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劉伯溫斬了蘭州的龍脈 從此西域漸荒蕪

此前筆者在寫蘭州最靈感的金花娘孃的故事的時候,有讀者留言可以整理一下劉伯溫與蘭州伏龍坪的傳說,這個故事我是聽過的,但是一鱗半爪的,難以訴說詳盡。在我整理素材的過程中,發現在西北多地,乃至全國,都有劉伯溫斬龍脈的傳說。

一、神人劉伯溫

劉伯溫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軍師,浙江青田人,也就是現在的溫州市,人稱劉青田。此人學問自然是極好的,但我中華煌煌五千年曆史,學問高的人數不勝數,但唯有兩個人被傳的特別神異,一個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一個就是劉伯溫。諸葛亮的神異魯迅點評為:智近乎妖。就是說傳說中的諸葛亮聰明的已經不像個人了,近乎妖異。劉伯溫也差不多!

蘭州:劉伯溫斬了蘭州的龍脈 從此西域漸荒蕪

劉伯溫

劉伯溫自小屬於那種“別人家的孩子”,腦瓜子聰明,讀書讀的很好,最早師從的是儒家的宋明理學傳承中的程朱理學大事鄭復初,打下了非常深厚的學術基本功。後來據說得到了《六甲天書》和《奇門遁甲》,前者應該算是道家的作品,後者也勉強算是道家的學問,但現代人是按照天文物理學來解構的,“奇”是指三奇,即乙、丙、丁,“門”是指八門即“開、休、生、傷、杜、景、死、驚”,遁甲則指六甲旬首遁入六儀即“戊、己、庚、辛、壬、癸”。奇門遁甲包含了天文、曆法、戰爭、謀略、哲學等方面的知識。我們現在是按照這樣的方式來理解的,但是在歷史上,這本書可是大有來歷的,據說歷史上但凡能學到這本書的人,都是有著通天徹地之能的,我給你數數看:騎龍飛昇的黃帝、渭水直鉤釣魚襄助周文王逐鹿天下的姜太公、助劉邦平定天下的神人張良、前面說過也是我們最最熟悉的諸葛亮,再者就是劉伯溫。瞧瞧,這些都是神仙一流的人物。

據說劉伯溫自己也覺得自己比諸葛亮厲害多了,自覺輔佐朱元璋平定了天下,而諸葛亮頂多是三分天下,所謂:三國鼎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 想到高興處,居然把諸葛亮的墳給挖了,但是誰料到剛一挖諸葛亮的墓,就看到甬道里有一盞長明燈,燈油將盡,燈盞下面壓著一張紙條,上書:老劉老劉,趕快加油。 當時劉伯溫驚駭欲絕,啥意思?明明就是諸葛亮預料到了劉伯溫要來挖他的墳。也有說是,墓道內有兩塊石碑,先是寫“我到人未到”,劉伯溫一看,嗯,你能,你到了,我如今不也到了? 但是再往裡走又遇一塊石碑,上書:只有伯溫到。 還是預料到了劉伯溫,證明了諸葛還是比伯溫強。



二、王保保城的往事拾遺

有點扯遠了,咱們回到蘭州的話題上。

蘭州有個王保保城,讀者中應該有很多人熟悉的? 不知道的,我簡單科普一下,這個是史實,不是傳說。

蘭州:劉伯溫斬了蘭州的龍脈 從此西域漸荒蕪

王保保城,現在靖遠路街道等待拆遷的舊房。看門牌號:王保保城6號

王保保是元末大將,元順帝賜名為擴廓帖木兒,他的養父,叫做察罕帖木兒,說起這個察罕,我相信絕大多數並不熟悉,但是你們要是熟悉《倚天屠龍記》這部小說的話,裡面的郡主趙敏應該不陌生,這個察罕就是趙敏老爸的原型,小說中的汝陽王,執掌天下兵馬大權。後世的史學家普遍認為,如果察罕當時不死,元末的農民起義未必不能撲滅,朱元璋奪得天下更是希望渺茫。比如東林黨的領袖,錢謙益就說了:“吾以為察罕一死,天意灼然歸我明矣。嗚呼!帝王之興,豈不有天命哉!” ,當然,這話是東林黨給明朝的統治加深其正統性的,我們姑且看之即可。察罕死後(公元1362年)他的養子擴廓帖木兒繼承了他的權位和兵馬。在倚天屠龍記裡面打醬油的小配角王保保,可是朱元璋都譽為“天下奇男子”的猛人,這個王保保就是這麼大的來頭。

