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的弦外音

国家大剧院“漫步经典”音乐会之柴可夫斯基《F小调第四交响曲》听感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的弦外音

有幸与“知乐古典音乐”的小伙伴们一道去国家大剧院现场聆听“漫步经典” 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的音乐会。当天的曲目是:威廉.沃尔顿《约翰内斯堡节日序曲》、贝多芬《C小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Op.37)、柴可夫斯基《F小调第四号交响曲》(Op.36)。

按照约定,我们是要写听后感的,或许是缺乏自信,憋了好几天也写不出什么像样的文字,颇为沮丧,直到看了同行小伙伴的听后感——她主要写的贝多芬,这倒启发了我——索性写老柴吧!正好去年岁末看了芭蕾舞剧《天鹅湖》,这就是彼此的缘分,也说不定……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的弦外音

柴可夫斯基,放眼世界都没几个不认识他的人吧?但如果我说他是一个斜杠青年,你信吗?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生于俄国边境小镇伏特金斯克,小时候家境较为优渥,父亲是官办铁矿经理,母亲受过良好的教育,弹得一手好钢琴,母亲是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启蒙老师。柴可夫斯基从小就对音乐反应极为敏感,会因为一首歌感动得独自落泪。5岁时,家里请了钢琴老师,开始系统学习钢琴。

尽管少年时期的柴可夫斯基对音乐表现了极大的热爱,但为了光明的前途和体面的工作,10岁那年,执拗的父亲毅然决然把他送到了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法律。毕业后顺利进入司法部工作。(此处跑个题,那些明明爱音乐,却被老父亲或老母亲逼着学法律的作曲家还有: 亨德尔、舒曼、西贝柳斯.....)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的弦外音

当然,老柴还是奋起反抗了,他说:“我不能忍受为了无意义的事情浪费时间,我只喜欢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这话风还是挺法学生的。他毅然辞掉了司法部的工作,专职进行作曲,为了自己的音乐梦想,生性内敛的老柴变成了斜杠青年。

1877年是老柴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草率的结了婚,结婚对象是他的疯狂崇拜者米柳科娃,同样是这一年他写出了《第四交响曲》(终于说到正题了),但可悲的是这部交响曲并不是写给米柳科娃的。结婚后老柴的精神压力很大,因为他发现妻子过于庸俗,根本不懂音乐,也不懂老柴的音乐梦想,自己无法集中精力搞创作,异常苦闷,甚至严重到被医生诊断为有精神疾病。为了摆脱痛苦的婚姻,他提出离婚,想到自杀,但均未成功,最后只有偷偷溜掉,躲到国外。老柴在给妹妹的信中说:“我感到自己身上还有很强的艺术力量,还没做到自己的十分之一。我要用全部的努力来证明这一切。”

现在看来,不幸的婚姻固然给老柴带来极大的痛苦,但更为痛苦的应是无法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这一次他要逆天改命。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的弦外音

还好,生命中一位重要的女人出现了——梅克夫人。梅克夫人是既是老柴的资助人也是红颜知己,《第四交响曲》就是他献给梅克夫人的。

他在与梅克夫人的书信中写道:“亲爱的娜杰日达.菲拉列托芙娜,也许我是错的,但我认为这部交响曲与众不同。它是我到现在为止写得最好的一部交响曲。我感到非常愉快,因为它是属于你的。你一听到就会知道我是如何经常想着你。如果不是为了你,它能有完成的一天吗?”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交响乐创作处于首屈一指的地位,而《第四交响曲》显然又是老柴很得意的一部交响曲,共包含四个乐章,神奇的是老柴自己对此有过细致的解读,所以现在的我们很幸运可以看到作者的创作意图。

他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是这么说的: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的弦外音

第一章中,和平、迷人、令人悠然神往,也令人惆怅的圆舞曲和严峻、无情的的战争号角声相对立。这种鲜明的对比具有巨大表现力。我把欢乐心情和焦虑不安的情绪交织起来。这种忧虑是想到“命运”而产生的。心灵充满着对幸福的强烈渴望,但这种渴望却得不到满足,继续与冷酷无情的命运抗争,但毫无结果。痛苦的心灵在顽强地反抗暴力,它在斗争中保存着自己的生命力。

