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僅靠一杯楊梅汁,年銷售2000萬,他憑什麼?

特稿|仅靠一杯杨梅汁,年销售2000万,他凭什么?

大多數所謂的“天才”,其實在背後默默用功;大多數好生意的路,也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特稿|仅靠一杯杨梅汁,年销售2000万,他凭什么?

文|本刊記者 徐 璐

記者見到王成有的時候,他正忙著和新疆的經銷商談合同。這個膚色黝黑的男人,穿著款式普通的黑色T恤,鞋面上沾了些灰,很難跟大眾眼中精明強幹的企業老闆形象畫上等號。

很長一段時間裡,王成有既是老闆,又要負責產品開發,還要出去拉客戶,跑業務。即便是冰楊梅現在賣到了全國各地,王成有夫妻倆仍然包攬了公司的大小事務。

王成有是第一次接受採訪,面對記者的提問有些侷促,不停地轉著手串,眼神還有些閃躲。因為手機鈴聲一直響,他用一口帶著濃重鄉音的普通話向記者解釋:“不好意思,海南的客戶過來了”。本質上,王成有是一個樸實的生意人。也正因為此,他堅持了14年,把冰楊梅從不被接受賣到了年銷300萬杯,讓其變為了新晉“網紅”飲料。但外界仍對這款爆品的成長邏輯知之甚少。

在王成有的講述裡,聽不到融資、商業模式、企業戰略,這些讓人早已耳朵生繭的詞彙。聽到更多的是,他怎麼研究設備、尋找最合適的包裝、厚著臉皮賣產品等,一路走來的酸甜苦辣。

太多人妄想“躺著”把錢賺了,高屋建瓴的道與術滿天飛,似乎少了一種怎麼踏踏實實做好生意的聲音。也許,只是因為真正實幹的人,很少說話。

1

“網紅”是真的紅

從貴陽市區轉公交,大約3個小時才能抵達市郊的青巖古鎮。古鎮上,各家商戶琳琅滿目的商品之中,一款寫著“成有王記”字樣的冰櫃,格外打眼。

2004年,王成有以自己的名字註冊了“成有王記”商標,試圖把祖輩相傳的冰楊梅,打造為豬蹄和糕粑稀飯之外的另一張青巖美食名片。

但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楊梅湯並不稀罕,尤其是在青巖。當地人的食用習慣是將楊梅鮮果熬煮成湯,擺放在自家店鋪裡售賣,1碗5元到8元不等。

特稿|仅靠一杯杨梅汁,年销售2000万,他凭什么?

但王成有的冰楊梅有一大特點,那就是色澤鮮紅。在廣州打工期間,王成有接觸過調酒,自然不會放過色澤這個可能的爆點。他一直在琢磨能不能在包裝上下功夫,強化這個產品記憶點。

一開始,王成有想過使用類似康師傅、百事可樂這種瓶裝,“但畢竟和這些品牌不在一個層面上,沒有新鮮度,人家顧客憑什麼一眼就選中我們的東西?”因此,他需要的包裝應該是,讓消費者一眼就認出是成有王記的冰楊梅。

直到2015年,王成有在首都機場看到了一款韓國泡菜。他一瞬間就被泡菜類似於樂扣樂扣保鮮盒的包裝吸引住了。這種同時兼顧了手工感和品質感的包裝,讓他第一次有了如獲至寶的感覺。

於是,他順藤摸瓜找到這家位於青島的包材商。但王成有的需求量太小,單個的包裝成本高達1.5元,包材商並不願意供貨給王成有,甚至勸誡他,冰楊梅這種產量小、利潤薄的飲料使用這種包裝,虧本的可能性太大了。

但王成偏執地相信自己的判斷。即便在旁人看來並不划算,他也不計成本地堅持將這種包材帶回了青巖。

特稿|仅靠一杯杨梅汁,年销售2000万,他凭什么?