蘭州:劉伯溫斬了蘭州的龍脈 從此西域漸荒蕪

廟灘子,靖遠路街道,王保保城1號,下面是個蘭州晨報的投遞箱

王保保先前退守到蘭州的時候,在現在的廟灘子向北、朝陽村這片築城據守,王保保城南面是黃河,北面是羅鍋溝,西面是現在白塔山,東臨大沙溝,背靠在朝陽山(現朝陽村後的小山包)這一片,居高臨下,形勢險峻,易守難攻。黃河上當時並沒有元通大橋或者黃河鐵橋,黃河鐵橋金城關一帶是歷來的黃河渡口,這裡繁華已久,所以,扼守住現在的王保保城,確實是佔盡了地利。現在元森地產開發的地塊,基本上與王保保城吻合。

蘭州:劉伯溫斬了蘭州的龍脈 從此西域漸荒蕪

蘭州市二院附近,王保保城的夯土城牆遺址

可惜啦!時日久遠,缺乏保護,現在還那有什麼王保保城!只空留一個地名,也是極少數人才知道而已。

劉伯溫在朱元璋即皇帝位後與李善長髮生政治衝突,被迫請辭,臨行時向皇帝諫言:安徽鳳陽是你的故鄉,但不能作為帝都,王保保是國朝心腹大患。而後,隨著元朝的氣數已盡,王保保在定西沈兒峪被徐達打敗,據說是在黃河裡面木筏偷渡到了蒙古境內。(這裡還有一些關於太平鼓和蘭州社火的傳說,不過多展開,實在是背景鋪墊的太多了)

從這些史實中我們隱約的可以勾勒出一個脈絡來,就是,劉伯溫與蘭州淵源深厚,而他的動機則是為了消滅蒙古殘餘勢力。


三、劉伯溫斬了蘭州的龍脈

我們來看一張地圖截取:

蘭州:劉伯溫斬了蘭州的龍脈 從此西域漸荒蕪

蘭州地形圖與龍脈的傳說

這是我在百度地圖上截取的,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想一想,這個地圖上用黃線勾勒出來的山脈走勢是不是很像一條龍?

好,現在咱們切入正題講劉伯溫斬龍脈的故事。

據說,劉伯溫來到了蘭州,登高望遠,觀察風水地理,就看見滔滔黃河日夜奔流不息,南北兩山勢若來龍盤踞,大河中氤氳的水氣蒸騰,與兩山的霧氣融合一處。這氣象分明就是表明這塊地方,是雙龍薈萃風水極佳的寶地,山龍與水龍的結合,相得益彰互相裨益,日後可是要出帝王的!

據筆者採訪的老人說,蘭州的南山,龍頭朝東,尾巴朝西,起自伏龍坪,山勢漸長;北山龍頭則是在九州臺高地;兩龍環抱,拱衛金城。也有人說北山是鳳山,合圍起來是龍鳳呈祥。不管怎麼說,咱們蘭州這地勢氣象萬千,引得皇帝的代表——劉伯溫恐慌了。

蘭州:劉伯溫斬了蘭州的龍脈 從此西域漸荒蕪

傳言的伏龍坪的龍脈

從上面的圖上我們可以看出,山川形勝,皋蘭山還真有幾分龍形。而伏龍坪是龍的尾巴,劉伯溫命人日夜開挖,將龍脈挖斷,並且在龍尾——伏龍坪——上修建了四個墩子,寓意釘龍樁,並且修了一個伏龍亭,山頂處修建了一個閣樓,用以鎮壓。龍尾的地脈一旦斬斷,龍也就失去了騰躍之勢。《易經》中有言:龍躍於淵,元亨利貞。而劉伯溫的作為讓龍尾徹底被釘死,一下子讓這條龍失了騰躍的能力,自此地氣已洩,蘭州地方上自有明一代開始,再無特別出彩的人物產生,民間都說是當年劉伯溫斬龍脈的結果。

蘭州:劉伯溫斬了蘭州的龍脈 從此西域漸荒蕪

伏龍坪上山的路邊磚雕

據老人言,龍脈是地下的一股子芨芨草(類似於蘆葦的一種植物,也有地方叫蘆子草,旱處生長)的根,劉伯溫斬斷之後,鮮血一樣的液體流出,往黃河流去。據說如果這股液體要是流入了黃河,山龍得黃河水脈之助會立即蛻變成真龍,後面再誰來都擋不住。然而天數使然,據說剛好有個人從沙灘走過,鬆軟的沙灘上一腳一個印,龍血流到此處,溢滿了腳印,最終剛好沒有流入黃河…… 讓人徒喚奈何!!!

