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分析:白馬 、 成長 、 周期 、 主題的框架初探!

很多成功的投資人總會強調思維框架,如同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中所說,又如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等等。有了框架看問題會清晰許多,同時採用勝率顯著高於50%的框架去套用適宜的難題,解出投資難題的概率便會顯著提高。回顧自己的投資經歷和學習到的投資方法,很多成功的交易反覆來源於幾個範式。便希望總結出這一分類分析的框架,形成自己的方法論,再不斷完善、內化。

有了框架更重要的是看問題會更清晰,避免邏輯上的混亂。比如明明是主題範疇的票,去深入研究基本面、研究估值;明明是週期的票,非要說10x估值不貴;嘴上說買入茅臺皈依價投,心理卻盤算著抱團取暖何時結束。

將自己的認識分為白馬、成長、週期、主題四大框架,未來只會看符合四種框架的機會,不同特徵不同對待方式。本篇文章先初步分個大概,希望未來一步步填坑,在每個框架下細化分析方法,形成打分表、思維導圖、座標軸式的能抽象出來的方法論。

第一點,作為整個框架的基石,是價值投資的三大假設:股票代表企業的一部分,企業價值可計算,價格會迴歸價值。基於此,證券分析才有其意義。

第二點,贊同“長期是稱重機,短期是投票機”,股價長期將反應公司價值,但中短期來看,買賣力量可以左右股價走勢。投資和投機的視角不同,均可決定不同週期下的股價,並行不悖。稱重機、投票機的玩家均有其市場空間。

第三點,“市場先生”存在,市場不可能時時有效,群體的羊群效應會導致局部普遍的高估和低估。

預期即股價,獲得超額收益的過程就是尋找預期差,要麼是基本面的預期差,要麼是估值的預期差。當市場形成了關於EPS、增速的預期後,會給予相應的合理估值,所以要麼通過大量的研究發現基本面的超預期,要麼在市場大跌等交易層面的情況發生後,在較低的(不合理的)估值下買入。

P=PE*EPS。這是關於股價最直觀的公式,也可以看成DCF的簡化版,DCF因假設過多最後結果其實未必精確,更多是提供一個估值合理的區間,做出定性的判斷,比如一眼看出一個人胖還是瘦,醜還是美。以PE為衡量的相對估值是通行於散戶和機構的語言,券商通行的目標價更是通過預測未來兩年的EPS乘上目標PE得到,當然這種方法並不完全適用於所有類型的股票,下面就將對股票和投資機會做出分類,我的投資框架也將圍繞這個分類展開。

將股票分為價值白馬、成長、週期和主題,四大類在“市場先生”不同的偏好下,均有作為進攻主力的機會。同時股票可以在不同的分類中轉化,需要基於對基本面的把握,部分主題經歷爆炒階段後可能成為成長股,而成長股經過高速成長階段,增速逐漸穩定,確定性逐步提高,可能成為白馬股,也有很多週期股長期看有一定成長的邏輯(大部分沒有)。

白馬、成長股側重於投資,週期和主題更側重於投機風格。白馬的核心是估值要便宜,成長的核心是估值要匹配。週期和主題更注重時機的選擇。完整的交易流程是想法、方法、資金管理。首先形成四大股票分類的方法論,然後積累具體分析的方法(底層方法的應用,如行業研究、商業分析、財務與估值等),最後通過紀律交易、資金管理等實現交易的落地。四種框架下都是要明確自己的買入邏輯,符合自己的判斷,避免看短做長、看長做短。

價值白馬應該是EPS推動的投資。這點最大的榜樣非巴菲特莫屬,或者說是不那麼激烈的、溫和的大成長股。基於P=PE*EPS,白馬股投資者不應該期望自己賺足PE上漲帶來的收益,如果通過PE上漲推動股價,那麼此刻白馬標的就是處於主題的框架下(漂亮50等抱團取暖、趨勢投資),或者投資邏輯改變,成為了成長股得到估值中樞的重估,如果這樣,都應該基於應有的框架分析,而不是白馬。

白馬不在於某幾年增速的高歌猛進,而在於長期的增長、生意、管理的確定性,讓投資者穩定的獲取EPS的增長,如可口可樂之於巴菲特。如萬科、如格力,長期看K線很難說不是超級成長股,但其PE長期又處於較低的狀態。白馬重要的是堅定地配置和低估值(突發性利空)情況下的大膽買入。配置的重要性在於白馬股漲幅存在二八效應,即20%的時間完成了80%的漲幅,這點並不難理解,靜水流深的生意難起波瀾,股價的提升(或者說價值的迴歸)需要催化劑的存在,當20%的催化劑發生時重要的是你在車上。另一方面由於長期的確定性,短期的利空反而提供了買入機會。

