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清空内地资产后,李嘉诚开始一直不停地抛售香港资产,是什么原因?

深圳芝麻事


这个问题更准确的来说是,继清空内地投资的房产之后,李嘉诚开始不停的抛售香港的资产。

抛售的原因很明确,资本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当资产的盈利空间被逐渐压缩的时候,理智的资本家自然会出现抛售的行为。

先来看一下李嘉诚先生为什么抛售在内地投资的房产项目

从2013年开始李嘉诚逐渐开始出手内地的地产项目,到了2017年上半年这种出售开始变得频繁,我们经常可以在网上看到关于其抛售内地资产的新闻报道。其主要原因无外乎内地地产的可盈利空间大幅降低。

众所周知,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内地的房地产价格开始逐渐上升,到了2017年上半年深圳等重点城市的房价已经达到了普通民众认知中的“天价”,地方开始出手介入,这个时候房价或者说是地产项目继续大幅涨价的概率已经很低了,甚至会在监管之下出现一定的回落,在回落之前抛售掉,保证自己的利润最大化无疑是极为聪明的做法。所以,在2017年上半年李嘉诚先生出现频繁抛售资产的行为。

再来看李嘉诚先生为什么抛售在香港的资产

从2017年7月底,李嘉诚开始频繁抛售其手中持有的香港资产,甚至在去年11月宣布402亿转让了香港的地标性建筑——中环中心。

李嘉诚频繁抛售香港资产的逻辑同样在于资本的盈利空间。内地一系列的限制措施导致炒房客资金无从释放,而此时股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萎靡不振,香港的房地产市场无疑成为了炒房客的首选,但香港本身的地产价格就很高这点是有目共睹的,在内地炒房客的涌入下无疑会进一步推升该地的地产价格,那么对于资本家来说,地产这种资产的安全边际就会大幅降低,其盈利空间在热炒之后也会大幅下滑,所以2017年末到2018年初陆续卖出不得不说又是很明智的做法。

那么,卖出内地资产和香港资产之后,李嘉诚的钱都投到哪里了呢?

媒体再次给了我们答案。据报道,这两年李嘉诚在英国等欧洲国家的投资力度明显加大,且其每卖出一处内地或香港的资产,大部分情况下

后续会紧随着买入一处欧洲资产。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李嘉诚在欧洲的资产布局来看,主要还是集中在能源和基建上,而非长实传统的地产业务。毕竟,相对于地产而言,能源和基建这两大类资产的安全边际更高,利润较之其他资产而言,也是颇丰的。

以上就是我对于该问题的看法,个人观点不代表君银投顾官方观点,如有不同的想法或是建议,可以直接在下方留言或是关注我的头条号进行交流。


君银投顾


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李嘉诚终究是在抛售中国的资产,这是无可厚非的。那他究竟为什么这么做?


1、英国的经济持续向好

李嘉诚出售内地资产早已经不是一两年的事了:


2013年,出售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和上海东方汇金中心;


2014年,出售南京国际金融中心大厦、北京盈科中心、上海盛邦国际大厦和重庆大都会;


2015年,出售香港地产盈晖荟,减持港灯股权;


2016年,出售陆家嘴世纪汇项目;


2017年,出售香港的电讯核心业务。


而同时,李嘉诚也在布局海外资产。


2012年开始收购英国配气网络WWU公司和Kinrot;


2013年收购奥地利Orange和荷兰废物处理公司AVR;


2014年收购Park N Fly的温哥华业务;


2015年收购英国Eversholt Rail公司和葡萄牙风力发电公司lberwind;


2016年收购赫斯基能源在加拿大输油资产的65%权益;


2017年,收购澳洲能源公司DUET、加拿大建筑设备服务公司和德国能源管理供应商ista。


其中这些海外资产中,英国的资产比较多。截至去年年中,李嘉诚在英国的资产规模已经达到3000亿。除了历史原因外,基本面也是一点。

从CPI和PMI等核心数据来看,英国经济自脱欧后的复苏表现明显。根据英国官方数据,2017年英国房地产市场需求旺盛,大量亚洲资金进入英国投资物业,对于李嘉诚而言,趁着低位的英镑,入手保值的房地产,可以说这种机会是天赐良机。


2、抛售的本质还是避险。

李嘉诚的抛售表面说看空中国经济,其实本质还是规避疯狂房价背后存在巨大债务风险。李嘉诚曾经接受采访时就说过:我对债务从来是如履薄冰。从他旗下公司的财务数据也能看得到:

