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力十緯度(上)

文化力十緯度(上)

本文大概2349字,讀完共需4分鐘

如何提高對自我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思考層次和水平,筆者認為“文化力”是最關鍵的一種能力,即個人的綜合素養、價值觀體系、責任與使命感、視野見識決定了個人對自我存在意義和價值的認知程度和解決複雜問題能力水平的高低。

所以說,“文化力”可以是一個國家的硬實力與軟實力總體的呈現,也可以代表了一個人綜合素養的高度體現,就像房屋的地基一樣,表面不容易被觀察到,但地基的堅實程度,決定了可以建設多高、多大、多好的上層建築。

文化力十緯度(上)

“文化力”包括文化與文明兩個概念,簡單來說,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心理積澱,體現在一個民族以文字語言形式所體現出來的思想和思維方式。

而文明是一個民族思想方式具體的,具有代表性的表現。

文化力十緯度(上)

比如中國的萬里長城、秦始皇兵馬俑、古希臘的帕特濃神廟、古羅馬的圓形大競技場、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古埃及金字塔等,這是一個民族最高的智慧體現。

所以,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心理基礎,而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上的載體。

作為個人來說,文化是思想的延伸,是意志的體現,決定了職業與人生的發展的高度。

文化力十緯度(上)

一般來講,文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文化指的是人文領域的如宗教、哲學、藝術、歷史、文學領域等。而廣義的文化還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科學、社會領域。

根據以上的不同文化領域可以大致區分為十個不同的維度,組成相互交叉滲透,龐雜繁複的知識體系,在相互的啟發和借鑑中,人的思想和知識結構才能超越局部片面的認識,獲得整體而完善的發展。

通過這十個不同的文化領域的學習和認識,可以幫助我們拓展視野,開拓思維,認識世界,建構新的思路和價值觀模式,從而形成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從而指導我們現實的生活。

其中,五個主要的人文領域是主要運用思想的力量,來指導人具體的社會實踐的,人可以通過思考和實踐去形成對事物本質根本性的看法和規律性的認識。

在本節中,筆者重點探討五個人文領域的認識功能,以幫助大家認識到這種學習和思考的重要性所在。

一、宗教領域:

宗教代表了一種人生信仰,一種人生態度,一種道德準則,是個人在有精神層面上的追求。

文化力十緯度(上)

從中外的宗教經典中,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從根本上教人如何求真、善、美,如何正確面對人生的苦難和挫折,讓我們用平和安寧的心態去看待身邊的事物,明白自己的侷限性,如何獲得一種心靈上的自我超越。

人生確實有很多現實利益的牽絆,妨礙了我們看到真實的自我和內心的真正需求。

所以,宗教在現實意義上,能幫助我們看淡人生的功利,多一些精神層面的成長,能讓浮躁的內心安靜下來,去思考和感悟人生的真諦。

雖然,宗教不能替代現實的生活煩惱,大多數人不能脫離社會隱居修行,但有一定的宗教意識和知識素養,對於我們開發精神靈性和對人生從容不迫的態度是非常有益的。

1、《人類與宗教》 蘇 謝亞託卡列夫

2、《了凡四訓》 袁了凡

3、《太上感應篇》講記 靜空法師

4、《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靜空法師

5、《花出青嶂》 趙躍辰 釋傳明

6、《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

7、《西藏生死書》 索甲仁波切

8、《與神對話》 尼爾·唐納德·沃爾什

9、《寫給無神論者——宗教對世俗生活的意義》 阿蘭·德波頓

10、《宗教的起源》 麥克斯·繆勒

1、《基督教史》 任繼愈主編

2、《佛教史》 杜繼民主編

3、《伊斯蘭教史》 金宜久主編

4、《道教史》 唐大潮 卿希泰著

5、《人生的三路向:宗教、道德和人生》 梁漱溟

6、《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育佛教》 馬克思·韋伯

7、《宗教經驗之種種》 威廉·詹姆斯

8、《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 丁山

9、《軸心時代:人類偉大宗教傳統的開端》 凱倫·阿姆斯特朗

10、《中國宗教、學術與思想散論》 葛光兆

二、哲學領域:

文化力十緯度(上)

在筆者看來,哲學領域是最為重要的人文素養之一。儘管有時哲學和宗教兩者不分家,研究的問題有很多類似之處,在精神發展層面上,宗教注重心靈體驗,而哲學注重人的理性認識過程。

但總體上來說,哲學更注重對人生及道德的討論,而不像宗教更關注人生之外的彼岸問題。

哲學是對世界和人生重大問題的根本性反思,是對存在者之所以存在的形而上意義和價值的終極追問。

哲學對人的最大益處在於把具體問題抽象化或直覺化,提高我們的思維分析水平,幫助我們探究事物的本質,抓住事物的核心,形成正確的看待問題的思路。

在這個具體的目標上,中外哲學雖然最終追求的目標一致,但在方法上走了完全不同的兩條道路。

西方哲學走的是理性推理、邏輯演化的過程,在這個基礎上西方發展出了實證科學民主體系。

而中國哲學走的是直觀感受、心靈體驗的另一條探索之路,所以中國人更注重家庭倫理情感的人情社會。

不能簡單地區分這兩種方法孰優孰劣,這是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維發展的結果。

其最終的目標都指向一個價值觀因素,即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人該如何去看待自我與他人、世界三者之間的存在關係。

文化力十緯度(上)

通過對哲學的學習,可以幫助我們系統地去反思人生和世界的關係,去獲得一種對人生的正確看法,從而引導自己的生活實踐。還能幫助我們掌握看清問題本質核心的能力,在很多現象面中去把握真實的東西。

像中國的老莊哲學、儒家思想、佛教思想、西方的邏輯實證哲學、倫理學和美學都是很重要的人文精神。

1、《蘇菲的世界》 喬德坦賈德(挪威)

2、《人文講演錄》 周國平

3、《哲學與人生》 傅佩榮

4、《尼采與形而上學》 周國平

5、《隱藏的論語》 新燕頓旺

6、《哲學導論》 王德峰

7、《理心之間——朱熹和陸九淵的理學》 高全喜

8、《發現老子》 楊潤根

9、《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

10、《西方哲學史》 全增瑕

1、《理想國》 柏拉圖

2、《精神現象學》 黑格爾

3、《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 康德

4、《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叔本華

5、《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尼采

6、《存在與時間》 海德格爾

7、《道德經》 老子

8、《莊子》 莊子

9、《論語》 孔子

10、《孟子》 孟子

更多智庫思想請關注微信訂閱號:tongshi_zhiku(通識智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