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江南造船夢(下)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但中國船舶工業的元氣一時還難以恢復。世界造船市場空前低迷,國內造船工業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國內民船訂貨本來就少,再加上軍品訂貨驟減,許多船廠處於半停頓狀態。

此時,世界船舶製造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戰後的日本,以發展造船業作為重振國家經濟的突破口,實行“計劃造船制度”,把造船業推上了發展的高速路。到1956年,日本造船噸位已達到174.6萬噸,超過英國,雄居世界第一造船大國寶座。自60年代起,韓國也把發展造船業作為國策,提出“造船立國”的口號。1972年韓國造船業開始起飛,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韓國將造船等六個工業部門列為國家戰略大發展規劃中的支柱工業,造船業投資達到500多億美元。到1981年,韓國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造船小國成長為世界第二造船大國。

在開放中走向世界

中國船舶製造業是近代民族工業的一個起點,擁有百年積澱,而此時在技術上已經遠遠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在這個你追我趕的時代,中國如果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就將沒有在國際市場上的立足之地。人們記得,1956年8月30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預備會議上就提到中國的“球籍”問題:“你有那麼多人,你有那麼大一塊地方,資源那麼豐富,又聽說搞了社會主義,據說是有優越性,結果你搞了五六十年還不能超過美國,你像個什麼樣子呢?那就要從地球上開除你的球籍!”

中國船舶工業的出路何在?

推船下海、打進國際市場

1977年12月6日,這是一個對中國船舶工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冬日。鄧小平同志在聽取了有關部委對船舶工業的彙報之後,明確指出:“船舶工業要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中國的船舶要出口,要打進國際市場。”鄧小平的這個指示後來被形象地稱為“推船下海、保軍轉民”戰略。這是船舶工業乃至整個國防工業的一次戰略性調整,也是一場深刻的變革。

打進國際市場,與日韓等國的造船企業競爭,為中國船舶工業指出了發展方向。“我們造的船比日本便宜,我們的勞動力便宜,一定可以競爭過日本。”1978年6月28日,鄧小平同志在聽取了六機部和海軍彙報後,把當時世界第一造船大國日本確定為中國船舶工業的趕超對象,這種遠見和膽識鼓舞了船舶工業。他又進一步指示:“要出口船,賺外匯,主要多搞中小船,以民養軍。總之,國際市場有出路,我們的船可以便宜十分之一,要有信心。”從1977年到1982年,鄧小平同志先後12次聽取船舶工業發展問題的彙報並進行指示,給船舶工業鼓勁打氣。他的一系列重要指示體現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髓。

在鄧小平同志看來,後發國家必須善於借鑑、善於學習,從高起點上起步。1978年,鄧小平同志多次提出要大膽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強調“要把世界上一切先進技術、先進成果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大膽地、廣泛地吸收和學習世界上一切先進技術,這同船舶工業與生俱來的開放性特徵十分契合。

在鄧小平同志一系列指示下,江南造船廠(以下簡稱“江南”)打破僵化落後的思想框框和體制束縛,迅速調整發展戰略,通過船舶出口、引進技術與設備、合作生產等多種方式,形成新的發展局面,力爭在短時間內縮短與先進國家的差距。

向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看齊,江南直接對標日本三菱重工,率先跨出國門,與世界接軌。1977年,三菱重工考察了中國造船企業,他們告訴中國領導人,中國的造船水平落後世界25年。隨後,六機部領導帶隊對日本23家造船企業進行深入調研,聽取了三菱重工為江南造船廠設計的改造方案,這個方案體現了當時世界造船業的先進水平。但由於資金不足,雙方從全方位合作壓縮至最急需的技術和管理層面的合作,江南吸收了日方不少先進的造船技術和管理經驗,被稱之為“軟引進。”

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江南調整了發展思路,企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走出了一條“出口—引進—出口—提高—再出口”的路子,在提高中出口,在出口中提高,不斷建造高質量的出口船舶。江南第一批出口船舶是為羅馬尼亞建造4艘50噸起重船,1980年3月開工。1981年5月15日交船。在中國船舶行業的出口中,江南一直髮揮著主力軍作用。

