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为什么喜欢吹捧曹操?

87373838


三国演义主要是以蜀汉为正统,过度的神话了蜀国发展,而人们在演义所关注是一代“智圣”诸葛亮。

诸葛亮本身就是三国两大杰出军事家之一,虽然他的军事才能没有演义里面那么神,但是在历史上,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历代军事家是没有人否定的,是稳得住脚的,诸葛亮的故事也是家户喻晓,所以现代人们讨论诸葛亮已经是常事,如果在现代你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得不走寻常路。

易中天教授品三国肯定得不走寻常路,品三国,讲历史不止易中天一个教授,要想要在众多教授中脱颖而出,就得背道而驰,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历史上本身就太耀眼,如果易中天在吹诸葛亮军事才能高,那就没人会注意了,如果说反说诸葛亮军事才能不行,就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易中天因为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直接引用陈寿原话,而没有举例说明诸葛亮军事才能,引起社会一顿臭骂,易中天成功引起人们的注意,中国历史杰出的军事家,被说成不懂军事,不觉得奇怪吗?

易中天品曹操,把曹操吹的很厉害,这也是对三国演义,反倒而行,演义说刘备,易中天说曹操,这也是引起人们的一个注意点,但是曹操在历史上也是个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与诸葛亮统称三国两大军事家之一,易中天吹曹操也在情理之中,曹操也确实有真本事吹,人们对曹操的认识是奸雄,所以易中天吹曹操,一个人们不喜欢的人,有人说他,人们就会好奇,一个奸雄有什么好说的,这就成为了易中天吸引人们的关注点。

最后易中天最引起人们关注的一点品三国是,易中天过度吹捧郭嘉,一个在历史上本来什么名气,也就是个纯粹的谋士和张良一样,张良起码还属于谋略家的谋士,郭嘉就是单纯的谋士,既然被易中天说成军事天才,与诸葛亮形成鲜明对比,这样导致现代很多人吹捧郭嘉,拿诸葛亮与郭嘉相比,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等等。但是郭嘉在历史上,根本是站不住脚的,问郭嘉厉害在哪里,说郭嘉辅佐曹操一统北方,曹操一统北伐是郭嘉一个人的功劳吗?作战计划一般由曹操身边的荀攸、贾诩、荀彧来做人家是战略家,打仗手下的名将多得很,郭嘉就分析一下敌方心理活动,单纯的谋士,根本没有战绩可言。

被易中天教授品三国一说,直接导致三国翻天覆地一番,一代名将诸葛亮被说成不懂军事,穷兵默读,一代奸雄曹操被吹成正派大英雄,无人问起的谋士郭嘉被吹成军事家,完全颠覆世界观。这很明显是与历史作对,否定历史历代对三国的看法,这样的反面思考问题如何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汐水柔情


易中天吹捧曹操是事实,这一点,如果说他只是无心的,我觉得,还不如看他知识来源。

易中天在其大作《中华史》之《三国纪》后的附录提到的参考书目,可以看到吕思勉的《三国史话》是其三国知识的主要来源,而在吕思勉的作品中,吕对曹操形象是有过矫正的。

我这一观点,有网友提供未知出处的信息可证实:易中天在某次访谈节目中透露,自己参与制作《品三国》节目之前,临时恶补的《三国志》。

这一说法,与他作品中大量采用吕思勉《三国史话》的观点内容正好吻合。


借鉴吕思勉的作品的证据

吕思勉《三国史话》第十二节“刘备取益州和孙权取荆州”:

关羽这个人,本领是有些本领的,我们不能因他失败而看轻他。何以见得他有本领呢?一者,你留心把《三国志》看,自刘备用兵以来,不分兵则已,倘使分兵,总是自己带一支,关羽带一支的,可见他有独当一面的才略。

易中天在《品三国》节目中说出同样的梗:关羽独当一面。

因为关羽这个人……第二是能干,关羽历来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我们读《三国志》就可以发现刘备不分兵则已,一旦要分兵就是自己带一支军队,关羽带一支军队,关羽从来就是独当一面的。

十年后,易中天到了《三国纪》中,还是忘不了吕思勉的这个梗。

刘备南征北战那么多年,如果需要兵分两路,每次都是关羽独当一面。他派关羽总督荆州,似乎不能说是用人不当。

有人肯定会问:“吕思勉能说,为何易中天不能说?!”

