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送的研究生看到很多同学是三本考研过来的,觉得心里不爽,这是种病吗?

蜜瓜酱


自从国家恢复高考之后,就有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考入大学。那个时候即使考入专科院校也是件比较难的事情,

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国家大力支持高等教育,现在大学录取率比以前高很多,专科院校的录取率就更高。物以稀为贵啊,大学生多了,再加上竞争激烈,现在大多数人大学毕业期间就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有些重点大学也有保送研究生名额。


研究生在共同的教室学习,就有部分研究生心里不爽,觉得自己是保送研究生来到这里学习的,而有的同学是三本考研过来的,这是种病吗?


其实这就是心里不平衡,也可以说是病,而且是歧视。觉得自己是保送研究生,是重点大学毕业生,而他们是三本院校毕业的,居然能在同一班级学习,可是对于这部分研究生可曾想过,三本考研过来的同学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比保送的研究生并不少,甚至付出更多的努力。考研考试对所有参与人都是公平的,二本也好,哪怕三本也好,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优异成绩,而作为保送的研究生没有经历这样过程已经是很幸运的。


再者高考的失利并不代表以后的人生也是失利,上三本是在参加高考那时候没有保送研究生的成绩好,但是不代表三本的同学一辈子学习成绩都没那些重点大学的学生成绩好,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已经成功逆袭了。所以看待问题不要总是停留在过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也不要觉得心里不爽,在研究生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学习实力去说话。


三本考研过来的不管怎么说,学习能力还是智商都不会太差,外加不断努力,和保送的同处于研究生这个舞台并不奇怪,过去不代表未来,但愿保送的研究生能放下心里的不爽,放下心中的歧视,好好处理同学之间关系,相互学习吧。


决胜网


这也许算不上病,但问题也不小。具体来说就是心理状态不对,要么是不平衡,要么是歧视,总之不是什么好事。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有如下三点看法意见:

第一,我们不能以一个人在某一个阶段的优秀和成功,来定义其一生的优秀和成功。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切人和事,都是在发展变化的。人的起点虽然很重要,但它远远不及在路上的努力重要。如果仅仅因为别人是从三本考进来的,就“心里不爽”,这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说明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不对,心态出问题了。

第二,别人既然能从三本考入名校研究生,正说明别人的优秀程度不亚于你,努力程度甚至超过你,所以此时保送生的首要任务,就是证明自己。人的一生充满挑战,最让人震撼的,不是一个强者做成一件大事,而是一个弱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做成一件大事,也就是大家津津乐道的“屌丝逆袭”式故事。就这个具体问题来说,保送生就是强者,三本录取生就是弱者,强者要想体现自己的强大,不是去嘲笑、挖苦甚至欺负弱者,那只会让公众更同情弱者,而是要去做他们做不到的事情,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才是最要紧的事情。

第三,在完成学业步入社会时,用人单位在挑人时,最看重的肯定是应聘者的综合能力素质,本科背景也许能起一点作用,但非常有限。与其对三本录取生“心里不爽”,不如去踏踏实实地学点东西。而且,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既然在同一所学校读研,今后就是同学,可谓同气连枝,荣辱与共。嘲笑同学无法带给你任何好处,只会稀释自己的未来资源。这种百害而无一益的事情,稍微有点头脑的人就不会干。

但愿大家能把生命浪费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成就自己未来的精彩人生。


陈向东


考研,考名校研,是当下众多年轻人的选择。有些名校研究生的履历是这样的:高考的佼佼者;名校的学生会主席;保送的名校研究生……不得不说,他们是天资极高,能力超强的一群人。然而,天才只是极少数,更多的名校研究生,则不是如此。他们只有一般的第一学历:二本、三本,甚至专接本。学校呢,甚至可能是某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学院……他们往往要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才能跻身名校研究生。

同样是研究生,两种人的心态大不一样。究其原因,还在于现阶段的社会对第一学历还是有较为苛刻的要求。这使得保送研究生不仅有一种优越感,而且有一种不可超越的自豪感;这也使得后考的研究生,心里总有一点小遗憾,甚至有点儿咸鱼难以翻身的小心酸。