成長股的核心問題是估值和增速的匹配,PEG=PE/G=1的問題。成長股的缺陷在於不確定性,如果找到穩定看三年的成長股已屬不易,而通常這樣的股票往往是市場大熱門,估值奇貴。成長股對不確定性會採用高預期收益彌補,隨著市場風險偏好的改變,超額收益在確定性和成長性之間會有所分配,不是東風壓倒了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所以我們可以看到15年成長股牛市、創業板牛市,17年整個市場願意為白馬付出溢價,而在18年初又迅速將白馬的估值殺下來。

成長股有兩種投資方法,一種是大視野,一種是小步伐。最漂亮的劇本就是先於市場發現其潛力,而此時由於關注度低估值還很低,然後充分享受戴維斯雙擊,股價迎來指數級增長。如同二十年前堅定看好騰訊,然後買入持有即可,這是大視野,而這種定性的前瞻視野難度最高。大部分人看不到這麼遠,看不了這麼肯定,就需要小步伐式的動態跟蹤,動態評估,隨著每次披露的增速動態調整,用PEG的思維來衡量估值和增長的匹配,問題在於持續性與確定性。10億利潤,40%增幅,給40x市盈率比較合理,對應400億市值,但前提是增速仍要維持40%的高速水平上,第二年如果不及預期,20%增幅,那麼可能對應12億利潤,20x市盈率,240億市值,戴維斯雙殺。所以成長股的核心為當前增速、預期增速和估值的匹配。在買賣方分析師充分覆蓋的情況下,成長股就面臨了3個月一次的期末考試。通過每一Q的不及預期、超出預期來大幅跑輸或跑贏市場。動態的跟蹤就包括技術路線、合同訂單、下游景氣、邏輯變量等等,在沒有掛科發生的情況下,大家就會維持高估值水平線性外推繼續等待下次期末考。

週期股的問題是,內在價值的增長有無。不排除一些週期票拉長看成長性非常好,比如一些市場集中度不斷提升的化工品種,這是需要具體分析看適合哪種框架。典型的週期股往往是服從於大的經濟週期或行業週期,週而復始。一個顯著的規律是高市盈率買入,低市盈率賣出(出自彼得林奇),這一規律和週期股不適合看PE相匹配。行業景氣時,公司盈利好轉,此時市盈率往往比較好看,如5~15x,但週期增長的可持續性不足,儘管當期增長較快,但市場不會給予過高的估值,因為雖然目前5xPE,但明年業績下滑,馬上就可以變成10x、20xPE,看市盈率沒有太大意義,不是說5~10x估值就很低,就有投資價值。而行業低谷時,公司利潤很低甚至為負,市盈率高達幾百倍或負市盈率,此刻幾百倍的市盈率是由1x的市淨率所支撐,因為大家知道雖然當前盈利不高,但1x的淨資產在,買了不虧未來還有景氣的錢等著賺。

週期股行情來的時候氣勢洶洶,漲勢凌厲。股價上漲的同時往往伴隨著的是產品價格的上漲,如黑色、化工品等,還有的產品價格相對穩定,更多是看產量,如工程機械。以化工品為例,品種漲價最能帶來股價上漲,而不是決定公司利潤的價差。最好的介入時機是週期伊始,而不是猜測週期復甦的持續性,市場的有效性導致股價往往提前於行業頂點出現拐點就開始下跌。週期應該及早介入,在高位猜景氣是否超預期就如同懷裡抱著定時炸彈。

主題股無需看估值,無需強行立牌坊。在主題的框架中,股票更像是籌碼,而非公司的一部分,這裡談估值無疑是自欺欺人。主題啟動之後,價格快速上漲,大幅脫離合理的估值區間,重要的是要給一個大家投入這個遊戲的“合理理由”即主題。股價飛漲的同時,擊鼓傳花的“鼓點”開始響起,吸引越來越多的市場關注度,主題背後的故事也開始讓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比如15年的南北車合併,中車出海走遍世界,此時去研究基本面就是刻舟求劍了(同情15年跟著行情發報告的分析師,趕不上趟啊)。更重要的反而是情緒、勢能決定的時機。

主題的時間線大體如此,對政治、政策、經濟邏輯高度敏感的人在低位買入,成為潛伏黨;新聞爆發或事件的前夕,資金開始大手筆建倉,往往由幾個漲停板做足廣告,吸引到全市場的關注度;越來越多的人崇敬陡峭的K線帶來的造富效應,說服自己相信了主題背後的故事,以至於絕大部分韭菜爭先恐後入場;邊際增量韭菜越來越少,K線同樣陡峭地跌下去,這一主題崩盤。要在其中賺錢,無非是明白自己是哪種人,賺哪一段的錢,同時牢記不能和主題股談戀愛、利好出盡是利空,甚至利好出盡前就是利空。(作者:wjydere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