我要说的是:吕思勉的梗本身就是错了啊!只要认真看过《三国志》,哪怕是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知道:张飞丢下邳的事(刘备带关羽到广陵对抗袁术,留张飞在下邳)。

所以说,“刘备分兵,关羽独当一面”的观点并不是易中天自己读书归纳而来,真相是他用了吕思勉这个错梗,一而再,再而三的用着。


易中天的立场

易中天多次在公开谈话节目,以及撰文、《三国纪》中都透露出,自己对《三国演义》的厌恶之情。

对于《三国演义》,易中天很不待见,“它宣扬的就两点,权谋和伪善,不客气地说这部小说是毒害中国人的”。

在易中天那个时代,把《三国演义》当成历史解读的人大有人在,所以,在那个时间点,易中天能够站出来,给大家讲正史,这一点,是矫正,动机也是值得称赞的。以及,其作品《品三国》在中国走红之后,引起了很多年轻人阅读正史的兴趣,这一点,易中天也是有功的。

十年过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区别,更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了《三国演义》只是一本历史小说,内容有实有虚,是不能当成历史来研究的。时至今日,易中天还在以抨击《三国演义》为话题,未免不思进取了。

而且,易中天当初就对《三国志》不甚钻研,而是靠看吕思勉等史家现有的作品来补充知识,前辈史家的错误也被一并继承下来,现代史家的新观点,新成果,一概不知!保守残缺也是他最大的问题。

例如,范文澜说“曹操与士族交换利益”观点,易中天引申成了“曹丕设九品中正制与士族交换利益

”,他到处宣讲,根本拿不出任何证据。易中天可能连曹丕的“四友”是哪几个人都不清楚。

范文澜《中国通史》:士族障碍着曹操代汉做皇帝,与其说是为了拥汉,毋宁说是向曹操交换做官特权。

再者,陈寅恪提出过“曹魏帝国为法家寒族政权”这个观点,易中天根本不知道曹魏帝国的官员构成,就拿来用之。

陈寅恪《 魏晋南北朗史讲演录》: 就曹操的家庭出身来说,是寒族,阉宦阶级。
又:曹操出身于寒族,以法术为治。

实际上,上述两个观点,在现代史家的史学论文中,早就被研究透彻了。

在本图表格里,汉魏晋三朝的士族成分是递增的,寒门成分倒是递减的趋势。

——如此,曹魏帝国为寒族政权又从何说起呢?

至于九品中正制到底是不是与士族交换利益,我要说的是:九品中正制在史书上没有详细的记载,其目的性都是有争议的,现代史家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易中天这个外行人把范文澜的原话改编一下,确定下来了,导致许多人信以为真,可谓流毒无穷。

客观分析

回到本题,“易中天为什么喜欢吹捧曹操”,我个人认为,是易中天阅读面限制所带来的影响;其次,他立场偏颇,对《三国演义》的全盘否定(尊刘贬曹现象),也给观众带来了这样的一种负面印象。他为了破除“尊刘贬曹”,就反其道而用之,树立起“尊曹贬刘”的旗帜来,这种“矫枉过正”的方法并不可取。

易中天把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改变过来,可以!没毛病!但是他在《三国纪》这本字数本来不多的著作中,特意花了一个篇幅来嘲讽刘备“

五易其主四弃妻子”,还煞有介事为此做注,这种论调其实是网上一种很低端的嘲讽梗。

没有名气的刘备也没有根据地,好不容易有了地盘又会很快失去,只能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以至于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半生颠沛流离。
【易中天注】刘备的五易其主是:公孙瓒、吕布、曹操、袁绍、刘表。

第一,刘备败亡投奔新“主”时,是一种客将归附的状态,这种情况在乱世很常见,包括易中天推崇的曹操本人,也是如此,只不过史书没有明确写罢了。

例如,曹操起兵在酸枣时,以他的官职地位,他只能归附陈留太守张邈,史书上没有明写,曹操在扬州征兵后,又归附袁绍,最终是袁绍提拔曹操,给了他东郡起步,最终奠定了称霸天下的基础。孙坚、孙策父子早年也归附袁术,后来孙策割据江东,脱离袁术,也是类似这样的发展道路。

第二,“五易其主四弃妻子”这种梗只能是网络上历史爱好者开玩笑调侃的段子,易中天写堂而皇之写在其所谓严肃历史的《中华史》中,可见史学品位低下。

相比曹操,易中天又格外关爱。他把一份曹操在许都时期进献给献帝物品的清单(一个爷爷曹腾受赏得到铜澡盆等),短短二十来字,发挥成两百余字的短文,内容脑补了曹操对汉献帝的忠心可鉴,汉献帝对曹操的倾心有加。——这些都是他自己异想天开编出来的!