如何打開國際市場的大門?六機部決定以香港為突破口進入國際市場。20世紀70年代的香港已經是國際航運中心,當時香港的船隊佔世界規模的十分之一,而包玉剛、包玉星兄弟的香港環球航運集團就佔據香港船隊的三分之一,號稱“世界船王”。如果包玉剛兄弟能在國內訂船,他們的影響力就可以帶動一大批國外船東,中國船舶進入國際市場就可以事半功倍。

1980年,在主管部門的努力下,包玉星將原擬由日本企業承建的兩艘27000噸散裝貨船的合同轉給了江南。第一次為香港環球航運建造萬噸貨輪,江南高度重視,決定通過國際合作的方式達到最好的水平。在進行施工設計時,江南與日本三菱重工株式會社實行技術合作,引進先進的施工技術和管理經驗,採用新工藝、新技術,大大提高了造船質量。1981年2月散裝貨輪開工,1982年2月按期交船。包玉剛對新船的質量很滿意,認為“這可與日本任何一家造船廠造的船舶媲美。”這兩艘貨輪分別被命名為“世滬”號和“世誼”號。與此同時,中信公司榮毅仁董事長又爭取到香港首富李嘉誠的支持,為香港船東在國內訂造4艘散貨輪,這是六機部簽下的第二個國際造船合同。以香港為突破口的出口決策首戰告捷。此後,江南繼香港27000噸貨輪建造之後,又為意大利訂造2艘“牡丹”號和“石榴”號,為香港訂造1艘“湘江”號,這3艘27700噸散裝貨輪均於1984年底完成。

世紀江南造船夢(下)

江南有長遠的發展眼光。他們認為僅靠引進技術、設備以及國家支持還遠遠不夠,船舶工業關鍵要靠提升“內功”在市場競爭中取勝。所謂提升“內功”就是要向世界先進水平看齊,儘快改變技術和管理差距懸殊的狀態,首先是全面學習日本造船廠的先進造船模式。當時日本修船造船企業勞動生產率是我國的23倍,我國的造船週期比外國長很多。江南主動找日本三菱重工拜師,希望對方在出口船的建造中給予幫助,與三菱簽訂了10個方面的技術合作協議。

與國際接軌首先要找差距,學會如何有效吸收和消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在第一艘船的建造過程中,江南需要嚴格按照三菱制定的各種技術條款、各種規範和標準、多種工藝和生產流程要求,以及嚴格精細的管理規定。這不僅僅是寫在紙面上的條款,而是在每一個實際的操作環節中,都按照制度規範實行嚴格的管理和檢驗措施。這為江南的生產技能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帶來了切實的效果,嚴師出高徒,在第一艘出口船的船體提交驗收時,達到102個部件全部驗收合格的好成績。

隨著“世滬”號和“世誼”號相繼下水,江南開始揚名世界,引領中國船廠叩開了國際市場的大門,國外航運界訂單接踵而來,大大提高了江南在世界船舶界的影響力。

在國際競爭中進行彎道超車

20世紀80年代初,正當江南進軍世界市場取得初步成績時,西方經濟遭遇“石油危機”重創,經濟增長放緩,國際貿易大幅減少,世界航運和造船市場持續蕭條,國際造船訂單銳減。佔據世界造船量80%的日本、韓國及西歐造船強國的船廠,紛紛破產倒閉,新船價格下跌60%。江南造船廠也面臨困難局面。

此時,中國造船企業面臨著新的抉擇,曾經一度流行的“造船不如買船”的觀念在國際新船價格下跌期間又開始冒頭。中國要與發達國家一爭高下,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就必須提高國際競爭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當國際競爭對手虛弱的時候,正是中國造船業異軍突起的機會。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造船年產量只有60萬噸左右,僅僅是世界造船大國產量的零頭。但中國具有國內市場優勢和勞動力成本優勢,發展潛力巨大。當時,國外船廠員工的工資佔造船成本20%多,而中國船廠員工的工資佔造船成本不足5%。中國船廠在國際市場上能夠以低於競爭對手10%—15%的報價爭奪造船訂單。當時,西方一大批船廠和配套廠商為求生存,急於轉讓設備和技術。看準了世界造船中心東移的歷史時機,江南決心進行“彎道超車”。

