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被西庇阿擊敗 此人將自稱地中海世界第一名將

據說在漢尼拔被擊敗後,有一次同西庇阿討論名將排序問題,漢尼拔說,如果他不被西庇阿擊敗,他將把自己排在亞歷山大與皮洛士的前面,這個皮洛士的具體軍事功績《羅馬史》上記載很少,我們現在很難具體考證他到底有多高的軍事指揮才能。不過他在對待曾經和自己一同戰鬥過的人似乎不是很正確。

若不是被西庇阿擊敗 此人將自稱地中海世界第一名將

《羅馬史》記載,他在意大利失敗後:他帶著這十二條船艦逃跑的時候,還向意大利的羅克里人報了仇,由於他的駐軍和駐軍司令官對羅克里居民殘暴,羅克里人把他的駐軍和駐軍司令官殺死了。他很殘暴地屠殺和劫掠他們,甚至普羅瑟彼那女神廟的聖物也沒有留下。

在第三次馬其頓戰爭中,馬其頓王柏修斯過去是一個智勇雙全的英主,可惜隨著戰爭的進行,他越來越變為懦弱和輕率,甚至為了金錢而失去了一個可能扭轉戰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盟友,當基提人渡過多瑙河的時候,他們要求大量的金錢。但是柏修斯屢次不滿足他們的要求,於是本來為錢而來的基提人回國去了。這樣,柏修斯失掉了這些同盟者,這些同盟者人數很多,並且是正在恰好的時機到達的。

在本文將詳細講敘的米特里達提斯戰爭中,本都國王因為不信任同盟者開俄斯,而對其懷恨在心,對其展開報復,而最終導致小亞同盟的離心,以致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力量,間接的導致了戰爭的失敗。

從以上三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在選擇同盟者上與羅馬人相比是缺乏眼光與遠見的。皮洛士不象一個將軍而更象一個掠奪者,儘管在戰爭中掠奪是司空見慣的現象,但是對曾經的同盟者大打出手卻比較少見;馬其頓王柏修斯則顯然是缺乏遠見的,他為了眼前的一點小小的財產而損失了更大的利益,在利令智昏的情況下不明白如果軍事失敗,財寶將盡歸他人所有,只有擊敗敵人,才能保住財富並有可能取得更多財富;至於米特里達提斯國王,則在選擇同盟者上缺乏判斷力,即眼光 ,誤認為開俄斯人有敵對意識,以至後來犯下決策錯誤。

若不是被西庇阿擊敗 此人將自稱地中海世界第一名將

當然,羅馬人在外交上也有出現過違背和約的情況,例如在第三次迦太基戰爭中違約毀滅了迦太基,在與馬其頓國王菲力締結和約後大大懷疑菲力的忠誠而導致導致第三次馬其頓戰爭的爆發,如何解釋這種現象,我想到了現在中央電視臺正在熱播的大型歷史電視連續劇《成吉思汗》中的一句經典臺詞:“鐵木真的好安答扎木合雖然樂於幫助弱者,卻不能容下強者”,這句話可能能比較恰當的道出羅馬對於其強大盟友的敵對心態。但是,相對其它國家來說,羅馬人是比較值得信賴的。歸根結底,羅馬人所擁有的信譽其實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它自己的強大,用馬基雅維利的理論解釋,就是他們要成為弱小同盟者的首領,但是堅決打擊可能威脅他們統治地位的強大勢力。

在戰爭中,軍事打擊與政治策略相輔相成方是正道,古往今來的最偉大的成功人物都深諳此道,既擁有政治頭腦又具有軍事天才的人物往往能成就偉業,如曹操,李世民,鐵木真,亞歷山大大帝,愷撒,拿破崙,而只擁有軍事天才的人物則難以取得他們的成就,西楚霸王項羽和戰略之父漢尼拔都是如此。從上文來看,羅馬人是擅長運用政治手段與軍事打擊的。

若不是被西庇阿擊敗 此人將自稱地中海世界第一名將

在本文即將介紹的戰爭中,羅馬人因它良好的盟友政策同樣搶佔了先機,卑泰尼亞與卡巴多西亞即是羅馬人進攻米特里達提斯的兩顆棋子,卑泰尼亞由於以前羅馬人給予的幫助而給予支援, 而卡巴多西亞人則由於與本都人的領土問題而倒向羅馬。從“伐交”形勢來看,羅馬人是佔有優勢的。

如果您喜歡本文,歡迎轉發分享給您的好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