这两种心态都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保送的研究生不必心里不爽,放平心态,继续努力,未来一定会成为社会竞争中的佼佼者。后考的研究生,克服了异地、异校考研的重重困难,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成功为自己的命运扳回一局的人们同样让人钦佩。多少人被高考失利改写了命运,而他们没有。上天是不公平的,幸运儿是少数,但我们可以用双手尽己所能去创造公平,能够扼住命运咽喉,不向命运低头的人值得尊敬。

人与人之间,天资方面相差不了很多。如果说这社会中的竞争者能力有高低之分,我想,可能是某些关键时刻他们自身的状态,以及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机遇造就了不同的人。所以,抢占先机者尽可自傲,但也需谨慎前行;后来者不必自卑,将相尚且有出自寒门者,一时的学历岂能阻止你前进的脚步。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保研未必成功一辈子,自主考研一样可以逆袭。人生是一条长远充满磨难的路,一时的成败只能说明一个阶段的成果,最重要的时刻是当下,最重要的是前行。


霍老爷


我有个朋友在洛杉矶留学。在他们那里层级和社交圈的划分是非常明确的。有钱的富二代和有钱的富二代一起玩。学霸有学霸的天地。什么都没有的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小圈子。

有一天,一个什么都没有的普通学生。通过自己的奋斗赚到了很多钱。也买了跑车,租上了大房子。一点都不输给那些富二代。

这时候这个普通学生想要加入富二代们的圈子,却被拒之门外。以前富二代们看不起他是因为他没钱。可是有了钱,这些富二代自然看不起他。

所以,这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他们的区别在于一种身份认同感。

那些保送研究生的同学和这些富二代的心态是一样的。因为保送,他们觉得高人一等,也有高人一等的底气。这个时候,在他们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身份认同。同样都是保送的人会形成一种人上人的感觉。这一刻,他们已经和那些对考研生死未卜的人划清了界限。

界限只要一旦划清,想要再取消就非常难了。因为承认对方和自己一样优秀,就是变相的承认自己和对方一样差劲。这对任何人都是一种心理考验。

我记得前段时间法国发布了一则消息。说要取消法语当中的阴阳性区分。这则消息引发了法国人的强烈不满。在他们看来,取消法语中的阴阳性,就是降低了法语的难度。因为法语难,他们会感觉到很自豪。假如法语变成英语一样,人人都会说,他们的那一种心理优越感就会荡然无存。

总有某些东西,承载着区分人和人的作用。可能是家庭环境,可能是某种能力,可能是昂贵的套装,可能是美丽的外表,可能是一门语言,也可能是一个保送的指标。

一个国王需要戴王冠,是因为只有这样别人才知道他是国王。如果他手底下的每一个臣民都有一只王冠。那么谁又能够知道,他才是国王呢?你说他能爽吗?

所以我觉得保送研究生的人看到别人三本考过来心里会不爽,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任何人处在那个位置,也许都会不爽。


源靖


又是一个典型的歧视,一个本科出身就成了终身的烙印,这和不久前网曝那个陕师大因候选人本科学校差而取消已公示职位的事件一样是经典的“歧视”。在那个事件中,候选人后来进入名校中山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已证实了本人的实力,因此也拿到了教职被公示的机会,却被此前早已知道的本科出身被拒。

一个人本科就读的学校比较差,有可能是因为家庭比较拮据,高考之前接触的教育资源等有限;也有可能醒得晚,上了大学才知道努力;还有可能是高考失常,没有反映出自己实力和水平等等。

不管是什么原因,这些学生在三本的大学里,克服了起点差的劣势,考上或被保送进了名校,这种结果证实了这些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学术潜力已经后来居上,赶上了985的学生,这些学生应该为自己自豪才是,千万不要自卑,有人不爽那是别人的错,不能拿别人的错来惩罚自己,继续坚持做最好的自己,记住过去的努力已见成效,继续努力的话未来只会更好。

而那些不爽的985学生,真没有什么值得高高在上的理由,这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是很害人的,且不说人人生来平等,本科名校只能说明在高考这一个考试中有些优势罢了,并不能保证将来就其他人成功。现如今大家进入同一个学校已经在同一个起点上了,不爽别人的心理是典型的“损人不利己”,让别人不舒服,也影响自己的同学关系,一个不愉快的环境中求学生活应该是每一个人都不想要的吧。

