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的這條路到底該怎樣走,探討下

  前幾天,回兒時的農村老家,目睹這些年農村老家的變化,不可謂變化不大。公路增多擴寬了,樓房更是一棟賽過一棟,但因為農業的蕭條,農村人口的凋零,所以既不顯的繁榮也不顯的繁華,反而莫名的滋生出一股悽惶和頹敗的感覺。我們村是一個大村,有著2000多人口,12個生產小隊。小的時候,不管是颳風天,還是下雨天,農田裡都不缺少忙碌的人影,可那天,我圍繞著農田轉了大半天,也沒有見到一個人影有心於農活。

農業的這條路到底該怎樣走,探討下

一、我所看到的家鄉農村現狀

  我一直存在著一個置疑:我們的18億畝生死紅線到底是在堅守著還是己經失守了?因為在N多年前我第一次接觸“18億畝生死紅線”這個說詞的時候,我們那裡還沒有新農村改造和農村城鎮化,而後來的新農村改造過後,又隨即緊跟而至的農村城鎮化,讓農田的消失可不是一丁半點。我們村的農田比較集中,以流經我們村的一條小河流為界,小河流的兩邊各是300多畝的農田。新農村改造改造的是小河流左邊的農田,一條長約500米左右的馬路,馬路的兩邊修滿著櫛比鱗次的樓房,佔有了多少的農田我沒有具體的丈量,但估計數量不會低於50畝。農村城鎮化城鎮的是小河流右邊的農田,同樣是一條長約500米左右的馬路,和馬路的兩邊櫛比鱗次的樓房。但是,農村城鎮化相較於新農村建設,消失的農田要更多,因為伴隨著農村城鎮化的,還有一座佔農田好幾十畝的集貿市場。農村城鎮化佔有了多少的農田?我同樣還是沒有掌握具體的數字,我只知道,農村城鎮化把我曾經熟悉的每一道田坎,都擠得消失或已經看不見了。總之,在“18億畝生死紅線”的提出之後,僅我老家的這一個村,就讓僅有600多畝的農田,消失了達120畝以上。

  我不明白,我們鎮距離鎮上有5公里,只是一個連交通都欠發達的偏僻村,除了趕集的那一天,平常的日子裡,流動的人口幾乎為零,收入來源的絕大部分,都依附著屬於廣東的那一片天空,有必要廢掉農田換來這麼大,卻又沒有什麼用途的集貿市場嗎?呆不久的城市,也安不下的農村,房子一棟接一棟的修,卻又一棟連著一棟的空,這樣的基建還屬於基礎性的建設,還具有著基礎性建設的意義嗎?都說在城市裡買不起房可哀,其實在農村裡修的起房也哀。在城市裡,買不起屬於自己的房子,還能夠住得下屬於自己的身子;而在農村裡,屬於自己的房子倒是起了,可這房子,卻容納不下自己忙碌的身子。

農業的這條路到底該怎樣走,探討下

  二、土地的流轉,反倒加速了農田的消失

  無疑議的是,土地流轉的初衷,是為了保護農田保證農業的大方向。但在當今農業形勢的大格局下,不是任何一條措施想改變就能夠改變的了的,在無法改變農業大格局的情況下,土地的流轉,註定只會加速農田的消失。商人重利可以白刀子進紅刀子出,輕別離就只能算是毛毛細雨。土地流轉的作用是形成土地的大規模集束化,但中國絕大多數的土地是以丘陵和山地為主,這是土地大規模集束化的硬傷,是無有辦法解決的。既然無有辦法解決土地大規模集束的硬傷,那麼流轉後的土地在規模上自然也就成不了氣場,在這種沒有氣場的土地上面種植糧食作物,其生產價值一定是為負值。所以流轉後的土地,不是成了果園就是化成了魚塘。

  就以我兒時老家的這個村為例,小河流左邊的300餘畝農田,消失的不僅僅只存在著新農村改造的50餘畝,還有土地流轉後的100多畝果園。消失的農田總數,總規模實際上超過了200畝,達到了三分之一的消失比例。而這個農田流失的數字,還僅僅只是我們這一個村的數據,而存在著這種相似類情形的農村自然村,在全國各地的總數據又會是多少呢?

農業的這條路到底該怎樣走,探討下

  三、農業的這條路到底該怎樣走?

  農業是國之命脈是國之根本,是一定不能夠被忽視的。其實國家這些年對農業的扶植也是花了大代價的,但不要說收效甚微,甚至起的作用還成了反作用。國家對農業的扶植到底是以怎麼樣的形式扶植?資金又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到位?這些對於普通的農民來說,都成了機密中的機密。國家扶植的資金是到位了,可真正還在經營著土地的農民,卻連一分錢的影子都不可能看到,這些錢都通過權力尋租的方式,以投機的手段裝進了個人的腰包。這樣對土地造成的直接傷害就是:流轉到土地的放棄了對土地的經營,而尚有經營土地意願的卻又失去了對土地的所有權,這種情況的土地拋荒,在農村也不是屬於罕見。

  真正的大國崛起,是需要農業工業的同步齊飛,不可否認這些年我們的工業飛的很高很高,可單飛的工業,卻顯得是那麼的孤單。從高空中往下面找一找我們的農業,只能夠找到一個很小很小的點了。我們的農業從整體規模和發展上來說,是停滯的。我們農業的停滯,難道是因為我們土地的供應不足?抑或是因為我們民族的懶惰成性?兩者都不是。我認為,是因為我們一直都沒有在認真的尋找一條,真正有利於農業騰飛的應對措施和解決方案。農業的振興,不僅是勢之趨然,也是對歷史的態度,更是保證我們工業飛的更高更遠的無限驅動力。

農業的這條路到底該怎樣走,探討下

  農業的這條路到底該怎樣走?土地的流轉、走合作經濟社之路,其實就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方向,但要保證這條方向的正確無誤性,在主體結構上就需要做出顛覆性的調整。農業是民生產業,糧食是民生物資,不能走市場經濟化之路,可以有微利,但不能綁架市場。基於這樣的主體認識,土地流轉的主體對象就不應該是商人或個人,無論是商人或個人,都會讓這條路變質變味,也承擔不起這麼重要的歷史任務。土地流轉、合作經濟社之後的農業,要具備工業企業化的行政管理能力,要具有農、林、畜、牧、漁全面配套的綜合發展大局觀,更要保證具有對企業人、財、物合理支配的調控運轉能力以及實力。而在全面市場經濟化的當下,能夠讓全民信賴,能夠承擔得起,甚至是能夠輕易的就承擔的起這個歷史責任和任務的,唯有我們的國家。因為即便就是市場經濟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國家相關的農業管理部門,相關的農業技術部門就一直還存在著。他們一直養精蓄銳了這麼多年,是一支精銳化規範化的農業專業管理隊伍,也到了該檢驗檢驗自己,讓自己亮劍的時刻了。

  四、走這條路能夠帶來的連鎖正面效應

  企業化的規範管理,集團化的農業產業能力,必將產生三個方面質的變化。

  1、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同精準扶貧無縫銜接。

  2、解決就業的大難題,讓回鄉的農民找回歸屬感和安全感。

  3、農業經濟將在此一刻生根併發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