《三国演义》的“尊刘贬曹”到底对不对?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看待这个问题。在古代,“尊刘贬曹”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百姓喜欢听这些故事,本是无可厚非。

易中天撰文否定这种现象,认为是麻痹底层人民的工具。这个观点有道理,但也是针对古人而言。

对于现代社会的中国人,《三国演义》的价值仅限于小说,成为一种谈资,一种娱乐话题,如果说这本书现在还能麻痹底层人民,去选择相信出一个诸葛亮和刘备来救苦救难,那也太小瞧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几十年来的成果了!易中天的观点太老套了!

曹操是杰出的历史人物,在《三国志》中就是第一出场人物,也是被陈寿赞美的人物,所以说,曹操在《三国志》中是不存在有贬低的情况(裴松之做注才引了一些野史,才改写了曹操完美的形象)。再到后世,某些帝王、史家在为了满足自己政治宣传需要时,贬低曹操,这是客观存在,可以理解的事。

在大清都亡了100多年后的现代中国,早没有了皇帝,所以,我们讨论曹操时,本应该立场公正,不偏不倚,刨去史书中对曹操的溢美之词和污蔑之词,这才是研究历史的人需要细心的地方。如果不去钻研《三国志》,而单单去贬低《三国演义》的价值,这就叫舍本求末了。


浔阳咸鱼


其实易中天先生对曹操的评价倒也不全是吹捧,很多人实际是受尊刘贬曹的《三国演义》影响,一直把曹操变成了篡汉的白脸奸臣,而按照“篡汉”这个标准来衡量,李渊赵匡胤做得比曹操还过分,又应该给他们画个啥脸呢?别人笔者不知道,但是赵匡胤在戏剧里却是红脸的——不知道会不会把关羽气得把红脸涂黑了。

我们知道曹操终其一生,都是汉献帝的臣子,所做的“以权谋私”的事情,也不过是把女儿送给汉献帝当了皇后,自己成了“魏王”和“国丈”,但是他得到的待遇也只不过是“剑履上殿、赞拜不名”,这待遇萧何也曾享受过。

有人说:毕竟是曹魏取代了刘汉,说曹操“难辞其咎”。但是曹魏取代刘汉就是篡逆吗?要是按照这个标准,那么曹操之前和之后的很多开国皇帝,都免不了“篡逆”的罪名,但那些人都被后来的历史记载成“明君”、“英主”。

在说那些皇帝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刘汉可不可以取代。 读者诸君想必都知道,在东汉末年,老刘家已经没什么好人了,尤其是皇帝,连自称“汉室之胄”的刘备,提起桓灵二帝,也是恨得咬牙切齿,当时东吴的一流谋士鲁肃更是提出了“汉室不可复兴”的观点:汉朝皇帝已经荒唐透顶无能至极,都是扶不上墙头的烂泥,早已民不聊生民心尽失,就是萧何张良复生,也只能徒唤奈何。

当时的大汉王朝,已经是一块腐朽的牌位,所有的军阀都拿它当橡皮图章和遮羞布,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想取而代之,而且随便拉出来一个就比汉少帝、汉献帝来得威风霸气。 所以说,大汉当时已经是病入膏肓王朝末日,它的灭亡,已经是历史的必然,而谁来取代它,老百姓的日子都不一定会变得更差——因为当时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差得不能再差了,那才叫水深火热倒悬之中。

当时的大汉王朝,即使曹操不来取代,也有孙权刘备来取代,袁绍袁术自不必说,就是马超韩遂张鲁也未尝没有问鼎之心。他们任何一个人成功了,那就都是“开国太祖”,而后世的历史估计不会也不敢说他们是“篡汉奸臣”。反倒是终生没有篡权的曹操,倒成了大逆不道的奸贼。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曹操之前的“开国太祖(高祖)”们跟曹操有什么区别。

