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年:絕大多數的P2P最終會垮掉

许小年:绝大多数的P2P最终会垮掉

文章來自經濟學家許小年先生兩年前的一篇舊聞。2016年,P2P行業迎來了第一次洗牌期,平臺大面積的跑路、清盤,投資人集體恐慌、集資維權,都發生在那個時期。

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小年先生寫下這篇文章。他在文中強調,風險控制是金融機構為客戶創造價值的根本,也是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關鍵。但P2P行業的存在只是把資金的需求和供給方拉到一起,而沒有解決金融的根本問題即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因此從根本上看,P2P並沒有創造價值。

換言之,互聯網這個工具雖然看起來無所不能。一切都可以“互聯網+”,但是並不能改寫經濟規律。相反,當人們一意孤行想要靠它顛覆經濟規律時,整個行業也就處於風險爆發的邊緣,而最終承擔這個後果的,就是普通投資者。

時至今日,P2P行業的大規模風險事件再一次爆發,歷史再度上演,但是這個道理很多人可能依然不明白。

互聯網能提高金融效率

但無法改寫經濟規律

文 | 許小年

來源 |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1

最近倒閉了一大批P2P公司,粗略分析一下,其中大部分是互聯網出身,沒有金融的從業經驗,不瞭解金融的本質和金融的規律。

人們看到互聯網這個新技術的效率如此之高,誤認為它可以改寫經濟規律,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而且這種商業模式可以違反過去的常識。世上本無“互聯網思維”,媒體說得多了,就有人相信了,憑著熱情和背後的資金支持衝進金融業。

近幾年我一再強調一個觀點,互聯網的確是一個有效的工具,但工具不可能改寫經濟規律。互聯網可以在一個行業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新模式的成功一定是順從而不是顛覆了行業的基本的規律,成功的前提是創新者深刻理解行業的本質,解決了行業的根本性問題。

從經濟學上講,金融的根本問題是如何以低成本降低或克服信息的不對稱。資金提供者和資金使用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金融風險的源頭,金融機構只有控制了風險才能為資金提供者創造價值,只有為客戶創造了價值,金融機構才能持續地賺錢,才有存在的合理性。

我們說的資金提供者指的是把錢存在銀行的老百姓、在資本市場上買股票的股民、買基金的基民,還有買債券的“債民”。金融機構作為中介,彙集老百姓暫時不用的錢,為他們找到合適的項目,以貸款、股票、債券、信託等形式,把這些錢交給企業、政府機構和缺錢的個人使用。

讓別人用你的錢有風險,風險在於資金的使用者有可能欺詐或決策失誤。企業圈了一大把錢,過幾天董事長、總經理失聯了,這是一個很大的風險。即使企業是誠信的,仍然存在投資項目或經營失敗的風險。

儲蓄者、股民缺乏判斷這兩類風險的能力,需要金融機構幫助他們把關,而要想識別企業風險的高低,金融機構必須收集信息,進行深入的分析,排除玩資本遊戲的騙子,確保投資項目或企業的收益足以補償風險。金融機構無法保證它篩選和推薦的項目個個成功,只要預期收益和資金提供者願意承擔的風險相匹配就可以了。

做了這些常識性的鋪墊後,現在我們來解釋為什們P2P公司倒閉了這麼多,我曾經說過90%以上要倒掉,因為它們僅僅把資金的需求和供給方拉到一起,而沒有解決金融的根本問題即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所以不能幫助儲蓄者降低信貸的風險,不能幫助股民、基民降低買賣股票和基金的風險。

一句話,絕大多數P2P不創造價值,把借貸活動從線下搬到網上,炒股票從交易室看屏變為臥室看屏,絲毫沒有改變金融的性質,沒有為客戶提供任何增值服務。

不創造價值的公司無論有多少用戶,無論融到了多少風投的錢,無論估值有多高,早晚都會垮掉。公司的現金流和價值創造密切相關,那些倒閉的P2P幾乎都不能產生淨現金流,不得不依賴外部融資,一旦風投對互聯網公司的前景轉向悲觀,P2P的末日就來臨了,很多O2O也是同樣的命運。

2

風險控制不僅是為客戶創造價值的根本,而且也是金融機構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關鍵。金融業永遠要把風控放在第一位,說風控至上都不過分,資產規模最多排第二,這種經營目標的優先順序是由金融業的性質決定的。

金融業的特點是高槓杆,自有資本金較少。以銀行業為例,根據監管的要求,它的資本充足率過去是8%,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提高到11%,為了解釋的方便,我們就算10%吧。這意味著銀行放出去10萬塊的貸款,1萬是銀行股東自己的錢,9萬是老百姓的儲蓄。

如果因為審查不慎,這10萬貸款變成了壞賬,銀行不能賴掉老百姓的儲蓄,必須自掏腰包填補9萬元的窟窿。從哪裡找這9萬元呢?只能從銀行的利潤中扣。設想銀行的息差(毛利潤率)是3%,要做300萬元的貸款業務才能賺出9萬的毛利。假如每筆貸款都是10萬,出一單壞賬就等於30筆的業務都白做了,可以想象損失有多大。

所以我們說風險控制是金融業的生命線,倒閉的那些P2P要麼不理解風控的重要性,要麼不知道怎麼做風控。

3

為了控制風險,金融機構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抵押品是其中最為常見的。企業想借錢,把廠房、設備等固定資產押給銀行,如果貸款違約還不了錢,銀行就把這些固定資產在市場上賣掉抵債。

