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集市溯源」华山·大毛楼集

「丰县集市溯源」华山·大毛楼集

大毛楼村,位于华山镇东南约10华里,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周文王的儿子伯聃,受封于毛(今河南宜阳一带)。

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封地为姓,称毛氏。

到秦二世时,闹得老百姓没法生活。许多人逃离家园,到处谋生。

当时,毛氏家族很多人逃到了山西陕西一带,也有一部分故土难离,就近逃亡丰沛一带,几度迁徙,最后落脚于丰邑东南约50里处。

当时这里的农户不多,毛氏定居后成为大户。

其中有一富户,盖起了一座木楼,故称庄名为“毛楼”。

到了近代,由于附近各地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以“毛楼”为名的村庄,所以,毛楼村人就把“毛楼”称为“大毛楼”,以示区别。

同时,也意味着这里为正宗的“毛楼”村名。

到了清乾隆三年(公元1739年),毛氏家族欲回归原籍,离开毛楼时,就把此地卖给了清时两广总督李卫的长子武探花李星垣。

由于李家深居官府,谁也没有到这里居住,便派了三个管家来此看管。

清咸丰年间,由于李家入都,便让管家的后人把这里卖给了赵家,但庄名为改。

当时,丰沛境内虽有许多集市,但都离此较远。

因此,至清光绪五年,由赵锡芝、赵锡朴请来了戏班子,搭台演戏,喝立成集。

当时规定:隔一天一个集。几年时间,集市便渐渐扩大。

当时,赵家是集主,传至赵荣伯、赵荣行和赵荣凤三兄弟时,到鼎盛时期。

当时,大毛楼是个十字街。东西街长约半里,最西边是牲口市,向东依次为:粮市、菜市、布市、杂货市。南北街长约百十米,其中大多是小饭馆、小茶馆、说唱游乐场所。街上的东西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到了冬季五天一会,即“骡马会”,又称“拉缰会”。逢会之时,人欢马叫,甚是热闹。

1938年,丰县沦陷,由于日寇的骚乱,集很难再成。

大毛楼集不得不迁至村南一里路的地方。

抗战胜利后,大毛楼集又得到了恢复。

1948年11月,华山解放,县政府调整集市布局,撤大毛楼集,设套楼集。后来经毛楼村的几位年长者一吆喝,大毛楼集又成立了。

1951年,华山县政府决定,再次撤销毛楼集,由于人们长期赶集养成的习惯,一时很难改变。

每逢集日,买卖交易仍如往常。

一直持续到1958年,被彻底撤销。

来源:淮海民俗文化网(薛安宪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