第二乐章描述了痛苦的另一侧面。它表现的是:傍晚,我们独坐家中,厌倦了工作,为解闷而捡起的那本闲书不慎从指间滑落,笼罩我们的是那种忧郁的心情。一长串旧的回忆从面前闪过。想到多少事已成过往,一去不复返,心里多么难过!然而这些青年时代的回忆毕竟是甜蜜的。虽然我们既无勇气又无愿望去开始新的生活,但我们仍对过去感到悔恨。过去,年轻的热血在周身沸腾,有过使我们生活如愿以偿的瞬间,也有过悲哀、感伤、遭受无可挽回的损失。如今这一切的一切都已淡去,不再回。沉浸在这样的回忆中是多么忧伤而甜蜜啊。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的弦外音

第三乐章没有明确的感觉,是一些不可捉摸的形象。当你喝了一点酒,微微有点醉意时,它们就在想象中疾驰而过。心里不是愉快,但也不忧愁。你什么也不想,只让意念驰骋,而它又不知为什么会自然地描绘些奇异的图画......突然间,你想起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大老粗,听见一首街边小调。之后在远处有军队行列走过。这些画面都是不连贯的,都是在你刚要入睡时在脑海中疾驶而过的画面,它与现实生活毫无共同之处:是奇异而陌生的。

第四乐章是热情的快板,它保持着抒情的创作手法,同时又是一种现实主义精神体现。标题的解释是假如你自己找不到快乐,那就请看别人吧!到人民中间去看看他们是怎样享受生活的,完全沉浸在喜庆活动中的。乐曲描绘出一片乡村节日的景象。我们在被人的欢乐场面中几乎还没来得及忘却自己的痛苦,突然寸步不离的命运之神再一次提醒我们它的存在。别人根本没有留意我们——连看都没看一眼,更没有停下来评论我们的孤独和悲伤。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的弦外音

所有人都是那么高兴,那么欢愉;所有感情都是那样无关紧要,那样简单。但你是否人会说全世界都陷入痛苦之中呢!幸福确实是存在的,它单纯而且未被迫害。在别人的欢乐中快乐吧!这样会使你生活下去。

读完这些,你是否也感觉到乐曲中有一种对幸福光明生活的渴望与窒息人生的黑暗现实间那种不可调和的对立冲突——这构成了《第四交响曲》的悲剧内容,也恰好是老柴当时的人生映射,这种来自生活的的艺术概括,充分显示了柴可夫斯基现实主义音乐的艺术力量。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的弦外音

我本人非常喜欢第三乐章,这是最充满想象力的一个乐章。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演绎的非常好,尤其是那段拨弦,太过美妙。弦乐组的阵容非常大,当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手们齐心专注地拨动琴弦时,声音是那样么轻柔飘渺,那个瞬间竟然解开了我心中一个未解之谜,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夜歌》,其中有一句,“我眼睛里的眼泪,我心脏上的绒毛,都到哪里去了?哦,一切赠与者的孤独!哦,一切光照者的沉默。”什么叫心脏上的绒毛?一直困扰我,此时我仿佛明白了,且感受到一些什么在我心脏的绒毛上轻轻拂过。

我是听流行音乐长大的孩子,入古典音乐圈还是近几年的事——这篇听感写的真是有种“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担忧,但也“愿有蜻蜓立上头”吧……不过如今我已经偷偷把歌单换成自己喜欢巴赫、亨德尔……听他们的音乐总能泛起无法描述的情感共鸣,是一种说不清、非常私密、非常自我的感受。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的弦外音

柴可夫斯基被誉为继莫扎特、贝多芬后人类音乐史上第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说实话我之前并没有好好了解过,写过这篇听感就是一种学习,让我有机会与这位作曲家靠的更近。

古典音乐之于我,就是像浩瀚星海。我一直“散漫”地遨游着,去现场听音乐会,加入“知乐古典音乐”群聊,这都像是一种神奇的契机,让我主动去探索、去追寻更多颗闪耀着独一无二光辉的星星。

注:部分内容摘选自《接触灵魂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李晓娜编著

文:Betty

编:知乐古典音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