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是如何炼成的?

股神是如何炼成的?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巴菲特白手起家,如今成为一位亿万级投资者,他就是钱的代名词,是什么让他成为世上最富有的人?他是怎么做到的?巴菲特的成长经历又是怎样的呢?

巴菲特1930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当时的社会状况很糟糕,1929年经济大萧条,不久之后二战爆发。巴菲特的爷爷是开杂货店的,巴菲特的爸爸霍华德是知识分子,在银行工作。巴菲特出生没多久,银行倒闭,霍华德失业,霍华德不愿当啃老族,和朋友开了个证券公司,开启了创业之路,为了保证霍华德有饭吃,巴菲特的母亲常常自己不吃饭。巴菲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

股神是如何炼成的?

从小时候的萌照到“小鲜肉”样的青春时期,巴菲特的青少年时期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数字——这反映出他小时候的兴趣和天赋;另一个是复利——这也为以后巴菲特的价值投资逻辑奠定了基础。他曾经在上学时每天送500份报纸,然后将送报纸的收入立即转换成其他可以创造收入的商品,一个子儿变成两个,两个变成四个,久而久之,你懂的。

还有一件事,巴菲特对于阅读的兴趣也是从小培养起来的。现在他仍然坚持每天花6个小时来阅读,而小时候他就知道,他比别的小朋友读书读得更多。对于目前平均年阅读仅有1本左右的人来说,这可能就是首富和普通人不同的地方。

1945年,巴菲特15岁的时候,通过送报纸赚的钱,已经累计超过了2000美元。他花了1200美元买了一块40英亩的农场。一位农户租下了这个农场,利润共享。巴菲特当上了农场主。一上高中,他的自我介绍是这样的,我是来自内布拉斯加的沃伦巴菲特,我有一个农场。高中时开始卖邮票。不久之后,16岁的巴菲特迷上了赌马,并且因此损失巨大,他一连输掉了175美元。他发现的赌马规律在自己的身上应验了。这是他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教训。上中学时巴菲特已经接近于问题少年了。跟同学一起偷高尔夫球、偷高尔夫球杆,等等。

一听说哪个老师买了一只股票,他专门当面说那只股票如何如何不好,自己已经全抛了。老爸霍华德很失望,这也触动了巴菲特不再胡闹。但是同学关系仍旧很糟糕,这让巴菲特同学很头疼。正巧他看到爷爷的书架上有本书叫做《人性的弱点》,戴尔卡耐基写的,巴菲特如获至宝。马上拿同学做实验,列表检验,如果按照这些原则做会是什么效果。他发现方法很灵,没过多久,他的人缘扭转了。

股神是如何炼成的?

大学时巴菲特读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在会计课上,老师还没有吧200个学生的考卷发完,巴菲特同学已经站起来交卷了。不过当他发现商学院的课程很枯燥,而且学费很贵的时候,他找了个借口,回到了内布拉斯加读大学。一回到故乡,他就马不停蹄的赚钱。他开着一辆二手福特车在美国西南部奔波,为《林肯周报》监督6个县的50个报童每天的送报工作,工资是每小时75美分。这时的巴菲特已经成为报业公司的小主管。当然,他这些年对股票的研究又精进了。到大学毕业为止,无论什么时候他开口谈股票,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听他说话。他的亲戚、老师、父母的朋友,以及同学们,都是如此。多年以来,他经常去市区的图书馆,查看每一本可能与股票和投资有关的书。把这方面的所有书读了又读。重要的书他读了3遍,有些被他认为是技术圣经的书,他会一口气读完。当他发现有一本书,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写的《聪明的投资者》,他反复阅读,好像找到了上帝。巴菲特仔细研究和思考之后,有了新的创新和拓展,并进行了自己的价值投资。

大学毕业之后,巴菲特申请去哈佛读研究生,他认为这会带来两大收获,声望威信和人际关系网。可惜他被哈佛拒了。随后他想起了格雷厄姆。格雷厄姆在哥伦比大学讲授金融学。金融系主任多德和格雷厄姆合著了投资学的基础教程《证券分析》。另外,多德是著名的格雷厄姆的初级合伙人。那本被巴菲特奉为上帝的《聪明的投资者》正是这本书的科普版。于是巴菲特去哥伦比亚金融系读研究生了。研究生临近毕业,巴菲特希望到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工作。如果格雷厄姆雇用了他,他会胜过其他人。巴菲特在很多事情上都缺乏自信,但在股票这个专业领域,他总是很有底气。为了抓住这个机会,他提出可以无薪工作。但格雷厄姆拒绝了他。格雷厄姆说,大型投资银行公司不要犹太人,我的公司专门招收犹太员工,这里的员工都是犹太人。你不是犹太人,所以不能进入公司。

作为股票经纪人,客户越是进行频繁的股票交易,经纪人赚的越多。这与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相悖。经纪人的收入是以营业额而不是建议为基础,他的收入是以他卖出去多少‘药’为基础计算的。你会去一个收入完全与开了多少药挂钩的医生那儿吗?巴菲特认为这个行业天生就有利益冲突。当然,今天中国的医院就是这样的。他更愿意管理他们的钱,而不是卖股票给他们,这样他的利益就和客户的利益一致了。

股神是如何炼成的?