龍脈一旦被斬,龍血將山腳的土地都給染紅了,現在皋蘭山下,火車站紅山根,山土全是暗紅色,據說就是因為龍脈被斬,龍血浸染而成。

龍脈被斬的直接後果還有,我們以前鬱鬱蔥蔥的南北兩山,因為地脈破壞,後來變得草木荒蕪。


四、後記

關於劉伯溫斬龍脈,在隴原大地上流傳頗多,其中在臨洮,往南走有一個山谷,叫做紫松山,裡面有個佛歸寺,說來也是大大的有名,在歷史上,秦始皇統一天下成了千古第一的皇帝。有十二巨人在臨洮出現,身形高大,城門太小進不去,後往南而走,人們追逐到紫松山的時候失去了蹤跡,後人在山上峭壁修建了寺廟,非常險峻。

蘭州:劉伯溫斬了蘭州的龍脈 從此西域漸荒蕪

紫松山峭壁上的懸空寺

這裡有一段山脊並不高,據說是龍脊地脈日夜生長,向上隆起,被當年劉伯溫斬了龍脈,後來洩了地勢,就一直那麼高了。

蘭州:劉伯溫斬了蘭州的龍脈 從此西域漸荒蕪

臨洮紫松山

在興隆山,也有蒲陰陽的傳說,陰陽是咱們隴原大地上民間普遍存在的一種神職,前幾天武威有個新聞,中科院的某工地奠基,工頭請了當地農民來做法,其實看圖片,就是陰陽嘛!這類人一般是祖輩相傳下來的,多是超度亡人的,兼職看風水,驅邪,祈福。

蘭州:劉伯溫斬了蘭州的龍脈 從此西域漸荒蕪

甘肅的陰陽在唸經

這個蒲陰陽道行很深,讓後人在他死後洗乾淨身子,用草蓆裹了,草繩捆著往指定地方走,走到哪裡草繩斷了,就地挖坑埋了。然後用他開過光的桑弓柳箭在旭日東昇的時候朝天拉弓三次,自下葬之日起,滿一百日射出,就能催發地氣成就不世功業。

蘭州:劉伯溫斬了蘭州的龍脈 從此西域漸荒蕪

隴右名山:興隆山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他的後人在第99天的時候因為記錯了日子把弓箭朝著太陽射了出去,這箭飛入雲霄居然不知所終。 那這箭去哪裡了呢?原來是一箭射到了朱元璋的金鑾殿上!皇帝驚駭異常,讓人把劉伯溫請來,劉伯溫來了一看,掐指一算,這箭自西北而來,射進御前,是為不祥,西北方向要出帝王。遂帶人立即趕往西北,邊走邊看山形水脈。

蘭州:劉伯溫斬了蘭州的龍脈 從此西域漸荒蕪

據說興隆山原名:興龍山

來到榆中就發現了咱們的興隆山,這興隆山,本來叫做興龍山。冥冥之中劉伯溫意識到自己要找的地方就應該在這裡了,他仔細一探查,結果果然就發現了蒲陰陽的墓地。話說蒲陰陽下葬的時候遺言要求簡葬,就地埋了皮囊不封土,為什麼?因為潛龍在淵,在地氣沒有催發之前,這個時候不該聲張,所以他下葬的地方可能除了自己後人誰也不知道。但劉伯溫是誰?學究天人,精通風水,一眼就探查出來了,立即派人挖墳起葬,結果發現埋下去的蒲陰陽在龍脈中溫養的肉身已然長出了龍鱗,眼看就要化龍完成。劉伯溫令人當場焚燬,並且將墓地周圍的幾座山脈挖了幾個缺口,又把興龍山巧妙的改成了興隆山。

在隴南、皋蘭,也都有一些劉伯溫斬龍脈的傳說,在各種玄奇小說中,也有風水亂斗的逸聞。

往事已矣,已不可考,唯留下許多傳說在當地人祖祖輩輩間口口相傳。今日多方採訪整理,編纂成文,只為我們蘭州的民俗文化留點念想,別讓這麼神奇的故事在我們和孩子的銜接中,被手機或者iPad給取代了。

感謝諸位讀者,有其他版本,歡迎關注我,歡迎留言交流,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整理本地故事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