很多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经常不愿意多录取自己学校的本科生,其根本原因是避免近亲结婚,提倡多元化。譬如在弗吉尼亚州最棒的弗吉尼亚大学会录取一些来自整个弗吉尼亚州其他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这些本科生的学校虽然没有弗吉尼亚大学有名,但他们却带来了每个学校的风格和优点,揉入本已经有名的弗吉尼亚大学,从而使其更充满活力,以致200年建校以来长盛不衰。以弗吉尼亚大学著名的法学院为例,生源有来自常青藤的,如肯尼迪家族不少的人在这里法学院毕业,也有像丫爸这样来自弗吉尼亚其他大学的,后者顶多开始会羡慕一下前者有过名校生活经历,真正开始课程后没人再会去关注其他人来自哪里,谁能游刃有余繁重的功课谁就是“老大”,毕竟美国法学院的课程是有名的繁重的。

当歧视已经入侵象牙塔,尤其入住年轻人的心里,这是何其可怕的一件事情。年轻人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他们还没进入社会就已经开始给人分成三六九等,背后的社会原因不免让人细思极恐。


心路独舞


网友一:

考研,考名校研,是当下众多年轻人的选择。有些名校研究生的履历是这样的:高考的佼佼者;名校的学生会主席;保送的名校研究生……不得不说,他们是天资极高,能力超强的一群人。然而,天才只是极少数,更多的名校研究生,则不是如此。他们只有一般的第一学历:二本、三本,甚至专接本。学校呢,甚至可能是某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学院……他们往往要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才能跻身名校研究生。同样是研究生,两种人的心态大不一样。究其原因,还在于现阶段的社会对第一学历还是有较为苛刻的要求。这使得保送研究生不仅有一种优越感,而且有一种不可超越的自豪感;这也使得后考的研究生,心里总有一点小遗憾,甚至有点儿咸鱼难以翻身的小心酸。

网友二:

人与人之间,天资方面相差不了很多。如果说这社会中的竞争者能力有高低之分,我想,可能是某些关键时刻他们自身的状态,以及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机遇造就了不同的人。所以,抢占先机者尽可自傲,但也需谨慎前行;后来者不必自卑,将相尚且有出自寒门者,一时的学历岂能阻止你前进的脚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保研未必成功一辈子,自主考研一样可以逆袭。人生是一条长远充满磨难的路,一时的成败只能说明一个阶段的成果,最重要的时刻是当下,最重要的是前行。

网友三:

那些保送研究生的同学和这些富二代的心态是一样的。因为保送,他们觉得高人一等,也有高人一等的底气。这个时候,在他们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身份认同。同样都是保送的人会形成一种人上人的感觉。这一刻,他们已经和那些对考研生死未卜的人划清了界限。界限只要一旦划清,想要再取消就非常难了。因为承认对方和自己一样优秀,就是变相的承认自己和对方一样差劲,这对任何人都是一种心理考验。

网友四:

具体来说就是心理状态不对,要么是不平衡,要么是歧视,总之不是什么好事,对于这个问题,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不能以一个人在某一个阶段的优秀和成功,来定义其一生的优秀和成功。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切人和事,都是在发展变化的。人的起点虽然很重要,但它远远不及在路上的努力重要。如果仅仅因为别人是从三本考进来的,就“心里不爽”,这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说明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不对,心态出问题了。

第二,别人既然能从三本考入名校研究生,正说明别人的优秀程度不亚于你,努力程度甚至超过你,所以此时保送生的首要任务,就是证明自己。就这个具体问题来说,保送生就是强者,三本录取生就是弱者,强者要想体现自己的强大,不是去嘲笑、挖苦甚至欺负弱者,那只会让公众更同情弱者,而是要去做他们做不到的事情,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才是最要紧的事情。

第三,在完成学业步入社会时,用人单位在挑人时,最看重的肯定是应聘者的综合能力素质,本科背景也许能起一点作用,但非常有限。与其对三本录取生“心里不爽”,不如去踏踏实实地学点东西。而且,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既然在同一所学校读研,今后就是同学,可谓同气连枝,荣辱与共。嘲笑同学无法带给你任何好处,只会稀释自己的未来资源。

网友五:

不管是什么原因,这些学生在三本的大学里,克服了起点差的劣势,考上或被保送进了名校,这种结果证实了这些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学术潜力已经后来居上,赶上了985的学生,这些学生应该为自己自豪才是,千万不要自卑,有人不爽那是别人的错,不能拿别人的错来惩罚自己,继续坚持做最好的自己,记住过去的努力已见成效,继续努力的话未来只会更好。而那些不爽的985学生,真没有什么值得高高在上的理由,这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是很害人的,且不说人人生来平等,本科名校只能说明在高考这一个考试中有些优势罢了,并不能保证将来就其他人成功。

