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间的“恶作剧”,没人是获益者

孩子之间的“恶作剧”,没人是获益者

1

我们常说,孩子的世界简单又天真,但孩子作起恶来一点也不含糊。

或许是觉得恶作剧很好玩,看到别人难堪、陷入窘境、尴尬、惶恐,感觉兴奋。

或许是单纯好奇,用恶作剧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攻击性和创造性。

或许想通过恶作剧来寻求关注,获得内心被看见的满足感。

无论基于怎样的心理动机,被恶作剧伤害的孩子却可能产生巨大的心理阴影。

一个好友给我讲述了儿时被同伴恶作剧的经历。

他说,当时几个男孩子在家里拿西瓜吃,一人一块,很快吃完了。可他觉得不解渴,还想吃。结果有个伙伴递给他一块西瓜皮,上面盛有汁液。

告诉他,这是刚切西瓜剩下的西瓜水,给他喝。他信以为真,一口气喝完。喝完那一瞬间,其他伙伴轰然大笑,手舞足蹈的告诉他,那是他们撒的尿,好喝吧。

直到成人,他一看见那些伙伴,就想起当时被嘲笑和羞辱的场景,心理的阴影一直无法消逝。一种巨大的耻辱感朝他袭来,夹杂着愤怒、委屈、不甘和恶心。

他懊恼的说,为什么我当初那么笨,会笨到这样被人捉弄、嘲笑。是不是我自己有问题?

可是,这并不是他的错。而他要真正的接受、释怀,也许要花好多年的时间。

孩子之间的“恶作剧”,没人是获益者

2

曾经看过一个短片,讲述的是两个小男孩去捉弄一个农场主,结果阴差阳错的造成生命悲剧的故事。

小男孩们上学放学路上常会在高大的玉米田间跑来跑去,这片茂盛的玉米地极大的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可这块地的农场主不欢迎他们,常会开着拖拉机围着玉米地转悠,如果碰巧看到,就强烈制止他们在地里玩,这让他们很不开心。所以,他们想捉弄农场主,报复他。

于是,两个七八岁的孩子使出浑身力气把稻草人从玉米地里搬出来,还给稻草人穿上了人的衣服和裤子,宛若真人一般。

然后放在农场主拖拉机要经过的公路中间。

他们满怀激动的等着这场恶作剧发生,结果,农场主看到有人躺在马路中间,急匆匆调转车头,离开了。

小男孩们一阵失望。

而后,一辆小汽车以很快的速度驶过,看到前方的“真人”,已来不及刹车,慌乱中调转方向,撞上了大树,车里所有人当场死亡。

两个小男孩吓坏了,赶紧离开现场,什么也不敢说。

虽然小男孩最终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但内心的罪恶感和愧疚感,常会在某个未曾意识到的瞬间若隐若现,无法逃脱。

孩子之间的“恶作剧”,没人是获益者

3

恶作剧,让参与和被参与的孩子都受到极大的伤害。

制造恶作剧的孩子,一旦突破危险的警戒线,给他人带来身体伤害的同时,还有内心无限的懊丧悔恨。这种心理的创伤会用一生偿付。

日本临床心理学者河合隼雄说: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过了分寸就具有无法挽回的破坏性。根源恶隐藏着这种可能性,经常在预想不到的时候露出它的狰狞面目。

过后回想起来,自己做的事情毫无辩解的余地,,就是这样被懊丧、悔恨的心情击垮的。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在关键时刻,站稳脚跟,守住自己的底线。

而被“恶作剧”的孩子,一旦成为群体里被捉弄的对象,伴随身体伤害的同时,还带来心理成长的阴影。

恐惧、不安、委屈、绝望、无助、羞愧、耻辱。无法在集体里找到自我归属感,影响自我价值的判断,无法建立信任的同伴关系。

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会参与“恶作剧”,总是致力于制造出一些“好孩子”、“乖孩子”,不遗余力的排除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切“恶”,结果可能招来更严重的“恶”,犯下更多的过失。

而这种过失的牺牲者,永远都是孩子,无论是“恶作剧”者还是“被恶作剧”者。

所以,不能简单的杜绝“恶作剧”就可以了事。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好的理解孩子,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孩子“恶作剧”之前做好准备工作,防范未然。

孩子之间的“恶作剧”,没人是获益者

培养孩子的安全和危险意识

孩子对安全的知识了解越少,就越肆无忌惮,更不会懂得哪些方式可能伤害到别人,哪些方式可能伤害到自己。

例如,一个孩子,充分认识到水的作用和潜在危险,那么他就不会“恶作剧”般把别人往水里推;而被“恶作剧”的孩子有安全意识,在自己尚不会游泳的情况下,会远离大河大江。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也不让自己的痛苦成为别人乐趣的源泉。对自己不喜欢的事要坚定勇敢的说不,以明确的方式让对方止步。

很多孩子连续成为“恶作剧”对象,是他们习惯性的以沉默、忍气吞生的方式纵容别人对自己的无理行为,发展程度恶劣就可能造成欺凌。

所以,一个孩子从小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在规则范围里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和乐趣,才能懂得分寸和底线。

不伤害别人,也不让别人伤害自己。

孩子之间的“恶作剧”,没人是获益者

培养孩子尊重意识和同理心

尊重他人,是不肆意嘲笑、戏耍、捉弄别人,是把别人当做和自己一样的独立个体,理解他在不同处境里的感受。

比如,把他人推下楼梯,他会受伤,疼痛,会感到不被尊重。

比如,别人离开椅子后,把椅子拉开,再次坐下会摔个四脚朝天,会摔疼,当众出洋相会让他感觉没尊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尊重的另一种诠释。

让孩子具有同理心,将尊重的意识付诸实践,前提是父母以身作则。只有孩子从父母那获得足够的尊重,才能有能力去防范同龄人可能出现的“恶作剧”。

但愿,孩子在“恶作剧”的路上,有自己的分寸和底线。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