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鄉小村的綠色振興夢——在武安市令公村

山乡小村的绿色振兴梦——在武安市令公村

三伏時節,記者沿著嶄新的柏油路一走進邯鄲武安市礦山鎮令公村,翠綠滿盈,頓生涼意。“我們村自然環境優美,綠化面積達到90%以上。”村黨支部書記張三兵說。

令公村位於武安市西北部太行山區,這裡山高林密,環境清淨自然,水資源豐富,兩條河流穿村而過。村裡230戶,700多口人,500多畝坡地,4000餘畝荒山。近年來,該村以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旅遊產業為重點,切實改善村民生活條件,優化生態環境。入選了2017年度美麗鄉村建設省級重點村。

說起這些年村子的變化,張三兵感慨萬千。1988年,他擔任令公村黨支部書記,這一干就是30多年。“原來村裡特別窮!那時交通閉塞,沒有資源,村民就是靠天吃飯。”張三兵說。

為了帶領鄉親們發家致富,早年開過礦山的張三兵通過自討掏腰包和多方籌集,先後累計投資150多萬元,新修了2公里進村公路,硬化村內街道2000米,各家各戶實現了戶戶通。並蓋起教學樓、村民中心和文化大舞臺等。村裡變了模樣。

30多年前嫁到令公村的王會英談起村子的變化時說:“原來都是土路,現在修了嶄新的水泥路,還建了村民中心。日子越過越好哩!”

山乡小村的绿色振兴梦——在武安市令公村

圖為令公村周邊荒山被柏樹、核桃樹、棗樹等植被覆蓋。

站在村民中心向周圍的高山望去,層層疊疊的柏樹挺拔青翠。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張三兵帶領村民,自己育苗,在村周邊的荒山坡栽植柏樹、松樹、核桃樹、棗樹等,多年來累計栽植了20萬餘棵。

人居環境變好了,但張三兵並沒有“滿足”。“依託4000畝披滿綠色的山場資源,發展旅遊產業,鼓起百姓腰包,帶動鄉村振興!”為了加快新農村建設,他開始圍繞村裡的旅遊資源做文章。

抗日戰爭時期,令公村是八路軍武(安)東辦事處所在地,紅色旅遊資源豐富。村後的令公洞又是邯鄲市二級保護文物。由此,發展紅色旅遊和歷史文化旅遊成為張三兵鄉村振興藍圖裡的重要部分。

“現在正和武安市交通局協商共同建設通往村後令公洞環村旅遊公路建設的事情,總投資200萬元,我們村裡需要自籌一半資金,修通後村裡的旅遊設施又上了一個新臺階。”採訪中,張三兵接了一個電話後,他連忙向記者表示歉意,“實在不好意思,下午三點還得去武安市交通局簽訂合作修路意向書。”

美麗鄉村民俗體驗區、太行令公特色古鎮、令公洞遺址文化旅遊區、生態養殖區、紅色文化革命紀念地……在張三兵的發展鄉村旅遊振興計劃裡,令公村旅遊項目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基礎,以鄉情深度體驗為載體,傳承歷史遺存和紅色文化,讓村民留得住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