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经济区(城市群)、省、都市区、城市

结合最近一两个月的帖子,发个总结。

国家、经济区(城市群)、省、都市区、城市

图:海沧大桥夜景

第一单元:国家、经济区(城市群)、省

美国的经济普查是以都市区为单位。而中国仍然维持以省为单位, 事实上已经和中国经济现状脱节。

比如广东省很明显已经分化为4个经济区, 珠三,粤东,粤西,粤北四经济区的差异非常明显,硬是放一省统计,很多人均数据变得毫无意义。

正是居于这样的严重脱节,中央层面在做出新的规划方面不再以省为单位,而是以经济区为单位批复规划。

中国城市化的方向渐渐向美国靠拢, 结果就是经济区,都市区迅速崛起。找不到主流经济区或都市区定位的省份,城市,地区将逐渐边缘化。

伴随着这样的脉动,省,普通地级市地位在逐渐下降。

长三、珠三、京津冀经济区的提出实际上替代甚至瓦解了广东、江苏、河北、浙江等大省,直接以经济区进入中央层面规划。“十三五”规划甚至直接以19大城市群为主,当然也有学者提出20大经济区或17大城市群, 但无论如何其中主要的城市群或者说经济区都大同小异。

这样的脉络下,中国城市的竞争格局彻底变了。竞争开始出现交错的层级。三大经济区的首位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处于同一竞争序列;三大经济区的次位城市和主要小经济区的首位城市:天津,南京/杭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沈阳,厦门,青岛处于第二竞争序列。

以上也就是传言中的15大国家中心城市。这样的传言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居于经济区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国家层面的竞争如此,那么回到海西经济区,又会是怎样的格局?

第二单元:经济区(城市群),都市区,城市

一个经济区如何确定其首位城市? 是单单以城市为基础的对比吗? 结论显然不是。经济区首位城市的确定, 首先,要对比的是都市区的大小,厦门城市规模能够从小到大, 逐渐超越福州,和厦门所处的都市区人口充沛,经济更活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为都市区的大小决定该城市未来做大的可能性。以及对周边甚至整个经济区的影响力。

同一经济区内部,首位城市和次位城市的演化。以美国东部经济区为例,纽约都市区后来居上超越费城都市区后,首位城市与次位城市的发展不再是同步的。纽约都市区聚集的人口很快达到费城都市区的3倍多,纽约市的城市人口规模甚至是费城市的5倍以上。

海西经济区的首位城市在哪里?我前一帖有专门论述,这里不在多说。

答两个问题:

1、一个泉州网友说(大意如下),福建省规划的是厦漳泉都市区, 怎么到我嘴里变成了厦门都市区。这里讲下原因, 都市区一般以该都市区的首位城市命名,比如旧金山都市区,大阪都市区,名古屋都市区,釜山都市区等等,这已经是一种惯例。如果你感觉感情上不能接受,那仍然更愿意说是厦漳泉都市区,这都是个人的自由,但所指的是一样的都市区。

2、一个福州网友说,为什么我敢说2030年,厦门城市人口将达到800万而福州只有区区400万?

我想任何一个经济区自然发展都不会把资源分散掉,除非是行政过分干预,可以想象将来中国的经济区也将类似美国,经济区首位城市必然吸纳经济区的大部分优质资源,比如北京,上海在各自经济区的表现已经很明显。

至于深圳/广州, 成都/重庆 这样的均势必然不会维持太久。 一个经济区要维持两个大都市,在更高层面的竞争上必然只能是两个相对弱势都市,深圳广州在北京上海面前就是如此。

海西经济区作为一个小的经济区,其资源非常有限,首先是人口分散。 那么首位都市区的优势就会非常明显,只要都市区的优势足够明显, 都市区的首位城市必然一骑绝尘。 这是西瓜效应或马太效应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