銀行手裡捏著企業的資產,不僅有了一個事故保險,萬一發生違約,起碼可以收回一部分現金,而且也對企業的道德風險有事先控制的作用。

“道德風險”是個金融的專業名詞,經常被誤解、誤讀為違規違法的犯罪活動,實際上這個詞和道德沒有太大的關係,指的是企業用借來的錢不心疼。

比方說一個1000萬的投資項目,企業自己出200萬,從銀行借800萬,這時我們說槓桿率是4倍,槓桿越高,企業控制項目風險的意識越弱。

如果投資失敗,企業可以用破產的方式賴掉銀行的貸款,自己只損失200萬。如果都用自己的錢投資,項目失敗時,企業要損失1000萬,因此會格外注意控制風險。通俗一點講,“道德風險”就是用別人的錢賭博不怕輸。

道德風險的原因是犯罪或犯錯成本太低,金融機構於是要求企業和個人提供抵押品,例如土地、房產、機器設備等不動產,看上去是為了在發生違約時,銀行能拍賣抵押品,收回一部分現金,其實更重要的是增加債務人的違約成本,迫使他們在決策前嚴格評估投資項目的風險。抵押品的處置要走清算程序,涉及多方的權利,會有不少令銀行頭痛的法律問題,變現並不容易,所以抵押品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債務人的違約損失,降低道德風險。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就難在沒有抵押品,能作抵押品的資產或者不夠,或者市場價值低,他有兩臺設備,但都是專用的,銀行要這些設備沒什麼用,當企業債務違約時,拿到市場上拍賣,無人問津,因為是專用設備,運氣好賣出去了也不知能賣多少錢。

中小企業的固定資產對銀行沒有太大的意義,但沒有抵押品,怎麼控制企業的道德風險呢?這是對包括P2P在內的小微金融的最大挑戰。

中小企業拿不出抵押品,金融機構只好老老實實的回到金融的本源即信息上,你要實地調查,瞭解他的經營情況,收入多少,成本多少;過去是否借過錢,按時還了沒有;你甚至要走街串巷,查電錶、水錶,瞭解他的生活開支。收集到足夠的信息,你還要核實、分析,搞清楚他的還款能力,最後再決定貸給他多少錢以及貸款利率是多少。

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細緻、瑣碎的工作,只有做到位了,銀行才能控制好風險,為資金提供者也就是儲蓄者創造價值,只有創造價值,才能在市場上生存。P2P公司要問問自己:我降低借貸風險了嗎?我為客戶創造價值了嗎?

4

在美國,互聯網金融被稱為“Fintech”,翻譯成“金融技術”,利用技術手段提高金融的效率,我認為這個定義是比較準確的。互聯網金融不是一個新的行業或者新的業態,互聯網沒有創造出一個新的行業,也沒有令傳統的金融學定律和經濟學定律失效,僅僅是在金融業使用互聯網技術而已。

相對於前一段時間政府大力提倡的“互聯網+”,我一直在講的概念是“+互聯網”,不是互聯網公司+金融,而是金融+互聯網技術。要牢牢地立足於金融的本質,解決金融的最根本問題,利用互聯網這一高效的工具,降低信息的不對稱。

現在一些大型互聯網公司設立了金融事業部,但還沒有看到一個成功的或成熟的模式,還都在摸索。這不能怪他們,做互聯網出身,沒有金融從業經驗,不懂得金融的屬性,總是用互聯網行業中的通行辦法做金融,不碰壁才怪。

要利用互聯網解決金融的根本的問題,從底層資產開始控制風險。目前我們看到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很多不具備風控能力,另外一些在玩概率的遊戲。平臺上有各種資產,已知每種資產違約的概率,算算需要多少準備金來覆蓋壞賬,根據準備金的要求再倒推應該收債務人多高的利率,這是簡單的概率計算。

互聯網金融公司在這樣做的時候,並沒有降低資產本身的風險,因為沒有減少借方和貸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互聯網金融公司真正需要做的,是判斷到平臺上來借錢的企業和個人的風險,幫助平臺上的理財人也就是資金提供者控制好風險。

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公司有一定的條件做金融業務,不是因為它們有所謂的“生態圈”或者大流量,僅僅因為它們有電商交易的數據和社交數據,從對這些數據的分析中,可以判斷商家和個人的信用風險。

但我們必須指出,網上的交易數據和社交數據的“含金量”相當低,單憑網上數據往往不足以準確評估債務人的風險,比較理想的是同時收集線下和線上的數據,以線下為主,線上為輔。線下數據的收集雖然費事,成本高,但含金量也高。至於那些沒有數據的公司,真不知道它們怎麼做金融業務,更不知道為什麼還有人給這些公司投資。

談線下數據就回到了傳統金融機構,傳統金融業的問題是成本高,銀行、保險公司蓋了大樓,僱了很多人,應當利用互聯網和數據技術把成本降下來,比如遠程信息採集技術和信用風險的大數據分析。我們這裡說的大數據不是互聯網大數據的概念,線下其實不需要大數據,中數據、小數據就可以了,積累數據,對企業進行動態的跟蹤分析。

金融業應用互聯網的潛力很大,關鍵看怎麼去做,能不能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降低信息獲取和分析的成本,以較低的成本判斷借貸人的信用狀況,控制信貸的質量,為借和貸的雙方創造價值。互聯網不可能改寫金融的規律,但可以提高金融的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