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沒有完成時,反腐作品也沒有完成時

在針砭時弊、痛批假惡丑時,曲藝是有力的“文藝武器”,而非單純的“搞笑”。許多曲藝家曾表示,優秀的曲藝作品應緊扣時代,並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在第五屆“包公杯”反腐倡廉曲藝作品徵集活動中,又湧現了不少優秀之作,與此同時,廣大麴藝工作者也格外關注,已經舉辦了五屆的“包公杯”怎麼才能繼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7月8日,在安徽合肥舉辦的包公廉潔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研討會上,青年相聲演員劉春山用“反腐沒有完成時,反腐作品也沒有完成時”,切中了時下社會各界對反腐倡廉作品的呼聲所在。

“套路”式創作阻礙作品質量提升

“反腐”元素無疑給曲藝帶來了更多的活力,“包公杯”也為廉政文化作品搭建了一個平臺,但“套路”的盛行卻成為作品提升質量的阻礙。看到“頭”就能想到“尾”、模板化的人物描寫、“喊口號”式臺詞……都是眾多“套路”作品的“高頻技巧”。某些創作者甚至能夠利用這些“伎倆”,在短短一個月內,寫出七八個作品。“不要刻意地去抖包袱!”對於“套路”作品,中國曲協評書藝術委員會主任、評書表演藝術家楊魯平表示,真正優秀的曲藝創作,會讓人引起共鳴、讓人捫心自問、讓人的心靈受到觸動,具有廣闊的藝術想象空間。既不需“換湯不換藥”“新瓶裝舊酒”,也不是平白寡淡地去描述一件事情。

在現實中,每一個反腐故事都不是想象中那麼簡單,其中的複雜性與曲折性交叉盤錯。因此,深入瞭解反腐工作是寫出好作品的關鍵所在。劉春山在談及自己創作的經驗時說:“我們的曲藝作品不僅要表達我國反腐倡廉的成就,更要剖析、挖掘人性的弱點、貪腐者的腐敗軌跡。”反腐的實際案例、資料是曲藝創作的寶庫,透徹地分析、研究才能讓作品跟上時代步伐。

破除“套路”迫在眉睫

創新是曲藝作品永葆生機的第一動力,中國曲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董耀鵬認為,曲藝來自民間,根植生活,服務百姓,在廉政文化宣傳上有獨特的優勢,這也決定了在創作生產曲藝作品時,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瞭解人民群眾對反腐倡廉的期待,不斷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創新性的作品能夠體現時代發出的聲音,用深刻的感染力、崇高的理性去啟發人民。

有多年創作、教學經驗的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曲協顧問崔凱提出一個觀點:要破除概念化、程式化、簡單化的套路,必須要做到新、巧、活、真、高,即選材新,跟上新時代的需求;構思巧,平淡的故事打動不了觀眾;人物活,做到藝術真實,細節真實;立意高,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反腐倡廉的本質。“曲藝工作者要適應今天的社會發展和今天的文化需求。”崔凱說。

獲得此次“包公杯”一等獎的作品《夜半驚夢》便是一部佳作。從內容上,運用了“現實與夢境”較為新穎的角度;從形式上,採用二人轉來表現愛恨交織,捕捉人物心理,刻畫人物性格;主題上,通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突出了貪會使人胡思亂想、亂了綱常的意蘊;語言上,作者焦桂英、趙小徵用詞準確,情節層層推進;因此獲得評委們的一致好評。

反腐作品需要更大舞臺

“包公杯”已經走過了10年5屆不平凡的歷程,經過不斷探索、實踐、積累、總結、提升,日益發展成為兼具鮮明地域特色和全國廣泛影響力的廉政文化建設品牌。同時也為助推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建設廉潔政治開闢了一條新路。如何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更廣領域上持續擴散其作用,成為“包公杯”下一步需要思考的問題。

崔凱曾在大學做過一項問卷調查,結果令人吃驚:許多曲藝創作參加完比賽後,並沒能搬上舞臺,演出率僅為3%。為此,浙江省曲協副主席董其峰認為,要有一個更好的平臺去展示優秀的反腐倡廉作品。“很多徵集來的作品,出了書後就沒有另外的呈現方式,非常可惜。”他表示,獲獎作品經過細心打磨、精心潤色後,可以通過全國展演的形式,讓群眾在愉悅中受到啟示。

合肥市政協常委、文史委主任劉曉明建議“包公杯”不僅要利用好反腐倡廉作品徵集展演這一平臺,更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現代技術,並與電視臺、新媒體等構建良好的合作與宣傳機制,讓“包公杯”走得更遠。

專家們表示,反腐敗是一場任重道遠的鬥爭,為打贏這場正義之戰,黨和政府做了巨大努力。隨著中央八項規定的實施、一輪接著一輪的巡視工作的深入,反腐鬥爭不斷地向前推進,“老虎”“蒼蠅”們接連被打下。反腐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曲藝作為人民群眾的精神利劍,也不會有完成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