网友六:

这个很正常。我有一个朋友毕业于一所还可以的985,本科毕业时,几乎所有保研或考研成功的同学都在未来的3年时间内,不时向我朋友抱怨吐槽,周围一大堆三本的,素质多么差,比本科同学水准差多了等等。之后,还会加上,好羡慕你出国了,周围人的素质都变高了,等等。这真的是一个不必要的自信。高考的成功只能说明自己在通识教育阶段做的不错,为自己争取了一个更好的接触专业教育或者综合教育的机会。


英语老司机


这是一种公主病。

我的观点:起点不平等不意味着终点的一定不平等。也就是说,虽然很多三本同学起点要低于保送学生,但起点只是代表着过去,除此之外,它没有太大意义。而且,我的观察,与很多出身名门、高高在上的学生比较,很多能够克服了低起点、较弱师资、学科劣势、学历劣势和周围环境等种种外在不利条件,跨越上一个新高起点的同学,他们具有更强的危机感意识,未来反倒可以更值得期待。

我所在的院校,身边的很多教师同事本科有出身985、211名校,也有很多出身一般院校。但是,对比现在的学术成就:比如获评高级职称如教授、博导、硕导、各种杰出学者等人才称号,好多非“名门”的远超越出身名门的同事。

我所在的学院每年都有来自云南、新疆等边远省份的师专、师范学院的学生作为交换生来进行交流学习。他们当年考大学的分数、要远低于天津师大本部的学生。但几个学期上课考试情况,我作为代课老师,感觉这些孩子的认真、踏实远非本部学生所能比。她们的成绩,在班级总是数一数二的水平。

所以,这些说明了什么呢?出身的确不意味着什么!其实大学完全就是一个新的起点,大学的收获,在于学生的态度、自律和勤奋,如果这三个方面乏善可陈,即便你身处北大清华,也改变不了终将平凡的结局。如果你足够意志坚定,勤奋上进,即便上不了大学,你仍然可以创造奇迹。


当然,以出身论英雄,不仅是个体病,同样也是一种严重的社会病。从上到下,三六九等的学历划分,据此进行的资源倾斜已经成为不言而喻的潜规则或明规则,这也成为一种最捷径的考评方式。这种情势下,如果你不幸被列入“劣等”身份,那么,要么你需要努力地去证明自己“更优秀”,以此来回击根深蒂固的偏见;要么你就无奈接受“差别化”的社会现实。这两种选择,意味着你人生的两种方向。


以上,供参考。


孙卫华


这事儿我来说说。

首先,我个人认为,题主的说法可能有夸大的嫌疑。名校研究生不太可能有很多三本生考上的,虽然肯定会有,但数量肯定不多。或许因为你本科不太好,周围同学都是三本,所以你感觉考研名校成功的三本生挺多,但如果你实事求是地统计一下,你周围那些考研的三本生,能考研名校成功的比例可能很小。就我个人的了解,末流985的研究生是有一定比例的三本出身,但这个比例通常小于10%,而中流985就往往很少,至于上流985,比如北大研究生,三本生似乎也有,但凤毛麟角。

其次,无论别人是否认可,三本出身而考研名校成功,这是了不起的成绩,是一个很大的飞跃,这说明,即便三本出身,经过自己的努力,也具备了与相对比较优秀的那些985出身并保研的同学同台竞技的资格了。无论他们怎么看,这个事实改变不了。

再次,无论你是否承认,那些985本科出身并保研成功的同学,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通常高于三本出身而考研成功的人,这是具有统计意义的结果。有差距,得承认。事实上,一些三本出身的学子之所以能考研名校成功,确实是因为很早就开始准备考研,把大学时光很多都用在了考研备考上面,缺乏其他方面的锻炼,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去培养专业能力,相对于在一个比较优越的环境里得到较好熏陶和锻炼的985本科出身的同学,通常确实有差距。这些人之所以或许“觉得不爽”,恰恰可能就是觉得三本出身的同学除了考研拼成功了,其他很多方面与名校“并不匹配”。从这种意义上讲,他们的“不爽”,也不算是什么病,而是一种相对优秀者的正常心理反应,当然,这也难免包含了自我优越感的心理成分。