1984年7月,香港泰昌祥輪船公司需要定製64000噸巴拿馬型散裝船。江南抓住這個機會,及時拿出了合理建造方案,爭得了合同。1987年10月,以“祥瑞”號命名的巴拿馬型散裝貨輪順利交船,其性能和經濟技術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祥瑞”號投入航運後,曾在大西洋、太平洋遇到極其惡劣的海況和11級颱風,均安然無恙。從此該型船在英國倫敦租船市場單獨掛牌,被稱為“中國江南巴拿馬型”,成為我國唯一列入該市場標價系列的船型,贏得國際航運界聲譽。

世紀江南造船夢(下)

繼而,美國拉斯科輪船公司向江南訂造兩艘同型船,1990年均準時優質交船。美國船東有感於江南的良好信譽和質量,把原定的船名“太平洋”號和“大西洋”號,改為“中國光榮”號和“中國自由”號。兩年後,拉斯科公司再向江南訂造3艘7萬噸級巴拿馬型散裝船,由於質量優良,分別被美國船東命名為“中國精神”號、“中國希望”號和“中國樂觀”號,成為江南在國際船運界的佳話。至此,巴拿馬型散裝船已成為江南出口的系列拳頭產品。

與此同時,江南開發和建造了技術難度更大、附加值更高的出口船舶。例如,江南為西德建造了兩艘24000噸汽車滾裝船。這種船舶裝卸效率高,經濟性能好,當時世界上僅日本、韓國等少數國家能造。在研製過程中,江南成立了4個專業技術攻關組,重點攻克“通道設備”、“自動化系統”等重大技術難關。

攻下滾裝船的技術難關後,江南沒有停下爬坡的腳步。1991年2月至1993年6月,為德國建造了2艘4200立方米半冷半壓式液化氣船,這是高技術、高難度、高性能的特種船,世界上只有幾個國家能製造。江南成立了7個技術攻關組,調集各路技術力量,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關。汽車滾裝船和液化汽船的成功建造,為江南在世界船舶市場打開了高技術、高端製造的大門。

在造出口船的同時,江南通過合作與引進吸收大量先進技術,又不斷地將這些技術融入到為國內船舶用戶的建造中。1990年以後,陸續為廣州和天津運輸公司等建造多型散裝船。

經濟體制改革的先行者

中國造船業率先出海,首先就碰到管理體制滯後的問題。船舶工業要求企業規模效應和較高的產業集中度。但長期以來,國內造船業條塊分割,多頭管理,各自為政,嚴重製約了造船工業的發展。當大批出口訂單壓過來,國內眾多船廠技術準備不足,缺乏承造出口船的經驗,再加上管理體制的制約造成“消化不良”,經常出現拖期罰款現象,給行業帶來嚴重的信譽損失。

按經濟辦法管理經濟

開放倒逼改革。在國內骨幹船廠船舶出口直線下滑之際,鄧小平關於“中國船舶要出口,要打進國際市場”,以及“官氣要打掉,按經濟辦法管理經濟”的指示,給船舶工業再次指明瞭方向。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薄一波提出了船舶工業體制改革的新思路。他要求在進一步擴大開放,打開國際國內市場的同時,必須儘快推進改革;全國船舶工業首先要進行聯合與統籌,建立一個能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具有高度敏感、並能做出迅速反應的管理體制。薄一波副總理親自推動進行整合船舶工業的改革試點工作,上海成為體制改革的突破口。

1981年8月,上海船舶工業公司成立,上海地區原屬六機部、交通部和上海市的28家船舶企事業單位(包括江南造船廠)納入其中,這就打破部門和地區界限,按行業統籌管理,為造船業實行“按經濟辦法管理經濟”的體制改革打下了基礎,積累了經驗。中央希望用船舶工業取得的經驗推動整個工業的調整、改革和重組。率先進入國際市場的船舶工業,再次成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開路先鋒。

