范围和人口数量都在洪水时代大大缩水,而甘之战后,有扈氏和有虞氏、陶唐氏都重归中原联盟,整个东羌在中原联盟中的比重占了大头。

上古时代——伯益让国、甘之战、钧台之享,家天下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说东羌不能与夏人对等,但也似乎差不多。而且,东羌于中原地区的夷人部落长期来玩加上通婚,文化相互影响,语言上也相互影响,趋于融合为同一个新族群了。这个新族群,东羌来源占一半以上,中原夷人来源占一半略少,他们共同尊奉古崇国的君主为联盟的首领,首领的称号为后,他们都是后的子民,简称后民,就像天皇的军队称作皇军、天皇的子民称作皇民一样。 上古夏、后本是同一个字,后民的后裔周人,为了追溯先祖的荣光,特地新造一个夏字来作为族名的专称,所以在这里,我们把启时代的这个新族群,称作夏人,也是可以的了。 有扈氏的雄起非常短暂,也许是因为同为东羌的原因,语言文化习俗各方面的差异很小,所以与崇国贵族融合的非常顺利,而不像三苗与东羌、中原夷拉锯了三四百年。 对于崇国来说,西方有扈氏的威胁是短暂的,但是东方夷人的威胁,那就是持久而且致命的了,因为不久之后,古崇国就将遭遇一次非常严重的夷人之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