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管理方式有哪些?

企業的發展過程就是企業成立、發展和壯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也經歷著不同管理模式的轉變,企業在發展到一定階段若不能及時調整管理方法和模式,就會面臨著躊躇不前甚至倒退失敗的風險。交廣國際管理諮詢結合企業運營與公司管理,從不同角度來分析三種管理模式的發展趨勢及其優點與不足。

企業的管理方式有哪些?

一、人治

顧名思義,人治模式就是使用強人治理。中國的儒家思想特別強調人治,主張為政在人,以身作則,通過使用賢人來治理國家。這時的國家治理,明顯具有秘密性、隨機性和不可預知性等特點。我們看過許多歷史記載和歷史電影,那時最明顯的就是人治,國家沒有法律,皇帝的話就是法,他定的條文就是律,所以才有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由於採用人治,前後標準難免不一致,管理上隨意性很大,權力主要集中在上層,執行者沒有規章可循,需要見機行事,遇事必須請示上級。我們現在從表面上看,好像這樣管理國家很靈活,實際上這種治國方略存在許多弊端,上下很難保證公平,前後很難保持一致,受人為因素尤其是領導的情緒影響很大。比如,同樣是背後議論曹操,張遼被封賞,而楊修則被處死,其實曹操沒講什麼法律,發怒了就處死人,所以才有了“伴君如伴虎”這樣的警句。

同時,人治依靠的主要是領導的個人影響力,其人緣、風格等在統治中佔有重要地位,一旦領導變更,換成其他人來治國理政,下面的被管理者可能出現不服,搶皇位,甚至暴動,社會就出現劇烈動盪。

企業的管理也是如此。一般來說,人治這種模式主要存在於企業發展的創業時期,無論是國有企業,集體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創業時主要靠家族、朋友、同學等起家。在人治模式下,維持企業運轉的人緣、情面,管理憑經驗、人際關係,控制靠隨機和自覺,領導靠威信,員工訓練靠師傅帶徒弟等等。此時的企業員工少,部門少,沒有健全的制度與流程,執行主要依靠領導推動,領導強勢,工作效率就高,反之,當領導弱勢或領導不在公司時,效率就低。在人治模式下,企業高層與員工交往頻繁,公司存在什麼問題,領導很容易一眼就看出來,這是人治模式的主要特點。

企業的管理方式有哪些?

二、法治

隨著企業規模的壯大,部門和員工增多,管理層級增多,老闆一雙眼睛越來越難照看整個企業了。於是,我們想到了建立制度,淡化人治,通過制度化管理來提高效率,這就是法治。對於國家來說,法治就必須強調法律法規,依法治國。

法律、制度具有剛性、公平性、公開性、穩定性,它不同於人治那樣有很大彈性,法律彈性很小,任何人都必須遵守,包括制訂者和執行者本身。即法律是社會最高的規則,沒有任何人或組織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口號倒是這麼喊,實際上王子真的犯法很難與庶民同罪,原因是我們國家是一個受幾千年封建社會統治的國家,等級觀念森嚴,實際執法中人為影響因素多,人為造成了一些執行不公。對企業管理來講,建立制度並不難,難點在於如何執行,誰去執行。

先說建章建制。由於工作的關係,我常常到一些企業參觀學習,客戶、供應商、合作伙伴等都有,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些企業喜歡將制度張貼在牆上。當然,這方便員工閱讀,我並不是反對張貼在牆上,而是發現有些制度已經很舊了,貼到發黃了,制度還在發揮作用嗎?很難講。一套好的制度應該是適應企業發展而修訂、自下而上討論制訂的制度。企業發展了,仍然使用多年以前的制度,能配套嗎?適用嗎?海爾公司1984年的制度“十三條”中,赫然寫著“不許在車間大小便……”,能保留到現在嗎?顯然不可能,如果還寫著這麼一條,要麼說明海爾員工的素質就在這個水平沒有提升,要不這個制度已成為擺設。再比如,我們常發現國內有些法律明文寫著:“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罰款……”等等,這類法律條文很多,且罰款的上下限之間差別很大,給法律留下很大的彈性空間和人情空間,具體罰多少,完全由執法者來判定,一個人可能罰3000元,另一個人可能只罰300元,相差整整10倍,執行中偏差很大也就不奇怪了。

在談到法治時,我們不能忽視的一個重點是,中國人歷來很講情面,似乎這樣很有人情味,其實這對實行法治是最大的障礙。比如,一個官員面對陌生人來辦事時,他很容易依法辦事,堅持公平、公正、公開,但遇到一位老同學、老朋友、親戚來辦事時,就容易顧及情面,很難堅持原則,不按制度和流程辦事是常有的事,這就是實施法治的攔路虎。

企業的法治管理也是如此。在執行制度時,遇到不熟悉的人,員工基本上能堅持按原則辦事,但一遇到自己的上司、領導、知心朋友來辦事,我們就很容易就走了捷徑,人為改變了制度和流程的剛性,久而久之,制度和流程就成了虛設。常聽到有些員工埋犯怨制度太死,不靈活,其實是不理解法治管理的精髓。

另外,實行法治管理還可能遇到一個尷尬的問題是,執法者難以克服本位主義思想,對本部門有收益的事情多管,沒收益、麻煩的事情少管或不管,或者遇到多個部門交叉的工作時,多個執法部門都不管。

企業的管理方式有哪些?

三、文治

當企業再進一步發展壯大,部門和員工進一步增多,法治的弊端也就暴露出來。因為即使法律、制度多如牛毛,總有管不著的地方,就算法律、制度非常健全,沒人鑽空子,但執法者人數有限,時間有限,非常容易出現執法缺位。此時就需要有一種意識、思維來引導我們的行為,這就是文治,以文化來管理企業,以文化來治理國家。對於企業來說,文治強調以人為管理的核心,建立學習型組織,領導靠教育培訓來引導員工,對員工實行自我控制,自我管理。

人治是依賴領導的影響力來管理員工,一旦領導不在或領導變換,管理的難度就加大,而且新領導很難複製這種管理方法,必須重塑影響力才能有效管理。法治是依賴法律、制度的剛性來約束員工、堵塞漏洞,但法律和制度需要依賴強有力的隊伍去執行才能見效,一旦遭遇法律、制度真空或執法缺位,管理就會出現漏洞。文治就不同,它依賴的是強大的文化,文化的範疇非常廣,它是無形的,無處不在,無孔不入,伴隨人的一生,影響深遠。

企業要實施文治,必須建立相應的企業文化,員工必須具有足夠高的思想覺悟、道德素質和一致的價值觀。有人說,我們公司或我們部門本科以上學歷的員工佔多少多少,碩士、博士多少,我們的員工覺悟、素質很高。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因為並非每個人的學歷與覺悟、素質成正比,學歷高並不意味著覺悟和素質也一定高。

無論是人治、法治,還是文治,都有其優點和不足,選用何種管理模式,完全取決於企業發展的階段。企業就如同汽車,領導如同司機,如果是新手駕車,安全性主要取決於駕駛員,駕駛技術高,安全性就高。一個新企業,能否管理好,管理層的駕馭能力非常重要,這屬於人治。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人治、法治、文治是相對來說的,而不是絕對的,其發展過程也將相互交叉,甚至某一時期三種管理模式同時存在,而非單獨存在。從人治到法治,再從法治到文治,是一個組織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一個組織從誕生、成長到成熟所需經歷的三種管理模式,只是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企業,管理模式所經歷的時間長短不一,有些模式的過渡甚至需要很長時間。作為管理者,做到明察秋毫,適時推動,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才是明智之舉。看過本文的人還看了《如何做一個好的管理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