改革“造修合一”的混合管理模式

江南步入改革先行者的行列,走出了國有企業向現代公司轉型的第一步。隨著企業自主經營權的擴大,江南主動調整了經營戰略。

改革開放之前,江南的生產管理一直是造船、修船、非船產品三合一的混合制,對各類經營業務的計劃安排及技術、工藝、生產指揮等實行統一管理,這種管理模式不利於專業化發展。1980年4月,江南改革了這一傳統模式,實行造修分家,成立了修船部,獨立核算,形成以造船為主、多種經營的格局。1986年,江南進一步提出“一主兩翼”的經營方針,即以造船為主體,修船和非船舶產品為兩翼,以兩翼保主體。經營方針的完善,促進了江南的迅速騰飛。

1988年,江南的修船部改為修船分廠,為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原六機部改制)旗下的船舶修造企業建立修理各種船舶。到90年代末的10年間,修理船舶達數百艘之多,為我國海軍、海洋局、各航運公司、打撈局等部門修理了大量艦艇和船舶,年修船能力達100艘,修船產值迅速增加。其中業務發展最快的是外輪修理,以往江南只是承接蘇聯、東歐和香港地區的船舶,後來發展到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航運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在非船舶生產方面,江南也有著悠久歷史。解放後,江南的非船舶生產業務更加廣泛,其中著名的重大項目如萬噸水壓機等。在保證造船和修船的基礎上,1978年,江南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建造了2號船閘;1980年3月,建設中的寶鋼總廠為節約外匯,將原計劃從日本購買的187米高煙囪鐵塔轉為委託江南造船廠承製,江南採用提高單件製造精度以保證拼裝質量的施工方案,高質量地完成了任務;1984年為上海天文臺建造天文臺圓頂,後又為北京天文館建造天文臺圓頂;1986年,在國家經委和上海市經委的安排下,江南造船廠為上海重型機器廠製作2030冷軋機的部分設備及金屬結構;同年為上海高橋石油化工公司製造2套化工設備。

企業機構改革後,江南的非船舶產品製造優勢進一步放大,承接和生產了許多重大鋼結構和機械產品,為國家重點建設工程提供了多種精良設備。“七五計劃”期間,國家修建山西大同到秦皇島的電氣化運煤專線,在秦皇島建大型轉運碼頭,江南承擔了碼頭第三期工程;1985年,中信集團計劃建設當時北京最高的京城大廈,其中鋼結構18000多噸,中船集團黨組書記、總經理陳小津希望打破國內超高層鋼結構承包工程由外國人壟斷的局面,得到時任中信董事長榮毅仁的支持,遂委託江南造船廠承接了京城大廈鋼結構製造工程。1995年,江南造船廠成立了鋼結構工程部,承接了上海大劇院、世界金融大廈、上海國際機場等鋼結構工程,在大型鋼結構、壓力容器等建造方面體現出強大的生產能力。江南上市後,迅速成為國內大型鋼結構製造領域的“龍頭老大”,相繼承接了盧浦大橋、國家大劇院、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鳥巢”等一系列重大鋼結構工程。

世紀江南造船夢(下)

進入快速發展期

改革開放後,江南在造船行業中率先進入國際市場,承接建造和修理船舶業務,為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挪威、希臘、比利時、波蘭、新加坡、印度、伊朗、埃及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建造了多種船舶。

一步邁進高精尖船舶市場

20世紀 80年代末,國內船舶工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連續兩年沒有接到出口訂單的江南,與聯邦德國簽了兩艘4000輛小汽車的滾輪船建造合同,這類特種船是典型的高技術、高附加值的船,當時只有日本和歐洲少數國家能夠建造。江南通過異常艱苦的技術攻關和幾年努力,終於在1988年10月和1989年2月成功交付這兩艘滾輪船,開始邁入最先進的世界造船技術領域。

勇爭造船先鋒

隨著船舶大型化的發展,江南決心將單船的造船能力由原來的3萬噸提升到6萬噸級。1985年,江南為香港泰昌祥輪船公司建造了64000噸巴拿馬型散貨船,從6.4萬噸起步,逐漸發展為6.5、7、7.3、7.4、7.6萬噸等巴拿馬型散貨船系列。“江南巴拿馬型”型散貨船是中國第一個在國際船舶交易市場上掛牌交易的國際著名品牌,結束了江南建造出口單船長期徘徊在2萬噸左右的歷史。這一完全自主開發的品牌系列,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知名船東來中國訂船。1987年,江南第一次為美國建造了“中國光榮”號和“中國自豪”號,打開了美國市場。