換了全新包裝的成有王記冰楊梅,儘管單價漲到了8元,但成功與競品區隔開,銷量持續走高,“一天可以賣千兒八百杯”。嚐到甜頭之後,王成有又對包裝進行迭代。長方形的盒子不夠人性化,便改為了上寬下窄的長方體樣式,方便消費者手握。而樂扣樂扣的瓶蓋設計,可以二次利用,裝裝乾貨、調料,也順帶著完成了品牌的二次傳播。

獨特的包裝,讓消費者在視覺上對成有王記冰楊梅形成了品牌認知力,最終轉化成了銷量。

只是,王成有又有了幸福的苦惱。想當初為了能夠做出一口酸甜可口的冰楊梅,王成有帶著全家老小齊上陣,“深更半夜都在熬楊梅湯”。但這種手工製作的速度跟不上日漸上漲的銷量。王成有和家人合計之後,引進了一種小型設備。

連續試錯了幾個月後,“既要保留手工製作過程,又要和設備進行補充”的半手工半機械化的方法,硬是讓他摸索了出來。冰楊梅每天最大的產量飆升到了七八萬杯。

對於地方性傳統美食而言,手工製作工藝與標準化、規模化之間存在著極難跨越的鴻溝,也是阻礙它們走向全國市場的致命弱點。但與此同時,這也是它們走向工業化生產的必經之路。

2

一個冰櫃的蝴蝶效應

看著自己店鋪裡熙熙攘攘的人流,王成有冒出了一個想法,是不是可以讓青巖的其他商戶也賣自己的冰楊梅?

想了許多辦法,但沒想到的是,最終讓冰楊梅走出去的是一個冰櫃。

王成有的冰楊梅有一大特點,需要不間斷地冷凍儲存才能保持色澤和口感。為此,王成有特意找到了哈根達斯、八喜的冰櫃供應商,訂購了一批成有王記冰楊梅的專屬冰櫃。

這些定製的冰櫃就像是冰楊梅包裝盒的放大版,印著成有王記的Logo,活脫脫一個行走的廣告。

特稿|仅靠一杯杨梅汁,年销售2000万,他凭什么?

他的理想狀態是:把冰櫃放在其他商戶店裡,大家利潤分成。這些商戶有自己的主業,不用花精力在冰楊梅上,就不會在乎產品有多大的毛利了。

但現實很骨感。當王成有找到青巖有名的小吃店金必軒時,對方直接表示“楊梅湯我們自家可以做,為什麼要賣你的產品?”更難堪的是,在沒有品牌與銷量保證的前提下,免費放一臺冰櫃在別人店鋪門口,都像是妨礙別人做生意。

“為了賣這個東西,沒辦法,只有厚起臉皮”。王成有隔三差五地跑到金必軒吃飯、拉家常,好說歹說爭取到了試點銷售的機會,“先拿貨白給他試,賣得錢都歸他,要是覺得冰楊梅不好賣,我立馬收回來。”

這種“倒貼”的做法,王成有堅持了1年。彼時,只要別的商戶願意讓他試點,不管是賣工藝品的,還是賣土特產的,王成有都不挑。

漸漸地,這些商戶發現王成有的冰楊梅確實好賣,收益也不錯,王成有終於用一款冰櫃打開了冰楊梅的第一條重要渠道。

或許,王成有還沒有意識到,他用冰櫃跨界合作打入了不同的消費圈層。無論是餐飲店、工藝品店還是特產零售店的消費者,都成為了冰楊梅的潛在用戶。更重要的是,獨立的冰櫃降低了用戶的決策成本,轉化為銷量的幾率也隨之增大。

通過以餐飲店為主的渠道合作,王成有不僅拿下了青巖市場,還開著他的“小破車”,不管對方的需求量是50杯還是100杯,送貨上門到70千米外的貴陽市,鋪點範圍擴大到了80個。

在餐飲渠道逐漸成型後,王成有也在思考怎樣打開更多的市場。

根據在青巖的成功經驗,王成有打算進入貴州省內的其他景區。在他看來,景區人多、客單價高,與冰楊梅的價格定位十分相符。於是,王成有依葫蘆畫瓢,在遵義會址、黃果樹瀑布、西江千戶苗寨等景區發展當地的商戶推廣自己的冰櫃,試點銷售冰楊梅。