我们先来看一看汉高祖刘邦。此公最早出现的时候,是大秦帝国沛县泗水亭长,这个亭长比县长小,比村长大,算是有编制的最底层政府官员,也就是大秦臣子,但是这个大秦臣子看着秦二世和赵高把大秦江山折腾得乌烟瘴气,就拔剑斩蛇起义,成了大秦帝国的掘墓人。

有人说:刘邦是个农民出身的草根,根本就不是什么官员。但是别忘了,在秦汉时期,亭长可不是个小官,关羽张飞混到亭侯(相当于收取一亭百姓的赋税做奖金),那就已经是极其优厚的封赏了。而且刘邦并不穷,他曾祖刘清是魏国大夫,父亲刘煓(tuān)至少娶了两个老婆,还给刘邦生了一个异母弟弟刘交,而且刘邦的大哥刘伯善于经营,连刘煓都夸他“善治产业”,可见刘邦绝不是吃不上饭才造反的苦哈哈。

然后咱们再来说一说隋文帝杨坚。这个人在历史上也被记载成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但是杨坚的江山是从哪里得来的呢?是从他女儿和外孙手里抢来的。

杨坚原本是北周丞相、当朝皇太后的亲爹,但是他毫不客气地从外孙周静帝宇文阐那里“接受禅让”,还把虚岁只有九岁的宇文阐给弄死了,然后装模作样地表示“震惊”,还“隆重祭悼”。 杨坚从外孙那里抢来了皇位,但是却又被自己的连襟的儿子抢去了。 唐高祖李渊跟隋炀帝杨广是亲姨表兄弟:李渊的母亲跟杨广的母亲是亲姐妹,一个是四姐,一个是七妹。

我们按照现在的说法,是隋炀帝杨广穷兵黩武,这才闹得狼烟遍地,于是他表哥李渊就领着三子一婿(建成世民元吉柴绍,老三玄霸未成年早逝),趁乱而起,先是立了一个表孙子傀儡隋恭帝代王杨侑,然后也是“接受禅让”,并且跟杨坚一样,弄死了已经禅位的十五岁的少年杨侑。

再看宋太祖赵匡胤,那可是后周世宗柴荣的第一心腹爱将,官至殿前都点检,但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他的老领导柴荣留下的孤儿寡母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而那个被赵匡胤贬职为郑王的后周恭帝柴宗训,也只活到了二十岁,可比司马昭收服的蜀汉后主刘禅凄惨多了。

但是在正史和演义中,赵匡胤可不是白脸奸贼,而是个“义薄云天”的红脸大汉。

最后看看清朝的努尔哈赤,从他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开始,就是大明帝国建州卫指挥使,负责给明成祖朱棣镇守北方,后来还当上了右都督。按照明朝官制,那也是一品大员封疆大吏。

所以说,清朝取代明朝,实际是封疆大吏趁乱夺权,而且是打着消灭李自成为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的。

这样算下来,也就是秦始皇嬴政和明太祖朱元璋算是个好人了。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六合,开创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那都是手下将士一刀一枪打拼回来的,要是没有他,几乎是一盘散沙的战国七雄,面对匈奴乃至罗马帝国的渗透,很有可能被各个击破,就没有我们今天宏大版图了。

而明太祖朱元璋那才是草根出身,当过和尚要过饭,但硬是白手起家,把亿兆汉家儿女从蒙元欺压下拯救出来,恢复汉家威仪,也让我们从第三四等的汉人南人彻底翻身,不再是被杀死都没人偿命的下等人。

这样算起来,什么汉高隋文、唐宗宋祖,都做了连曹操都没有做的事情,但是他们都是明君、英雄,而曹操即使到了最后,也只想当个周文王——笔者一直怀疑他说的是想当周公而不是周文王。 归根结底一句话:曹操要是真的取汉献帝而代之,那他就是名正言顺的开国皇帝,他在历史上的形象,就会跟唐宗宋祖一样“光辉灿烂”……


半壶老酒半支烟


我不认为易中天是在吹嘘曹操,而是一种对曹操的还原。



绝大多数人对于曹操的形象一定都来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相比于陈寿枯燥无味的三国志来说,这本通俗小说更加收到民间的追捧。



当然,既然是小说,那么就不可能像正史一样客观公正,其中必定会掺杂一些作者的个人感情。而罗贯中做为铁杆蜀粉,认定刘备是正统,那曹操就是最大的反派,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乱臣贼子这就是典型的民间形象。