此後,江南造船如虎添翼,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 1990年,江南年造船產量突破20萬噸,從產量和質量上都稱得上是“中國第一船廠”。

20世紀90年代中期,江南走到了普通散貨船開發和建造的最高點。自1995年下半年起,江南全力向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建造市場進軍:相繼承接了70800噸巴拿馬型系列散貨船,這是中國第一個在國際租賃船市場上掛牌交易的國際著名品牌;建造了中國第一艘13700噸液化學品/成品油運輸船;1236TEU高速集裝箱船,22000立方米半冷半壓式乙烯液化汽船等共四型18艘,全部是中國造船史上沒有建造過的當代世界先進水平的高新技術船舶產品。承建這18艘船時,中船集團為江南承擔了巨大壓力;江南如果完不成任務,中船也無法向國家交代。為此,中船集團總經理陳小津還向國務院簽了軍令狀。陳小津要求江南全體員工以壯士斷臂的勇氣,堅決完成這18條船的任務。越是面對困難和挑戰,就越能激發江南人的鬥志。在建造過程中江南克服了不知多少難關,啃下了一塊又一塊硬骨頭,到2001年,這18艘高技術船相繼完工,在國內率先實現了產品結構由普通散裝船向高技術船的升級換代,創造了中國造船新紀錄。

此後,江南不斷推陳出新,開發建造了汽車滾裝船、快速集裝箱船、大型自卸船、跨海火車渡船等一大批高技術船舶,成為中國造船業的標誌性產品。從軍船到民船,從造船主體到非船項目,江南人創造了一個又一箇中國第一和世界第一。

中國海軍艦艇的搖籃

建造世界一流艦艇,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不但是幾代海軍將士夢寐以求的期盼,也是幾代造船人魂牽夢繞的情結。江南一直肩負著為海軍建造先進精良裝備的重要使命。新中國的幾代領導人,從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鄧小平到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同志,都曾親臨江南造船廠視察和指導工作。

1983年,中央軍委下達研製新型導彈驅逐艦的任務,我國第二代導彈驅逐艦的研製工作開始了。這將集中我國80年代海軍裝備科研的最新成果與國外裝備的先進技術,是當時我國自己設計、研製的噸位最大、技術性能最先進的海軍主戰艦艇。江南全面負責新型導彈驅逐艦的總體建造和實驗工作。在建造112、113艦時,江南攻克了高強度特種鋼材的焊接、設備調試等多項關鍵技術,經過千錘百煉,1989年,新一代導彈驅逐艦終於建造成功。1994年5月,112艦交付海軍使用,被譽為“中華第一艦”。1996年,113艦也交付海軍使用,圓了人民海軍從近海走向遠海、從淺藍走向深藍的夢想。隨後幾年,又建造了一批更先進的艦船,正式列入海軍裝備,大大增強了我國的海防力量。

1991年,國防科委下令研製第二代航天主測量船“遠望3號”。江南造船廠克服了工程技術難題,按時完成了任務。“遠望3號”主測量船交付海軍使用後,航行數萬裡,多次出色完成國內外發射的海上測量任務,使我國航天遠洋綜合測控能力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國家有困難,總是找江南。江南在承接052型國產第二代導彈驅逐艦的建造任務時,西方國家對華實行武器禁運,由於艦上的子系統大部分來自國外,這些子系統的設備安裝協調工作出現了諸多難題。江南在建造過程中,攻克各種困難,按期完成任務,建造質量也得到了海軍的高度肯定。2003年10月,四艘052B/C型驅逐艦在江南下水。快速優質的建造,標誌著中國海軍水面艦艇在技術和性能上大大縮小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4年後,江南又建造了6艘052D型“中華神盾”驅逐艦,中國一躍成為亞洲地區防空導彈驅逐艦數量最多的國家。此後,更先進的055型大型導彈驅逐艦也在江南開工建造,該艦的建造,使江南的造艦能力從6000~7000噸級一舉躍升到萬噸級,體現了江南人敢為天下先、建造世界一流水面艦艇的精神。