长实地产的负债率基本维持在30%以内的水平,2016年内地房企土地储备top20中,长实地产是拿地最少的......一系列的数据都显示,李嘉诚对内地房地产的风险极其恐惧,才会少拿或不拿地,并最终抛售内地资产。与内地规模扩张型房企相比,长实拥有更好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回到国内宏观,房地产从繁荣到疯狂,无疑都是前所未有的货币宽松政策导致的,低利率、高通胀、资产高泡沫,一切终究是慢性毒药,它会让所有人都沉迷于举债,导致负债高企,大量的资金不断推高泡沫,不断加重社会负债。


3、投资更倾向于细水长流

李嘉诚致富也是得益于香港的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楼市繁荣。二战后的1946年,香港人口为60万,到1949年增至186万,1959年超过300万,住房需求激增。而港府颁布的建筑条例、“十年建屋计划”、“居者有其屋计划”和大型公共设施建设计划更是有力地推动香港房地产业的发展。李嘉诚的暴富与香港这几十年来的城市化与房地产发展密不可分。


而现在,他在抛售房地产,说正常行为那是骗人的。但看他买的国外资产,大多以基建项目为主,诸如能源、基础设施、水务之类的。因为这些基建项目并不能带来一夜暴富,但可以带来长期稳定的现金流。


究其原因,这些民生项目都是刚需,不管经济好坏,水电、天然气老百姓都是必须要用的。而国内的基建、民生项目,基本都是被国资所把控,像李嘉诚这样的民营资本进入异常艰难。反而英国在基建投资方面缺口巨大,而且无比欢迎外资。


作为咱们普通人,也可以从李嘉诚身上学到:无论是常规理财还是市场疯狂的时候,谁手上现金流更充裕,就更能够抵抗风险。投资并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跑得远。


小白读财经


李嘉诚先生可以认为是一位资本运作的高手,凭借他多年来培养的灵敏嗅觉、高超的资本运作手段,李嘉诚先生基本上在商业领域等方面获得了超人的业绩。近年来,李嘉诚先生不断抛售内地资产,而李嘉诚不断抛售香港资产,这背后也与前期香港与内地房价暴涨有一定关系,而就香港而言,本身属于世界房价最高的地区之一,而李嘉诚的系列举动,同样也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或许,这是资产高估的真实写照,同时这也可能会是李嘉诚灵敏嗅觉的影响,而凭借他的能力与嗅觉,李嘉诚系列资本运作乃至频繁资本运作的背后,实际上也给了投机客不少的警示。房价远远高于核心合理价值,这可能会有价值回归的过程,房价非理性的表现,更是加剧了房地产价格的波动,而资产高溢价的行为,更是可能影响我们的投资行为,而李嘉诚频繁资本运作行为确实引起我们的重视。


郭施亮


原因很简单,房地产最挣钱的阶段结束了。

1、香港的楼市火起来其实就是几十年的事,从拿地盖房,发明炒楼花这些套路发达了一大批的香港商人,李嘉诚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那是一个赚快钱的最好的时代,地皮可以抵押拿到钱,楼花可以先卖,相当于盖楼的钱是买家出的,杠杆加的高高的,整走了一代香港人的财富。

2、李嘉诚涉及内地的地产项目,北京东方广场是代表作,其他的乏善可陈,因为有很强的品牌效应,很多地方政府都纷纷投怀送抱,希望李嘉诚到当体投资,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可惜,李嘉诚对这一套太熟悉了,所以在很多地方拿了地不开工,然后多年以后直接卖地皮挣了很多钱,所以后来政府也不太欢迎他了,因为这就是一个生意人,家国情怀说说而已。

3、不过他做生意眼光确实好,房地产即便不跌也不是未来最赚钱的生意,商品资产的周期结束了,所以你会看到他在转向,还是很令人敬佩的。


大猫财经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让普通人来答复李超人先生为何“继清空内地资产后,李嘉诚开始一直不停地抛售香港资产”,套用一句流行语: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只能用常识来分析一下吧:

李先生从2013年开始出售内地房产,更在2014年以后,就不基本在内地拿地了。那时,有很多财经专家都认为他卖早了,撤早了。

事实上,李先生出售的内地房产,基本上都是办公大楼。近年来,租金收益率在不断下降,靠租房收钱,显然不如一把变现来的更实惠。因为,对于他那样的大集团,流动性比资产价格更重要。

至于未来房价还能不能涨,这个对他来说可能并不重要,李先生曾说过多次,他从不在金融资产的顶部变现,一来无人知道顶点在哪儿,二来往往到顶点时,像他所拥有的那样巨大体量的房产就难以卖出了(篇幅有限,不具体分析原因了,请自己做想一下吧),见好就收才是最佳境界;而且,在内地还有人民币换汇的问题。

至于为何开始不停地抛售香港资产,道理应该也差不多。可能是因为香港楼市和国际其他楼市一般都遵从着“18年周期”,李先生也是提前变现,转移到其他周期刚开始时的地方吧……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陈思进


