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換角色,增強德育實效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通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實踐活動中的互動,把一定社會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社會規範、法律要求等內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過程。

轉換角色,增強德育實效

德育是教育者對被教育者的正確引導和積極影響。德育的各要素(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內容)正發生一場深刻的變化。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教師形象的嬗變。“天地君親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身上的光環,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已逐漸淡去。社會(包括家長)更願意從市場規則來認識評判教育和教師,因而無論是社會,還是教師本人,在功利主義引領下對教師職業缺乏認同感。

在物質不斷豐富、知識經濟的今天,我們的教育對象(學生)也悄然發生了變化。“五四”青年滿懷愛國熱情,在民族危亡之際,可以慷慨捐軀,毀家紓難;上世紀50年代的青年朝氣蓬勃,富有理想;改革初期的學生惜時如金,勤學苦練;那麼當代學生也打上深深的時代烙印,他們具有聰明,敏感,思維活躍,知識面廣等優點,但同時他們也有令人擔憂的性格弱點:

1.以自我為中心,性格執拗而張揚。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大多有優越的家庭條件,有父母長輩的深情呵護,他們多的是任性乖張,少的是合作與寬容。

2.感情脆弱而冷漠。溫室裡的花朵總是脆弱的,經不起風雨的打擊,當代學生往往缺少耐力與毅力,在困難面前往往一籌莫展。所謂冷漠,就是對不關乎自己的事漠然處之,因而我認為當代學生最需要的莫過於感情的滋潤,讓他們冰冷的眼眶裡留下滾燙的淚。

3.由於離異家庭增多、留守兒童、高考壓力等諸多原因,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越來越多。性格偏執、心理封閉、難以溝通、承受力差是其重要表徵。

德育內容呈現多元化態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我們的道德體系中既有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又有市場經濟的市場道德規範要求,還要傳承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因而學校思想道德教育任務十分繁重。但在一定時期內,新舊道德交織多元,人們的信仰、價值觀等也必將呈現多元的局面,這對德育工作者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德育形式亟需創新。傳統的德育形式偏重於說教,用經典教化學生,多的是理性的理解與接受,缺少情感的體驗與心靈的感悟。但德育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時間,需要豐富多彩的活動,需要生動活潑的載體。如何創新德育機制,是擺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緊迫任務。

根據德育的效果上看,社會的反作用力很容易消解學校德育的功效,這就是所說的“一醜遮百俊”。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的普及,學生可以從其他渠道獲得比學校中更多的道德體驗和信息,他們往往在短時間內瓦解學校德育的成效。

中小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德育是中小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如何提高德育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如何讓在多元社會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廣大中小學生,能夠自覺接受德育教育、讓老師可以對症下藥、把握主動,既當好教書的經師,更當好育人的仁師;既當好知識傳播者,更當好人生領路人,至關重要。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教育思想,對如何增強當前德育教育實效,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意義和積極的現實價值。

轉換角色,增強德育實效

德育教育的實效,既是德育教育實踐活動所追求的目標,也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要求和期待。在德育教育實效的維度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認識:

從教育過程看:一是目標要求實。在制定中小學德育教育目標時,要切合實際,遵循德育教育規律,尤其是目標不能定得過高,要遵循中小學生的價值觀念形成的階段性特點。二是過程要求實。開展教育活動,要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和做表面文章,不能只求表面上轟轟烈烈。有的教育流於形式,實際效果不大,有的還容易引起學生反感。三是成果要求實。要使教育的成果真正轉化為中小學生向善向上向好的導向,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對中小學生終身負責、對社會發展進步負責的基本責任,而不是為了單純的管住學生而開展教育。

轉換角色,增強德育實效

從教育主體與客體的關係看:一是主體要務實。德育教育主體在教育過程中佔有主導地位,其自身必須求真務實,做到愛、責、能、範的統一

愛,就是從事德育教育必須真心喜愛這項事業。所謂真心喜愛,就是發自內心地願意從事德育教育。

責,就是對從事德育教育始終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恪守職業道德,盡心盡力幹好每一件工作。

能,就是德育教育的主體要具備從事這項工作所應該具有的能力。德育教育要取得實效,離不開教育主體實踐能力的支撐。

範,就是德育教育主體要為教育對象做出示範和表率。德育教育的主體是“教育”別人的人,他要通過自己對教育要求、內容的理解和宣講,使教育對象能夠接受教育要求和內容觀點,並且自覺內化為價值觀,外化為行為。

二是主客體的互動程度。這已經成為影響德育教育實效的重要因素。客體在教育結構中主體意識、自主意識的增強,使得教育者必須十分重視客體在教育中的參與度,不能簡單地搞我說你聽、我教你做。特別是當前,社會發展已經到了日新月異的地步,信息溝通交流手段很多,可以通過多種手段和方式進行充分的交流互動,不能落伍於時代、落後於學生這個客體。

從教育效果的評價上看:一是要緊貼實際。加強未成年人德育的一條重要原則是: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學校德育工作要著眼於學生健康人格的大處,更要著手於言談舉止的小處,在“具體化”上多下功夫,培養學生出言有訓、行之有範的良好行為習慣。所以,一定要緊貼中小學生的思想實際、鮮明特點開展針對性的教育工作,不能自轉、空轉。二是要學生認可。教育的實效如何,學生最有發言權。在開展教育之前,教育過程中,教育結束後,要十分注重學生對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等的態度。始終把學生認可度作為衡量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標。三是要注重長遠。不能僅僅滿足一時的教育需要,而要著眼學生成長成才成人的長遠目標,著眼育人的長遠需要來開展教育。

從教育環境對教育效果的影響看:一是文化薰陶。包括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文化設施、文化活動等。二是輿論引導。主要是形成一種積極的、鮮明的輿論導向。

三是求實導向。教育特別是著眼改造思想的德育教育,只有始終求真求實,才最有說服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