近20年來,江南僅導彈驅逐艦的產量就達到16艘,常規潛艇8艘,幾乎壟斷了新世紀中國海軍新型驅逐艦全部建造工程。江南當之無愧地被譽為“中國海軍艦艇的搖籃”。

江南在其他方面也在創“第一”,比如建造了中國第一批具備攜帶主戰坦克能力的大型氣墊登陸艇726型,該艇批量生產並裝備於071型船塢登陸艦後,中國海軍的兩棲裝備投送能力將有質的飛躍。

90年代以來,江南造船廠改革步伐明顯加快。1994年,它在全行業率先成為全國100家大中型企業首批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之一。1996年6月,江南改製為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1997年6月3日,“江南重工A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2000年8月,江南造船廠完成債轉股的工作,新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正式誕生。2008年獨立建制,成為隸屬於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的大型現代造船企業,被列為重點骨幹國有企業和大型一類國有企業。目前,江南已經發展成為國內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生產品種最為廣泛的現代化造船基地。

百年江南 大J搖籃

21世紀初,韓國經過30年不懈奉行“造船之國”的國策見到成效,造船產量首次超過日本,坐上了世界造船的頭把交椅。而此後不久,中國的船舶工業就在各方面實現了快速趕超。

向世界第一造船大國進軍

本世紀初,中國造船工業乘時而動,進入高速發展期。2002年5月,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對有關部門批示:“發展船舶製造對拉動經濟增長和勞動力就業,作用很大,而且看得見,不像某些小商品,因此不要等閒看待這個問題,中國有希望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就噸位比較)。”朱鎔基總理的批示,顯示了中國政府發展中國裝備製造業的決心。在最短的時間內趕超日韓造船強國,建設世界第一造船強國,這也是國家在新世紀賦予中國造船企業、賦予江南廠的歷史使命。

造船業對於吸納勞動力就業具有明顯優勢,而且藉助船舶出口,鋼鐵、船用配套設備等幾十個產業可“搭船出海”,間接實現出口。船舶又是製造業中的“巨無霸”,一艘數萬噸的船舶,其售價少則幾千萬美元,多則上億美元。

到今天,中國已經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造船工業。從2012年起,中國不僅在年度造船噸位上超越了韓國,同時也逐步具備了建造大型液化氣船、半潛船、深水鑽井船等特種大型船的能力。中國船舶出口佔總產值的比重已高達80%以上,而且大多出口到西方發達國家。前副總理李嵐清曾經稱讚:中國造船業是國內唯一能稱得上的“出口支柱型產業”,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可以同發達國家一爭高下的裝備製造業之一。

建設21世紀世界船塢

在新的戰略思維指導下,中船集團開始大張旗鼓地打造大型造船基地。江南人也開始尋找新的出海口。

2002年,上海市爭得了2010年世界博覽會的舉辦權。2003年,為了上海世博館的建造,也考慮到江南造船廠及上海造船工業未來的發展,上海市決定在距長江入海口不遠的長興島南岸安排8公里岸線,作為造船預留場地,將江南造船廠從市區搬遷到長興島新廠區。政府一次性劃出8公里海岸線,在世界造船史上也不多見。原來江南廠的老廠區面積是77萬平方米,長興島廠區則是580萬平方米。

這個決策為江南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中船集團陳小津總經理提出:長興造船基地是中國造船業的“希望工程”,是中國造船業進一步走向世界的重要根據地,是中國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的井岡山、延安。江南要以“百年大計、世紀精品”的高標準建造世界最大規模的現代化造船基地,力爭使它“一百年不落後”。

2005年6月3日,江南長興造船基地舉行開工儀式,這是江南創業的新起點。2008年,江南集團把148年的老廠,從城市整體搬遷到衣食住行都很不方便的郊外灘塗,開始了再創業的征程。

長興島,一個沉睡百年、默默無聞的小島,成為舉世關注的焦點。搬遷到長興島,這個百年老廠得到了一個新的發展平臺。造船基地一期工程共投資160億元,經過3年建設形成了3條造船生產線。一號生產線是民船生產線,目前世界上三大主流船型最大噸位的船舶都可以在這裡建造;二號生產線為DC生產線,主要為海軍建造DC;第三號生產線是軍品生產線,目前正在建造中國最先進的艦艇和小型特種軍用船舶。經過9年的基礎建設和技術創新,江南成為我國目前造船基礎設施最先進、綜合造船實力最強的造船基地,建造能力涵蓋了我國海軍裝備包括水面、水下戰略性產品在內的所有艦艇。

在長興島,無論是30萬噸的超大豪華郵輪、17.5萬噸的散貨船、1萬噸標準大型集裝箱船、大型液化天然汽船,還是海上石油鑽井平臺,這些世界最高標準的船舶都可以批量生產。外媒報道,江南“像生產香腸一樣生產巨輪”!

