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洛阳豫剧“十八兰”

上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洛阳豫剧老艺人周海水兼戏曲教育家和贾锁等人,在洛阳招了一批穷苦人家的孩子,组成了一个戏班子。规定学员起艺名时中间那个字必须用一个“兰”字,于是便有了毛兰花、崔兰田、李兰菊等等。这一批学员毕业后,许多人成了名演员,后来被誉为洛阳“十八兰”。

因时间久远,让我们翻阅史料,来看个终究。首先了解掌班周海水是何须人也?周海水(1884——1965)河南荥阳人,初攻旦角,后攻须生。曾与张福禄、张同庆、张小乾被誉为豫西须生“一周三张”。他从二、三十年代三次到开封“探班”,与祥符调张子林等多位名家同台演出,相互学习,切磋记忆,开创了豫西与祥符调的交流的先河。1956年调到开封地区豫剧团,62年参加河南名老艺人汇演,演出了《清风亭》。此外,他一生痴迷于戏剧教育,从1928年创办“太乙班”起,到40年代初共先后培养出好几批学生,为豫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位教师是贾锁(1881——1961),司鼓兼演员,演红脸戏著称,兼演须生、小旦,老旦,早年在中牟一带享有盛名。30年代从事教戏,建国后参加了学生崔兰田领衔的安阳市豫剧团。

他们的“太乙班”戏班子,经常教戏的地方是洛阳市靠北城角的世界舞台(现已不复存在)。所培养的“十八兰”学员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毛兰花、崔兰田、罗兰梅、车兰玉,李兰菊、王兰琴、刘兰玉、汪兰巧、周兰凤、张兰宝、陈兰荣、张兰香、刘兰鲜、郭兰玉、祁兰芳、马兰凤、刘兰英、张兰秋。另一说法是与上一种说法有较大出入:其中没有争议的有毛兰花、崔兰田、罗兰梅、车兰玉、李兰菊、汪兰巧、张兰宝、郭兰玉 马兰凤等九名学员外,余下九位换成了王兰琴、马兰真、秦兰花、司兰荣、冯兰青、刘兰叶、马兰枝、周兰学(男)、黄兰祥(男)。还有第三说法是:多了赵兰美、张兰花,少了张兰秋、王兰琴。因为时间久远,全班有30余名学员,出出进进,出现排序差异在所难免,又他们过去招收的学员也多是“兰”字辈的(如汤兰香等),所以连掌班周海水也回忆不清楚。

“十八兰”究竟是哪十八位?其实这并不重要,因为其中九位是毫无争议的,她们中声名最大者当属崔兰田、毛兰花、李兰菊,而蜚声中原者首推崔兰田了。豫剧六大名旦之一的崔兰田已为广大戏迷所熟悉,我已专门写了一篇题为“印象崔兰田”的文章,对她做了比较详尽的回忆,对戏迷不熟悉的另外两位名家简单介绍如下。毛兰花(1924——1981)河南长葛人,自幼双亲下世,八岁随舅父讨饭到郑州,拜周海水、张同庆为师,习青衣、花旦,演《抱琵琶》、《五凤岭》、《孝妇泪》、《豹头山》、《女贞花》等剧,她天资聪慧,性格刚毅,唱功与做派比她小两岁的崔兰田要稍高一筹,曾被列为“十八兰”之首,与她的师姐汤兰香并列豫西头牌。在抗战末期,她从豫西来到豫东、皖北一带搭班演出,很快声名大振,与马金凤、阎立品、徐艳琴被誉为安徽界首“四大名旦”。1948年随夫离开大陆到台湾高雄,辗转台湾各地演出,与“台湾豫剧皇后”齐名她的表演艺术曾得到京剧艺术大家齐如山的极高评价。1953年加入台湾空军大鹏豫剧团任总教官,并于1958年招收第一批学员,为普及豫剧在台湾的发展做出贡献。说到李兰菊(1929——)有一句顺口溜,“提起豫剧十八兰,就数小菊和大田(指崔兰田)”。她10岁入班,初习文武小生,后专攻青衣、闺门旦,兼演刀马旦。1944年加入西安狮吼,经常在西安、宝鸡一带演出。49年加入“香玉剧社”,后转入省豫剧一团,62年调新乡地区豫剧团任副团长兼主演,经常演出的剧目有《白蛇传》、《游龟山》、《老羊山》、《杜十娘》等,82年调戏校任副校长。

70多年前,洛阳豫剧关于“十八兰”的梨园佳话,勾起了我们对往事的无限遐想。如今“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杜甫诗句),昔日烟云已不复存,不过它仍记录着那一页菊坛历史,那一个戏剧年华。

昔日洛阳豫剧“十八兰”

昔日洛阳豫剧“十八兰”

昔日洛阳豫剧“十八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