依託旅遊景區巨大的人流量與快速的傳播速度,成有王記冰楊梅的知名度也水漲船高。讓王成有沒想到的是,這些遊客中也不乏外地生意人,喝過冰楊梅之後,他們主動找上門來,希望把產品賣到外省去。

2017年,貴州成有王記善沅食品有限公司順勢成立。在沒有1個業務員的情況下,成有王記的經銷網絡逐漸擴大,短短1年時間就超過了50個。

3

楊梅“變形記”

貴州作為楊梅的主要產區之一,長久以來並沒有成熟的流通機制和渠道,也造成了豐年賣不動,歉年不夠賣的尷尬現象。

2017年,貴州興義市萬屯鎮幾千噸的楊梅滯銷,把楊梅虧本賣出去,都成了當地的“老大難”。於是,王成有今年提前給農戶發放了20萬個週轉筐,備戰楊梅採購季。以至於記者連續數週聯繫王成有,他都擠不出1個小時的時間接受採訪。

特稿|仅靠一杯杨梅汁,年销售2000万,他凭什么?

實際上,楊梅的採購時間不超過1周,這麼短的時間,對人力、物流都是一次考驗。一天,王成有派了5輛車,只能拉完一部分楊梅。有些農戶來晚了,著急鬧了起來,“為什麼不收我的呀”。畢竟,王成有給的價格是5元/kg,比去年同期漲了一倍。

“楊梅王”搖身一變,成了“救命王”。

王成有總共收購了7000噸的楊梅,比之去年的2000多噸,翻了3倍不止。儘管如此,面對楊梅需求量成倍的增長,王成有依然擔心產量跟不上銷量,不得不想辦法穩定上游供應鏈。

因此,王成有與當地政府以“公司+農戶+基地”的形式,在惠水和青巖共建立了5000畝楊梅基地。帶動農戶增產增收的同時,也能提前介入楊梅的種植,確保旱澇保收。

看起來,在產業鏈上的整合讓王成有沒有了後顧之憂。但競爭的複雜性比想象來得兇猛。

就在去年,貴州竄出了好幾家工廠,無論是包裝還是產品,都和成有王記冰楊梅幾乎一模一樣。王成有也承認,“冰楊梅並沒有什麼技術門檻,只要喝過的人都可以做出來”。但他的秘訣在於色澤和口感上的差異。沒想到這也成了冰楊梅抵抗競爭的有利武器。

不出意外,這幾家工廠沒撐多久全倒閉了。讓王成有哭笑不得的是,其中一家工廠關門後還剩下一批楊梅,找上門來,希望他可以全部收購。“會不會有毒啊?”王成有下意識地擔心,並提出讓對方做檢驗報告。對方卻說:“我都虧了幾十萬元了,還讓我提供檢驗報告。”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王成有還是想著幫一把曾經的對手。畢竟在貴州省內,除了他,沒有人有這麼大的楊梅採購需求。

這個小插曲,也讓王成有警醒,跟風模仿是他無法迴避的問題。因此,他正在籌備產品的溯源系統:楊梅產自哪個果園,採摘日期,出廠時間等信息,消費者通過掃碼都能獲取。

特稿|仅靠一杯杨梅汁,年销售2000万,他凭什么?

其實,對於王成有來說,面臨的問題遠不止於此。隨著冰楊梅經銷網絡的擴大,對渠道、產品品質的管控,都將是巨大的挑戰。“冰楊梅現在是‘網紅’,相當於是在空中飄著的,我想把它做紮實。”要繼續往前走,正規化的企業管理是他必然要接受的蛻變。

在採訪的尾聲,王成有接到一個電話,交待起辦理護照去澳門參展的事情。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雖然還沒有做出口,但提前準備著總歸沒有壞處”。

——就像他提前註冊商標、換包裝、定製冰櫃,也沒想到生意會像現在一樣越做越大。

end

版權聲明|圖文來源:《商界》雜誌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如需轉載,請在《商界》雜誌後臺回覆關鍵詞“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