工作上的不如意,并没有影响巴菲特对投资的研究热情。1952年春天,他写了一篇《我最喜欢的证券》,这篇文章解释了他的投资思想。文章发表之后,吸引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的注意。这个人名叫罗森瓦德,他掌管着美国证券公司。罗森瓦德跟格雷厄姆联系,格雷厄姆对巴菲特给了很高的评价,于是罗森瓦德给了巴菲特一份工作。巴菲特太想接受这份工作了。但是,他没能获得国民警卫队的批准。此后的两年,巴菲特一方面打理自己的投资,一方面开展他不尽如意的股票经纪人事业。两年间,巴菲特一直和格雷厄姆保持通信来往。他还定期去纽约走访格莱厄姆-纽曼公司终于在1954年,格雷厄姆和他的合伙人纽曼向巴菲特敞开了怀抱。巴菲特欣然接受了这份梦寐以求的工作。

巴菲特的日常工作是分析。他从《标准普尔手册》和《穆迪手册》收集数据,并填写成百上千张用于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作决定的简单表格。巴菲特想要知道每一家公司的所有基本信息,一旦看完这些信息,他就会缩小范围,更认真的研究少数股票,然后将钱集中投注在他认为最好的股票上。巴菲特像一条可以找到任何免费或便宜东西的侦探犬。他吸收数字且加以分析的惊人能力,很快就成为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得力干将。

巴菲特的合伙公司成立后的12年,年平均回报超过31%,而在那期间道琼斯指数的年均回报只有9%。依靠着远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巴菲特的名声传遍了整个奥马哈,成为当地的明星。然而明星也是人,也会遭遇失败。这个失败就是我们都知道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巴菲特整个商业帝国的母公司。

股神是如何炼成的?

伯克希尔纺织厂当时正在以低于资产价格的折扣代售,这非常符合巴菲特的“烟蒂”投资理念--购买那些别人不要的,极度便宜,拥有安全边际的公司,然后从中榨取最后一点利润。仿佛捡起别人抽剩丢掉的烟蒂,点上吸净最后几口。然而这个纺织厂的业务实在难以扩大,面对外国布料的低成本竞争,以及日益陈旧的设备,纺织厂经营状况不断恶化,巴菲特几次想将它卖了,都没能脱手成功。

巴菲特说,“你沿着街道走,也许会碰到一个‘烟蒂’,它湿漉漉的让人很恶心,你想避开,可是这不要钱,于是你捡起它努力地抽着。伯克希尔-哈撒韦就是这个湿漉漉的‘烟蒂’,我很多钱都套在这个‘烟蒂’里了。如果我从来没听说过伯克希尔,可能我的情况会更好。”如果巴菲特就这么被伯克希尔拖垮,就像大部分失败的投资者一样,那故事就很简单了,要么一蹶不振,要么上吊自杀,end of story。但是故事还要继续下去,因为我们要了解的不是一个普通投资人。

他可是巴菲特。巴菲特通过联系内部股东,压低股价,吃进了大量股票,成为大股东,对公司管理层进行了重组。之后他给新管理层开出了“开源节流”的药方,保证伯克希尔能用最少的资本投入带来最大的现金流。同时还取消了分红制度,他认为拿着股东的钱进行分红是不合理的。取而代之的是股权激励,给员工做股东的机会,让他们对公司的付出和他们自身的利益直接挂钩。精简化的伯克希尔渐渐开始有稳定的现金流,但巴菲特没有用这些现金流继续扩张纺织业这个夕阳产业,而是进行一系列投资,包括收购保险公司,为未来的杠杆投资提供了极度便宜的资金来源。

伯克希尔哈撒韦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成功的“壳”公司,这个曾经的纺织公司摇身一变成为巴菲特旗下所有子公司的母公司。世界上有好的投资标的,也有坏的投资标的。只要是人,都会犯错,都会投资到糟糕的标的。为什么巴菲特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投资人?因为当他一时失手投资了糟糕的标的时,他做的不是撤资,不是认命,而是亲身实地去改变这个投资标的的属性,把坏的,硬生生转变成好的。1964年,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价16美元一股,现在30万美元一股,翻了近1万9千倍。

股神是如何炼成的?

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他依靠股票、外汇市场的投资,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翁。他倡导的价值投资理论风靡世界。价值投资并不复杂,巴菲特曾将其归结为三点:把股票看成许多微型的商业单元;把市场波动看作你的朋友而非敌人(利润有时候来自对朋友的愚忠);购买股票的价格应低于你所能承受的价位。“从短期来看,市场是一架投票计算器。但从长期看,它是一架称重器”——事实上,掌握这些理念并不困难,但很少有人能像巴菲特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巴菲特似乎从不试图通过股票赚钱,他购买股票的基础是:假设次日关闭股市、或在五年之内不再重新开放。在价值投资理论看来,一旦看到市场波动而认为有利可图,投资就变成了投机,没有什么比赌博心态更影响投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