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隐私的悖论”,怎么破?

在Facebook发生了用户数据泄露事件之后,舆论再度掀起了关于数据使用与用户隐私如何平衡的讨论。科技专栏作者弗雷德里克•费洛克斯(Frederic Filloux)写文章说,当用户有了隐私意识时,不管是平台还是监管部门,都要面临着一种“隐私的悖论”问题。就是说,一方面,人们希望保护自己的隐私,另一方面,人们从消费服务中获得的便利与好处,涉及到用户个人隐私数据,都是更多数据优化的结果。只有数据越多,优化效果才会越。

观点|“隐私的悖论”,怎么破?

首先,处理隐私的悖论是很复杂的,弗雷德里克用自己的行车记录仪举例说,行车记录仪给他带来的好处是,可以很精准地收集他的驾驶数据,并且指导他的驾驶行为,还能更好地帮他导航。但是,他的驾驶习惯和个人信息经过处理之后,成了对保险公司来说非常有价值的“档案”,这将影响他将来购买车险的费用。

其次,弗雷德里克认为,随着人们对隐私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大平台搜集到的数据会越来越多,大公司会变得“大而不倒”。早在2013年,弗雷德里克就在《隐私监管和市场架构》这篇文章中,提到了隐私监管对小公司的负面影响:监管要求平台对用户数据的收集更小心翼翼,这个过程中双方产生的交易成本会让大多数人放弃掉小平台。

最后,数据的使用过程会带来信息不对称。弗雷德里克说,虽然人们知道自己想要获得服务,就要交出一部分数据,但这里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也就是说,你不知道平台为什么要收集这类数据,以及这些数据会用在哪里,平台也往往不会在后续使用中通知你。

总之,弗雷德里克认为,隐私的问题不是光靠打击科技巨头就能解决的,它涉及了集体行为、心理学、市场营销和计算机科学,需要各方共同参与。监管机构在处理问题时,也要把这些要素考虑进去。

大数据处理信息服务商金盛网聚WJFabric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希望得到精准的服务就需要提供一定的个人信息,这样一种交换的意识正在用户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可行的行业规范尚未建立,因此出现监管缺位,隐私泄露等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则需服务提供端与客户端各自提升自身的能力:对于掌握用户数据的大公司来讲,一方面应持续发力保护用户的隐私数据,另一方面在使用数据进而与用户交互时应注意方法,例如交互的频次、时间及时长,同时对于所采集数据的使用情况进行信息共享,以更友好的态度接受用户的意见与建议;对于用户来讲,由于风险变化层出不穷,因此持续提升个人辨别力,保障自己的人身及财产安全成为一门永不结业的课程。另外,用户应以宽容之心看待机构对于数据的使用。未来,所有行业都离不开数据,自己从事的工作也难免会涉及到客户数据的使用。因此,在由数据构成的生活环境中,培养正确的数据观将成为一种基本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