曹操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其实并不知道,现在我们知道的曹操不过是前人的记载和后世的演义。但是曹操刘备确是一样的枭雄,这两位心机本领不相上下。易中天先生做的就是还原曹操的历史形象,这无疑是挑战了绝大多数人的刻板形象,毕竟根深蒂固的观念被颠覆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要说吹,那罗贯中这个诸葛吹倒是很有名,为了塑造诸葛亮的光辉形象,罗强行给诸葛孔明加戏。诸葛亮有本事吗?当然是有的,但诸葛亮也只是凡人不是神仙,这是一个悲情英雄让我们敬佩,但是我们也要试着去了解历史上的诸葛亮的究竟是怎么的,而不是凭一部历史小说就妄下定论。


小太史


这个提问很幽默,其实我也是这么想的,说一下自己对品三国的看法,第一次看,感觉很精彩,很惊艳,易中天的讲演风格,的确在百家讲坛众多中规中矩的老师中独树一帜,第二次看,感觉不太对劲了,第三次仔细看,就明白易中天为何吹捧曹操了。

品三国是的的确确的捧曹贬刘之作,这个命题可以说是挑战传统的,民间多把曹操定义为奸贼,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已经封神,诸葛亮更是流芳千古。易中天这样讲肯定是会引起争议的,但是我们要注意了,引起的争议越大,就越成功。

如果是完全按照老百姓心中的形象来讲,夸刘备,捧诸葛,骂曹贼,试想会引起多少关注呢,只有反传统,才能吸引眼球,达到节目效果。不过这种效果也是有一定风险的,记得易老师在后期的某一集说到:自从抛出“三顾有假论”被网友痛骂。我想这也是他成功必然需要付出的代价吧。

当然了,不论抛出何种观点,还是要有精彩独到的演讲风格来做基础的,这点易中天做的很好,五十几集看下来津津有味不觉枯燥。

更何况人家在开篇已经埋下伏笔:“是以历史、民间、文学”三种形象来“笑谈三国”,“历史就是故事”,因此有的网友也笑称:易中天品三国,评书尔!哈哈,我觉得很贴切了。


如画四季


易中天的《品三国》当年在百家讲坛播出之后,大受欢迎,我也看过。对于易中天为什么喜欢吹捧曹操,我有自己的一些看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易中天品三国,是从正史角度出发

在民间,曹操一直是一个枭雄、奸雄的形象,这源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站在以蜀汉为正统的角度写的,罗贯中默认了刘备刘皇叔的正统身份,将曹操和孙权都写成了枭雄。其实这是一种偏颇的视角,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带了有色眼镜来看曹操的。

由于《三国演义》的传播,曹操枭雄、奸雄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因此,举凡有人从正面解读曹操,都会被认为是在捧曹操的臭脚,比如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事实果真如此吗?

易中天先生品三国,严格意义来讲,他不是在吹捧曹操,而是从《三国志》、以解读正史的角度来分析曹操。众所周知,《三国志》是以曹魏为正统的角度来写的,那必然与以蜀汉为正统的《三国演义》不一样了。出发点不一样,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不一样了。如果以东吴政权为正统,那曹操和刘备都是窃国贼了。

就解读历史史实、分析历史人物来讲,《三国志》的可信度要高很多,《三国演义》里为了追求小说的可读性,有很多夸大其词的部分。

曹操这个人本身具有魅力,只是《三国演义》里没抹黑了

曹操这个人本身很有魅力,是一个很好的老板,特别是在处理关羽的事情上,曹操更是体现出了前无古人后来的来者的磅礴胸怀。

史载,建安五年正月,“衣带诏”东窗事发,车骑将军董承被曹操处死,同时也牵连出了刘备,于是曹操举兵伐刘。当时刘备正在徐州猥琐发育,得知曹操来了,吓的屁滚尿流家眷都不顾了,赶紧逃命,最后导致关羽被俘。

关羽刚开是不同意投降的,曹操怕关羽死战,派了关羽的好朋友张辽来劝。看在张辽的面子上,关羽提出了三个条件:降汉不降曹、不能动他嫂子、得知刘备下落,立马就走。这三个条件一个比一个过分。