李嘉诚又卖楼,这次的出售还创下了商厦物业交易纪录。

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消息,11月1日,李嘉诚名下长实集团(01113.HK)发布公告称,名下间接全资附属子公司The Center International Limited在当天与中国港澳台侨和平发展亚洲地产有限公司( C.H.M.T. Peaceful Development Asia Property Limited)订买卖协议,以402亿港元出售项目公司The Center (Holdings) Limited全部已发 股本及与转让债务。公告称,项目共有拥有香港中环中心多个物业单元及车库等。

李嘉诚最大的投资特点是分散区域,包括投资地域和领域,其参与过的资产几乎遍布各个行业。不完全统计,李嘉诚参与过了的担任过大股东的香港公司已经达到67家(含已退出),经营范围包括房地产、能源业、网络业、电讯业以及传媒业。

2015年李嘉诚针对外界关于他从内地撤资的流言,通过旗下的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和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发表声明。李嘉诚称,他并没有撤资,只是根据经济形势,重新配置了国内外的资产;在减少对内地房地产投资的同时,加快了在内地零售业的布局;并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在全球52个国家投资多项业务。

在高价出售香港业务的同时,在欧洲李嘉诚则是买买买。

李嘉诚旗下的维港投资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投资,成立之初,就1.2亿美元买下Facebook的0.8%股份。投资地区涉及以色列、美国居多,加拿大、英国、德国、西班牙、卢森堡等等。领域包含社交、AI、VR/AR、电商等领域。

除了长和系、维港投资等投资,李嘉诚本人也以个人身份在这十年间进行了十余项投资。

如李嘉诚所言,“我平时对经济、政治、民生、市场供求、技术演变等一切与自己经营行业有关、或没有直接关系但具影响的最新、最准确数据及讯息全部都具备所有详细数据,加上公司内拥有内行的专家,当机会来临时我便能迅速作出决定。”


投资界


不如反过来,我们问一下,为什么当年李嘉诚积极投资内地?

当年中国内地的投资环境肯定是远远不如今天的。1、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而今天,内地,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产业聚集程度高,产业链完整;2、刚刚从计划经济转型,还存在比今天多得多的各种管制,经济充满不确定性。

尽管当时存在各种不足,但是,很多学者看好中国改革,看好中国经济的未来。

不过,即便看好中国经济的未来,他们也没有乐观到能估计到,中国居然有长达30多年的高增长。

我曾经采访过经济学家黄有光。他说,当时他认为中国经济能维持十年以上的高增速就非常成功了,没想到维持了这么长时间的高增速。

这说明什么问题?

第一,人们太需要感谢邓小平了,当然还有邓小平时代的许许多多改革者。他们奠定的繁荣之路,其基础之深,超出了很多人的意外。

第二,企业家投资是看相对趋势。即便当时的内地经济很落后,李嘉诚等香港企业家仍然积极进入内地投资,看中的就是制度改进的红利。

事实证明,他们确实看对了。

李嘉诚尽管实际行动上在撤离,但口头上却一再强调看好中国经济,这话应该怎么理解?

中国经济的绝对值确实很大,经济增速也还很高,这是不错的一面。

但是李嘉诚一定是看到了另外的东西,只是他不说而已。

不管李嘉诚撤离中国内地、香港的原因是什么,我对他投资欧洲还是很惊讶的。欧洲有什么美好的未来吗?不知道李嘉诚又看到了什么。


邓新华全面回忆


6年抛售2500亿港元内地和香港资产,英国成李嘉诚投资宝地

2017年10月香港首富李嘉诚出售位于皇后大道中的中环中心75%权益,最终成交价高达402亿港元,刷新商厦最高成交单价纪录。

近年来李嘉诚抛售内地和香港资产的新闻屡屡见诸各大媒体,事实上大约在2010年前后李嘉诚开始踏上大规模的资产出售之路。2013年李嘉诚加快出售速度,所出售资产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内地核心城市的物业,2014年全年更是完成8笔交易,套现904亿港元。

李嘉诚曾经坦言,过去几年对全球房地产业务持有审慎态度,加上内地调控政策影响,部分城市风险较大,所以减少买入土地和持有的物业。

不过与此同时,李嘉诚也在不断加持海外投资,其中特别青睐英国,在英国投资涉及水电、基建、水务等各个行业,业内有人笑称“李嘉诚买下了半个英国”。

“那里有回报,我就去哪里投资。”纵观李嘉诚整个投资生涯,其在进入房地产、互联网、零售等领域的时机上可谓把握得非常精准,“低买高卖”也是他作为一个成功商人一贯坚持的投资理念。当前李嘉诚不断减少对内地及香港资产的持有量,不能完全说是看空这个市场,但一定程度也在释放一个信号: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去,资本在寻求更稳健回报的投资产品。


黄金时代已去,行业洗牌已经开始?