世紀江南造船夢(下)

2010年3月23日,江澤民同志為長興島題詞“百年江南 大J搖籃”。江南——一個世界最先進的現代化造船企業,已經在東海之濱巍然矗立。

堅持“軍為核心,軍民融合”的發展理念

黨的十八大明確將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江南的發展史本來就是軍民融合的歷史,在江南的發展歷程中,實現了軍民齊頭並進、協調發展。

2008年搬遷長興島後,江南勵精圖治,堅持保軍首責,把軍工能力建設擺在各項工作之首、作為重中之重,軍品供給能力大幅上升。在經營管理中統籌生產資源,軍工生產佈局日益優化;創新工程管理,裝備實現批量節奏交付;打破專業界限,讓各方技術力量握指成拳,人員安排趨於軍民共用;從基礎研發到頂層設計一體化全面推進,推進產學研用相結合和軍民互通互補,緊盯裝備發展趨勢,使軍工科研邁上了新臺階。

近幾年,受益於海洋強國戰略的實施,國家加大了海軍裝備的投入。2015年起,江南為實現國內“第一軍工造船企業”的戰略目標,在《中國製造2025》指導下,大力推進戰略、科技創新和管理流程三個領域的轉型升級。

2016年12月8日,一棟偉岸的建築在長興島建成剪綵,它就是集研發、設計、試驗、基礎設施等技術研究為一體的江南研究院。設立研究院的目標,是建設與世界一流造船企業相適應的研發設計與工程應用中心、在高端海洋裝備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力爭形成若干行業領先的技術制高點,從“跟跑”轉向“領跑”。這是江南以創新引領發展邁出的重要一步。

圍繞軍工科研創新,江南聯合設計院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組建了開放式的創新平臺。緊盯世界艦船,開展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技術研究。

江南曾經建造了我國第一艘潛艇和第一艘護衛艦。而今日的江南造船基地,共有7座大型幹船塢,包括6條軍品生產線,具有生產10萬噸級航母、萬噸級水面艦艇、常規動力潛艇和特種水面艦艇的能力。 江南的目標是:主業做強,建設中國第一軍工造船企業;多業發展,建立現代海洋裝備企業集團。

2017年6月28日,最新國產萬噸級大型驅逐艦055型艦在這裡建成下水,包括052型驅逐艦在內的眾多戰艦都在此建造。目前,一個巨大的船塢即將改造完工,這是為建造航空母艦準備的30萬噸級船塢。2016年,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授予江南造船(集團)有限公司“高技術武器裝備發展建設工程重大貢獻獎”。

打造中國全能的軍用造船廠一直是江南的目標。“我們的歷史使命就是為國家建造國防裝備”,這種強烈的使命感讓江南人懷揣更大的夢想。他們熱切希望國家把研發建造航空母艦的任務交給江南。

此時,國產001A型滑躍式航母已下水棲裝,通過一年多的試航,預計2019年交付,向建國70週年獻禮。國產首艘8萬噸級常規蒸汽動力彈射002型航母已開始上船臺分段組裝,預計2020年左右下水。

2017年12月2日,在江南造船廠建廠150週年紀念大會上,集團領導表示,江南計劃用五年到十年時間躋身世界一流軍工企業方陣,以完成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為標誌。這個“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就是由江南承建的003型航空母艦。2017年11月,航母工程悄然啟動,前期準備工作已就緒。該航母是真正的中國血統,它突破了前蘇聯滑躍式航母的老路,戰鬥力直追美國航母。這艘航母建成後,未來將成為中國海軍的核心旗艦。江南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將按照“又好又快,頂層策劃,整體策劃,抓實成果”的工作方針整體推進。

