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間的「惡作劇」,沒人是獲益者

孩子之間的“惡作劇”,沒人是獲益者

1

我們常說,孩子的世界簡單又天真,但孩子作起惡來一點也不含糊。

或許是覺得惡作劇很好玩,看到別人難堪、陷入窘境、尷尬、惶恐,感覺興奮。

或許是單純好奇,用惡作劇的方式來釋放自己的攻擊性和創造性。

或許想通過惡作劇來尋求關注,獲得內心被看見的滿足感。

無論基於怎樣的心理動機,被惡作劇傷害的孩子卻可能產生巨大的心理陰影。

一個好友給我講述了兒時被同伴惡作劇的經歷。

他說,當時幾個男孩子在家裡拿西瓜吃,一人一塊,很快吃完了。可他覺得不解渴,還想吃。結果有個夥伴遞給他一塊西瓜皮,上面盛有汁液。

告訴他,這是剛切西瓜剩下的西瓜水,給他喝。他信以為真,一口氣喝完。喝完那一瞬間,其他夥伴轟然大笑,手舞足蹈的告訴他,那是他們撒的尿,好喝吧。

直到成人,他一看見那些夥伴,就想起當時被嘲笑和羞辱的場景,心理的陰影一直無法消逝。一種巨大的恥辱感朝他襲來,夾雜著憤怒、委屈、不甘和噁心。

他懊惱的說,為什麼我當初那麼笨,會笨到這樣被人捉弄、嘲笑。是不是我自己有問題?

可是,這並不是他的錯。而他要真正的接受、釋懷,也許要花好多年的時間。

孩子之間的“惡作劇”,沒人是獲益者

2

曾經看過一個短片,講述的是兩個小男孩去捉弄一個農場主,結果陰差陽錯的造成生命悲劇的故事。

小男孩們上學放學路上常會在高大的玉米田間跑來跑去,這片茂盛的玉米地極大的滿足了孩子們的好奇心。

可這塊地的農場主不歡迎他們,常會開著拖拉機圍著玉米地轉悠,如果碰巧看到,就強烈制止他們在地裡玩,這讓他們很不開心。所以,他們想捉弄農場主,報復他。

於是,兩個七八歲的孩子使出渾身力氣把稻草人從玉米地裡搬出來,還給稻草人穿上了人的衣服和褲子,宛若真人一般。

然後放在農場主拖拉機要經過的公路中間。

他們滿懷激動的等著這場惡作劇發生,結果,農場主看到有人躺在馬路中間,急匆匆調轉車頭,離開了。

小男孩們一陣失望。

而後,一輛小汽車以很快的速度駛過,看到前方的“真人”,已來不及剎車,慌亂中調轉方向,撞上了大樹,車裡所有人當場死亡。

兩個小男孩嚇壞了,趕緊離開現場,什麼也不敢說。

雖然小男孩最終逃脫了法律的制裁,但內心的罪惡感和愧疚感,常會在某個未曾意識到的瞬間若隱若現,無法逃脫。

孩子之間的“惡作劇”,沒人是獲益者

3

惡作劇,讓參與和被參與的孩子都受到極大的傷害。

製造惡作劇的孩子,一旦突破危險的警戒線,給他人帶來身體傷害的同時,還有內心無限的懊喪悔恨。這種心理的創傷會用一生償付。

日本臨床心理學者河合隼雄說:

我們需要充分認識到,,過了分寸就具有無法挽回的破壞性。根源惡隱藏著這種可能性,經常在預想不到的時候露出它的猙獰面目。

過後回想起來,自己做的事情毫無辯解的餘地,,就是這樣被懊喪、悔恨的心情擊垮的。明白了這一點,才能在關鍵時刻,站穩腳跟,守住自己的底線。

而被“惡作劇”的孩子,一旦成為群體裡被捉弄的對象,伴隨身體傷害的同時,還帶來心理成長的陰影。

恐懼、不安、委屈、絕望、無助、羞愧、恥辱。無法在集體裡找到自我歸屬感,影響自我價值的判斷,無法建立信任的同伴關係。

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會參與“惡作劇”,總是致力於製造出一些“好孩子”、“乖孩子”,不遺餘力的排除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切“惡”,結果可能招來更嚴重的“惡”,犯下更多的過失。

而這種過失的犧牲者,永遠都是孩子,無論是“惡作劇”者還是“被惡作劇”者。

所以,不能簡單的杜絕“惡作劇”就可以了事。一方面我們需要更好的理解孩子,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孩子“惡作劇”之前做好準備工作,防範未然。

孩子之間的“惡作劇”,沒人是獲益者

培養孩子的安全和危險意識

孩子對安全的知識瞭解越少,就越肆無忌憚,更不會懂得哪些方式可能傷害到別人,哪些方式可能傷害到自己。

例如,一個孩子,充分認識到水的作用和潛在危險,那麼他就不會“惡作劇”般把別人往水裡推;而被“惡作劇”的孩子有安全意識,在自己尚不會游泳的情況下,會遠離大河大江。

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不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也不讓自己的痛苦成為別人樂趣的源泉。對自己不喜歡的事要堅定勇敢的說不,以明確的方式讓對方止步。

很多孩子連續成為“惡作劇”對象,是他們習慣性的以沉默、忍氣吞生的方式縱容別人對自己的無理行為,發展程度惡劣就可能造成欺凌。

所以,一個孩子從小明白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在規則範圍裡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和樂趣,才能懂得分寸和底線。

不傷害別人,也不讓別人傷害自己。

孩子之間的“惡作劇”,沒人是獲益者

培養孩子尊重意識和同理心

尊重他人,是不肆意嘲笑、戲耍、捉弄別人,是把別人當做和自己一樣的獨立個體,理解他在不同處境裡的感受。

比如,把他人推下樓梯,他會受傷,疼痛,會感到不被尊重。

比如,別人離開椅子後,把椅子拉開,再次坐下會摔個四腳朝天,會摔疼,當眾出洋相會讓他感覺沒尊嚴。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尊重的另一種詮釋。

讓孩子具有同理心,將尊重的意識付諸實踐,前提是父母以身作則。只有孩子從父母那獲得足夠的尊重,才能有能力去防範同齡人可能出現的“惡作劇”。

但願,孩子在“惡作劇”的路上,有自己的分寸和底線。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