事实上除了李嘉诚,过去几年我们看到不少行业大佬也在逐渐淡出地产,包括王健林、潘石屹等都在不断为旗下物业寻找买主以期变现。业内人士预测房地产行业大洗牌已经开始,国内地产业正在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对于开发商们来说,一线城市拿地成本越来越高,而且能被开发的土地越来越少,想在核心城市深耕已经变得非常困难;三四线城市土地虽多,但毕竟市场需求量有限,很容易就陷入高库存的陷阱里。无论是大蛋糕还是小蛋糕,都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啃了,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去,地产商的暴利时代也不复存在。

商品房东风渐去,另一股住房租赁的东风却在悄然刮起。以上海为例,“十三五”期间上海城镇新增约170万套各类住房,其中商品住房约45万套,租赁住房约70万套,各类保障性住房约55万套;土地供应方面,“十三五”预计供应5500公顷住房用地,其中租赁住房用地1700公顷,保障性住房用地1800公顷,租赁住房供应几乎占据了未来上海市房屋供应的半壁江山。

房地产租赁市场大有抢占住宅开发买卖市场风头之势,龙湖、万科等开发企业先后进入品牌公寓市场,自如获40亿A轮融资不仅在资本市场引起一片哗然,更是为租赁市场注入一剂兴奋剂。所有一切,也在预示着房地产行业正在进入新的阶段,无论是开发商大佬,还是散兵游勇的地方小房企,都需要积极做出改变以应对市场正在发生的不可逆的变化。


嗨住租房


看问题,要看到更多的事实,找到其中的联系。

一面李嘉诚在不停的卖,还要看懂他在不停的买,原因不过是重新配置资产,高卖低买,寻找更具潜力的市场。

11月,李嘉诚以402亿港元,出售位于香港核心地块的中环中心约75%权益。这不是他第一次出手了,近年来李嘉诚一直在出售其位于内地和香港的资产,包括商业地产、住宅物业以及各类信托、基金的权益等。

一手在卖,收获回报

2017年他大约已经卖出约900亿港元资产。而放眼看,6年间,李嘉诚至少出售2500亿港元内地和香港的资产。

2011年,和记港口信托招股上市,李嘉诚套现约429亿港元。仅过两月,由李嘉诚两大集团长实、和记黄埔持有的汇贤房地产信托基金在香港上市,李嘉诚出让40%权益取得约123亿港元资金。

2013年以后加快出售速度,当年出手包括香港嘉湖银座商场、广州西城都荟广场以及上海陆家嘴东方汇金中心约200多亿港元资产。

2014年李嘉诚家族完成8笔交易、涉及金额达904亿港元。

于是,舆论哗然,甚至声称李嘉诚看空撤退。

另一手在买,布局新机会

李嘉诚的海外投资,放眼在了欧洲。在英国他购入的资产涵盖供水、供电、天然气输送、铁路、通讯、零售,几乎所有跟民生有关的事业。

2000年,李嘉诚斥资约580亿港元购入英国3G牌照(A照)、375亿港元收购法国电力公司(EDF)在英国的电网子公司部分权益。

2010年8月,以700亿港元进一步收购英国电网更多权益,从而控制当时英国约1/4的电力分销渠道。

2011年花费约309亿港元收购英国最大水务公司Northumbrian Water。2012年出资77亿港元购入英国天然气供应商WWU,控制10%天然气供应网络。

谈及为何大举投资债务累累的欧洲时,李嘉诚说,“我们明白欧洲所处的状况,但我认为在五年时间内,这里的企业会具备上升的动力。”

此外还有包括144亿收购澳洲天然气公司Envestra、100亿港元收购荷兰再生能源公司AVR20%权益、69亿港元收购加拿大石油管道公司等。


如果不是政策的阻挡,李嘉诚会买的更多,2015年他计划以105亿英镑(约合1086亿港元)收购英国移动运营商O2,并试图将其跟先前收购的另一家英国运营商Three合并。O2方面同意该交易,但欧盟竞争事务专员经过多次讨论,于2016年5月阻止这笔交易,理由是这会使该市场从四家公司减少到三家公司,市场将缺乏充分竞争。

把视线放在中国,这与我们走出去,为世界提供中国建设力量的道理是一样的,要想打出新的拳头,原来出去的拳总是要收回了才行。

对老李而已,资本回笼,再出击罢了。


老爸的修行


失之东隅,李嘉诚逃不掉的风水宿命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group_id": 6471366866123096590, "media_id": 1572507027822605, "vname": "\\u674e\\u5609\\u8bda\\u7b2c\\u56db\\u7bc7\\u6587\\u7ae0\\u89c6\\u9891.MP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