其实,这种“觉得不爽”,不算是歧视,也不算是某些人说的“公主病”,而是大多数人都会有的心理,虽然这个心理并无多大必要,也没多大意义。对于弱于自己而偏偏能和自己站在同一个舞台的人,心理有所失衡,这是普通人的正常反应,并不是拿有色眼镜来看你,而是基于差距之下,由优越感而产生的失衡心理。现实中,很多人都会在类似的情况下产生某种失衡心理而“感觉不爽”。举个例子,假如你读完名校的研究生,进入一家公司,发现你当年的三本同学就在这家公司,而他经过几年的工作努力,公司给他的薪酬不比你低,甚至后面发展并不比你差,你难道就真的不会“感觉不爽”吗?这是一种病吗?

最后,我想说的是,要能正确理解这种“觉得不爽”的实质,认识到彼此可能存在的差距,当你自己态度端正了,承认不足,才会对这种“感觉不爽”有合理的态度和应对方法,才不会无端地觉得“不公”,甚至觉得对方有病而产生对抗心理。承认某种差距,并不代表就要妄自菲薄,而恰恰是迎头赶上的动力。放松心情,努力进步,当你真正不比人家差的时候,人家自然会纠正失衡心理。当然,现实中可能也有人就是天生优越感很强,无视人家的进步而死抱着“出身”不放,就喜欢拿“有色眼镜”看人,但这种人毕竟是少数,如果遇到这种人,无需感觉什么压力,直接无视就行了。


风雨燕园之百二十载


网友一:

是病,歧视,而且病的不轻!考研考试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不管几本的同学都是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的,虽然高考时可能考的不如你好,但是经过大学期间的努力学习,知识水平达到了研究生的录取资格。尔保送的同学没有经过考研考试已经是很幸运的了,在看到很多的三本同学考研过来的,还觉得心里不爽,这本身是一种歧视。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高,容易摔大跟头的。

网友二:

亲眼看到一个同学从三本考上北大研究生。付出的不是一般的艰辛,首先考生是河南的,在学校准备考北大时同学都不理解,卧薪尝胆,考完后北大发通知很晚,不知结果,又去打工了。后来收到通知,面试很严格,在北京住了经近一个月,家长陪同。最后终于过关。还有的考研的学生租房子住,苦学一年没考上。所以保研的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不管你的同学原来在哪里上学,现在和你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如果你不努力,他们还会超过你!

网友三:

因为你是保送来的,但你也应该清楚,三本考研的难度,先不说三本学校和其他一本甚至985 211学校的教育水平的差距,就算在考研的笔试阶段,三本学校的学生和其他学校的学生在同一水平线上,那么在复试阶段,面对笔试分数相同的学生,导师们在心理上也肯定会偏向那些好学校的学生,所以你应该清楚那些三本学生为了能考上和你一所学校而付出的比你更甚百倍的努力。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我是临床医学专业,我们学校也算不得好学校,遇到一个专升本来报道的学生,一位学长说,能够专升本上临床的学生,以后基本上是能克服所有困难的了,因为真的很难。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我也能理解题主的心情,毕竟,偏见这种事情是很容易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特别是看到那些昔日不如自己,现在却和自己在同一高度甚至比自己更好的人,心里更容易不平衡,但是,我觉得题主在面对那些人的时候,心里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敬佩,毕竟,大家都不容易。

网友四:

没经历过周围有三本的这种环境,我跟的导师加我总共带三个,全是顶尖211保研来的,我想说厉害的导师九月份推免的就招满了。我们课题组组组长也是研究所所长一个考研的都不带,明说过,院里给的考研指标他没办法招了,最后也是让手下的副教授带。我一点也不歧视考研的,能考上那是你的本事我佩服你,但是有些考研的也不要说什么保研的走捷径,我们大学前三年起早贪黑的学习,绩点稳定前三,还要参加各类活动丰富经历,最后也要准备面试等等。而你们大多数睡觉打游戏泡妹子,最后准备一年考研,你有什么资格说保研的,无非就是吃不到葡萄而已。至于黑幕这一说,歇歇吧,大学生都不傻,你黑了他明天就能在微博上曝光你。至少就我们学校来说,成绩就是一切,奖学金,推免名额就看成绩。

网友五:

看了很多回答,我感觉好片面,在一些重视实验学科的专业上,比如理学,工学,因为三本的学校无论是师资条件还是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三本的学生确实不如那些211.985的学校的学生,但是,人文学科呢,人文素养的积累难道就是仅仅取决于你那本科四年的学习,它需要终身积累。而且,我试问一句,大家在高考的时候,是不是也只看与高考相关的书,每天埋头苦读。只知道学习课本知识,其他什么都不会,结果考了一个不错的大学。是不是那些从高中开始就接受了素质教育,唱歌,跳舞,学习,竞赛,体育几乎什么都会的学生,也考了一个不错的大学,就可以歧视你们,考研和高考一样,都是自己为了一个目标执着努力的过程。

你歧视别人,说明你格局还不够,你只是倾向于自己母校的优越感,其实吧,离开了学校,如果你自己能力不够,你还是什么都不是,很多大咖,都是自己在做出卓越贡献的时候,人家才会问你毕业于哪所大学,而不是因为你毕业于哪所大学,你就很牛逼了,不要本末倒置。最后说一句,考研是一件很磨练身心的事,能够考上的,无论是学习能力上,还是智商上,绝不会比别人差。送给考研同学们一句话,学无止境,你若决定奔跑,连背影都会美得令人惊艳,考研本不易,且行且珍惜。


遗落在世界的角落


我是985保研学生,今年刚毕业,签约魔都一家不错的合资企业。我自己以及周围的同学均未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大家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科研和生活中互帮互助。只是外校考过来的同学,如果不是同组,了解会相对少很多,但并无歧视现象。

首先,姿态放平,相互尊重,尊重人格以及对方的努力。获得保研资格,说明你在之前比其他人更努力,跑得更远,但不要故步自封。因为与你进入同一所学校的同学,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

考研需要极大的耐力、毅力,在同学保研后或者签完工作后,开始过上传说中“猪一样的生活”的时候,你却必须每天六点起床,十点下班,日复一日孤独的复习着,这些均是一个很大的历练。

考研成功说明自己付出了很大努力,但千万不要一叶障目,以为自己是最累的,甚至自以为的觉得保研是一件多么轻松的事情。至于网友说的黑幕,毕竟少数,而且质量越高的大学,这种现象越少。

考研只需要考四门功课,备考了三个月、半年甚至一年,极个别会准备两年,在这同时,其他课程只需要及格即可,基本功可能会相对薄弱,这在研究生招生时也有所体现,高校及导师也相对更愿意接受保研的学生或者说985考研的学生。

我曾为了保研,三年六学期的时间里,认真对待每一门功课,按时上课,刻苦作业,力求每一门考试均在90分以上,因为一旦懈怠,有一门功课低于80分,就会严重影响平均分。如果有一门不合格,之前的努力就会功亏一篑。因此越到后面越谨慎,也就越用功。当别人打游戏、逛街时,我花过半的课余时间在自习室待着,甚至通宵学习。

要知道,几十门功课平均分得优,比几门功课平均得优的难度大太多,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多得多。

须得承认,就整体水平而言,985学校高于普通高校。例如,对于工学,CAD类软件是基本功,但很多普通本科考过来的同学会在研一时从零补起。

类似的,我们学校考研或者保研去清华大学,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但我们自己知道,清华学生的学术修养、道德水平以及远见,均高于我们。从校友的发展情况而言,清华北大以及华东五校的杰出校友相对更多,平均薪资和职位也更高。


对于保研,我有个同学,保研之后一直玩游戏,虽然很聪明,学东西也很快,但是花在科研上的时间太少,导师很不满意,而有些从普通本科考过来的同学,勤勤恳恳,科研成果丰硕,研一就获得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在企业招聘时,本科为211/985高校的学子确实会占优势,尤其是国企。通常而言,一所大学的生源,本科>>硕士>博士,所以招聘时企业会优先考虑双985硕士。一方面,企业这样的筛选方式确有不公正,但另一方面,211/985的教育资源、生源、学习氛围,学生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和综合素养的平均水平均较普通学校高,这也是企业所看重的。

但这并不是绝对,越来越多企业也慢慢放下985这个牌子,更多的看重能力。所以无论是哪种方式上的研究生,都必须记住,不要懈怠。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你可以因为他人不思进取而嗤之以鼻,但不能因为他人的出身而无视他人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