見證中國高端製造

裝備製造業是與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密切關聯的戰略性產業,是體現一國工業競爭力的核心部門。我國在一些高端裝備製造領域已開始進入世界前列。近期,一批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造船訂單被中國拿下。據報道,2017年,中國造船訂單量和完工量均為世界第一,比第二名韓國和第三名日本造船量之和還多。

在中國造船工業崛起的背後,江南這個超級造船企業功不可沒。2012年2月16日,時任副總理李克強在江南調研時說,江南造船廠是我們民族工業的起點,它是中國的名牌,也應該是世界的名牌。日本、韓國的造船工業在全球市場佔的份額大、時間長,但中國造船業已經可以和日韓進行競爭,甚至在有些領域已經並駕齊驅,江南造船廠功不可沒。李克強同志說,江南造船廠是民族造船業的脊樑,支撐了我們國家經濟發展。我國已經進入世界造船大國行列,我們的目標是成為世界造船強國,而成為造船強國的重要標誌就要看中船、江南能不能率先跨進去。

2017年8月11日,時任上海市市長韓正在江南考察時指出,江南是在與世界最先進的企業對標,我們國家需要像江南這樣有形象和競爭力的市場主體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我們的企業要有前瞻性,要瞄準未來的世界先進水平。

為了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江南秉承“創新、合作、開放、共享”的精神,加大國際合作力度。江南與法國達索公司在公司信息化建設和智能製造領域進行合作研究,全面優化升級設計、生產、和管理流程;與意大利分坎蒂尼公司合作成立大型郵輪建造公司,引進了全套管理工程。

為了適應裝備發展的新特點,江南作為海軍裝備建造的引領企業,將重點開展數字化造船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推進數字化設計、構建完整的數字樣船,通過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改變傳統的設計與應用的對接模式,為造船模式的根本轉化奠定了基礎;推進造船模式創新,發展以分段預裝、總段搭建、殼舾塗一體化的區域安裝為特徵的現代造船模式,並應用於各類艦船的建造中,以實現兩年造5艘艦船的目標。

目前,江南已成為我國國內規模最大,產品線最豐富,水上、水下兼顧,大、中、小產品兼備的中國一流造船企業。其包攬了全球一半的萬噸輪製造,成為造船世界冠軍。

新時代、新起點、新徵途

2017年,江南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40億元,利潤3.3億元,完成交船15艘。軍品實現戰略性突破,軍品訂單總額再創新高。民品船建造技術和工藝持續完善。船舶建造技術和工藝持續完善,全年民品承接訂單19億元,順利突破非洲液貨船市場,簽訂4艘液貨船,中標1艘大型航標船和“雪鐵龍”號修理合同。全年共完成121項重點攻關技術自主創新項目,完成自主二次開發100餘項,建立了34萬餘項技術標準庫,為行業應用示範和成果推廣奠定了基礎。2018年,江南將進入高新產品快速發展期,計劃交船9艘,營業收入154億元,利潤總額3.6億元。

江南正處於發展的新起點,轉型發展面臨新的機遇。江南將努力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民融合的企業集團,培育世界先進的產業集群。這是新時代賦予江南的神聖使命。

中船集團原總經理陳小津對江南的感情溢於言表。他說:江南是一本記錄了中國工人階級的搖籃史,是一部承載了中華民族工業創業和發展的不朽歷史。當一個上萬產業工人的大企業衝破各種艱難,風雨兼程地走過153年漫長曆程時,它留給後人的不僅僅是產品,不僅僅是無數箇中國第一,而是一箇中國魂,一種中國精神。歷史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它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生動體現。幾代江南人的汗水和智慧積澱形成的“江南精神”,是近現代中國民族精神在工業中的體現。“江南精神”將繼續激勵中國一代代造船人愛國奉獻,求實創新,打造世界造船一流強國。

在江南1865年大道上豎起了“懸規植矩,器惟求新”八個立體大字,提醒江南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從誕生之時起,江南造船就承載了中國的富國強兵之夢,建立強大的現代工業之夢,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上,新一代江南人腳步不停,正承載著無數造船人的強國之夢從歷史走向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