关羽可能是知道曹操这小子喜欢睡别人老婆,自己如果战死,两个如花似玉的嫂嫂,肯定要便宜曹操了。前两个还好,曹操都能接受,最后一个却是霸王条款。从古到今,也就曹操能忍受、接受这样的投降条件了。

最后,还是那句话。不是易中天吹捧曹操,而是曹操这个人,本身是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的,是一个值得称颂的人。


雷场猫子


第一,曹操本来就很牛逼

汉末那个年代,不牛逼不客气的说,都已经死了。靠出身的袁术死了,靠武力的吕布死了。靠仁德的刘表死了(当然那,刘表能单骑定荆州,也不是全靠仁慈)活下来的,那都是人精中的人精。

有人总说刘备起点低,曹操起点其实也很低。老子是个宦官(当然,汉朝的宦官地位不低,跟明朝不一样)狗屁权力没有。曹操唯一比刘备好的地方在于,他将曹氏宗族的势力牢牢的聚拢在自己的身边。以曹氏宗族为核心,逐渐的吸收其他氏族的支持。

刘备没有自己的宗族势力,这是刘备最大的劣势。一个大汉皇叔,骗骗傻子还行,想骗那些精明的士大夫,门都没有。

但是话说回来,汉末出身比曹操好的,那是一抓一大把。但最后胜利的是曹操,曹操牛逼。这有什么疑问吗?

第二,曹操对汉室说起来还算不错。

你要是拿汉献帝的待遇跟汉武帝,汉高祖比。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但是你要是拿汉献帝的待遇跟后来那些被权臣控制的皇帝比。汉献帝应该庆幸自己能够善终了。一开始在董卓手里的时候,刘协别说当皇帝,吃个饭都是奢望。每天开早会还要被李傕郭汜他们嘲笑。后来能好吃好喝,说真的,他应该谢谢曹操。把刘协的地位跟唐哀帝换一换。唐哀帝要抱着曹操大腿喊恩人。

第三,中国的官方传统历史里,是以魏国为正统的。

这里的正史,不仅仅指的是成书于晋朝的三国志。而是历朝历代的皇帝,往上追朔,都是奉魏为正统。事实上,在易中天扬曹之前,中国就一直有曹操的铁粉。

太祖就是最喜欢曹操的。1957年4月10日,太祖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说:“小说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正义一方的,汉是没落的。”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第四,这个不算了理由。我他么也很喜欢曹操。尤其是那一句:我笑诸葛无谋,周瑜少智。一个人在大败之中没有垂头丧气,痛哭失声。还能发现敌人的缺陷,哈哈大笑。这不活该你曹操成功吗?

这就是伟人?


情僧苏曼殊


易中天自己都说了,他是为了赚钱。

吹刘备已经赚不到钱了,毕竟三国演义已经把吹刘备的钱挣完了。

他只能改吹曹操,更引人注目,也能出名挣钱。就这么简单。

当然,说实话三国的英雄豪杰都是有过人之处的,普通人一辈子也到不了那种高度。

吹谁都正常,更何况:


飞鹰走马大谁何


当然得吹捧曹操了,曹操被黑了上千年了,该出来漂白一下了。

1、曹操的文采,短歌行、龟虽寿,还有观沧海等等,三国那个能比?当然除了曹植意外。

2、军事上个人认为三国第一,另外还著有兵书孟德新书等。能打还能写还让不让人活了?

3、曹操在对少数名族上完全压制,少数民主不敢来惹事。

4、真性情,不扭捏,敢作敢当。

5、大是大非上没有问题

6、江山是曹操自己打的,不是篡来的。


在野猛将


易中天吹曹公是有他心理定位的。

一曹操在民间是个大白脸,奸臣形象,这种形象在民间基础很深。所以以易中天的心理,他的说书报告只有形成巨大的反差,才能引起轰动效应。他成功了,名利双收。

二曹公文治武功也不是盖的,统一了大半个中国。正如他自己说,如无我在,不知多少人称王称霸。的确为社会和平有贡献。

三老易同志十分推崇鲁讯先生。鲁讯先生对曹正面评价也是很高的。毛泽东主席也说过,曹操是有功绩的。大雨落幽燕,魏武挥鞭,也写了曹公的豪迈!

所以,易中天在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间,吹对了一个争议最大的名人。因此他成功了,成为了今天的名人易中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