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为何能做到以寡敌众?为何如此顺利?

齐志斌


清军在崛起的过程中人数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清军早已习惯了以少打多的情况,从努尔哈赤起兵起,就有“十三副铠甲”的说法。

以寡敌众是家常便饭

萨尔浒之战作为明与后金的决战,努尔哈赤完成了以弱胜强的经典教学。

自此以后,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早就屡见不鲜。例如:大凌河之战中,后金军队各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包围大凌河城后,明朝派兵救援。

明朝救援前军2000人被300金军击溃。阿济格率领1000名金军接着击溃6000名援军。

明朝接着派孙承宗和吴襄救援,皇太极和多铎率领200名亲随击溃明军7000人的前军部队,人数比例达到恐怖的1:35。

接着皇太极率2万军队将孙承宗的4万援军击溃,明军救援失败。

诸如此类的战役实在是太多了。

以众击寡同样常见

后来清军大举入犯,每一次都是在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像毛海建先生《天朝的崩溃》中表述的那样,每一场战役中英军都是以多打少,放在200年前简直如出一辙。

拿山海关之战来说,清军有10万之众,加上吴三桂的5万,两家精锐就已经达到15万了。据顾诚先生考证,李自成只有10万军队。我们就不谈军队的质量了,战斗力根本没法比。

李自成当时在北京的军队很少,所以他就撤了。各地分散的大顺军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差,压根就不是清军、吴三桂的对手。

对于南明而言,也就是五镇,江北四镇额兵12万,左良玉则一直处于半独立状态。对于四镇来说,均无法表现出对清军的人数优势。左良玉虽然人多,但比较废,当时的情况是清军打得李自成满地找牙,李自成打得左良玉满地找牙,也就不多说了。

汉人内部缺乏统一战线

对于反清力量来说缺乏统一战线,大顺、大西、南明诸政权起初都是相对敌视的,他们均将对方视为头号敌人,这也就大大削弱了他们的力量。

清军在定都北京以后就基本不用消耗自己的力量了,满人的江山有投降的汉人帮他们打,实在不行才由清军出面。

此外,在内地盛行投降主义,只要清军一到,就有一大批要投降的人,无论他们身居何位,所谓的四镇就有2个直接投降的。

关于明清鼎革,很大的问题还是在汉人自己身上,而且有很多汉人已经认同了清朝的政权,反清已经变得越来越不现实了。

欢迎关注、点赞、唠嗑,我是孝陵卫小校(二分明月故臣心),动手动脚找东西,正儿八经答问题,期待与诸君交流!

孝陵卫小校


清军入关时,满蒙八旗兵加起来总共二十万,而当时明朝的人口有几亿。清军能够以寡敌众,以少治多的原因如下:

其一,明朝是被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推翻的,清军是以为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入关的,师出有名。明末时期,明朝政府内忧外患,既要防御日益强大的后金,又要镇压国内的农民起义,军民苦战久矣。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杀之后,在京城大肆抢掠权贵财物,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家眷也在其中,国仇家恨让吴三桂选择联合清军对付李自成。所以清军才能够顺利地进入山海关。其后,清军以追击李自成为由马踏华北平原,在北方基本上没有遭遇激烈抵抗,因为出于对李自成大顺军的憎恨,以及对满清“为君父复仇”口号的认同,北方士绅对满清基本没有什么敌意。

其二,从皇太极开始,满清就提倡学习汉文化,在打着“为君父复仇”旗号的同时,清廷宣布认同华夏士绅最看重的纲常伦理,认同儒学,孔子继续配享文庙,对对投降满清的汉朝官员和知识分子都给予良好的待遇。对待明朝的官僚和士大夫阶级,清军给的选项是只要你投降,官照做,福照享。这种情况下,许多明朝旧官僚们当然选择投降清军。

这些投降清军的汉族官员或者谋士,又帮清军出谋划策,免除三饷,极大的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这又使清军获得了民心。所以清军入关时,没有遭到反抗。

其三,明廷残余势力及各路反清势力内斗不休,大顺军、南明朝廷、南明地方势力如左良玉等,没等清军杀来已经在内斗中把自己打残了。“薙发令”出炉后,虽然清军在南方遭到了江南士绅的誓死抵抗,但终究大局在握,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悲壮,已无改于满清入主天下、统一全国的大趋势。



毛剑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证,明末的人口大概在1.5亿左右。关于史可法守扬州这件事儿上,你说史可法纪念馆里面写的史可法以400名敢死队员杀死清军精锐铁骑一千多人,要知道清朝当时除了蒙八旗和汉军旗,满洲八旗总人数也就五六万人。最精锐的八旗铁骑也就是最能打的那一部分也就两三万,多铎率领攻打扬州的清军是百战精锐之中的精锐八旗铁骑,要在扬州死一千多精锐八旗铁骑,那将是很大的损失,也怪不得《南渡录》里面写清军把史可法打成了粉末,并在扬州进行了大屠杀。史书记载,左良玉的部队号称80万,实际人数大概有20万元左右,大都是李自成投降过来的,江北四镇仅仅刘泽清所部人马就超过23万,再加上福建郑芝龙所部20万人马,还有南明的大量的地方部队,南明军队的总人数应该不下100万人。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左良玉始终以最大限度的忍耐,希望能够维持和平,但马士英不断的压迫之下,左良玉手下的那些李自成投降过来的部队,却再也忍受不住了,于是起兵讨伐马士英。在此之前,河南的地方豪强本来效忠于南明朝廷,史书记载马士英的妹夫驻扎在开封的河南巡抚越其杰腐败无能,记恨抗清义士陈潜夫,于是马士英把陈谦夫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于是河南的地方豪强在清兵攻来的时候,没有进攻清兵,明朝军队在河南防线所部署的大批军队 很快崩溃,河南的地方武装也没有支援明朝军队,后来猛将且制造著名的嘉定三屠的刽子手李成栋也投降了清军,这是清军能够从黄河顺利打到钱塘江边的重要原因。\r

这一点有几个事实在众多史籍中都有记录。首先,当时史可法名望极高,所谓忠义著于华夏而被弘光政权排挤,在扬州的礼贤馆,史可法聚集了很多火炮专家,从包括澳门葡萄牙人手里引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技术,能够制作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当然这些火炮在扬州之战中对清军造成了多大杀伤在史书上是有争议的,南明军队的单兵实力远远不如清军,当时的围攻扬州清军是最精锐的八旗铁骑,史可法手下的刘肇基杀死的一千多清军,主要是用火炮杀伤的,而不是用步兵作战杀死了清军。另外史可法是在违抗军令的情况下防守扬州,兵力部署极其单薄,没有任何外援助。\r

当时马士英民愤极大被臣民们比作秦桧,当然我们都知道实际上马士英比秦桧坏多了。在那个时代不断有人要求史可法起兵清君侧,起兵讨伐马士英,但史可法始终委曲求全,直到最后死在了扬州,马士英则始终不断破坏,不断给史可法小鞋穿,让他始终无所作为。\r


e_listen141814398


清军入关之初,满、蒙、汉八旗共计不足十万,加上旗奴、包衣、蒙古各部骑兵和吴三桂关宁军也不过二十多万人。击败李自成后,北方原先投降李自成的明军降军纷纷投入清军麾下,大约有三十万人,其中以大同姜襄军队最多,战力最完整,这也是他后来起兵反清的本钱。

清军入关后,本部兵马看着不多,但是附庸军特别多,无论是明军,李自成余部,还是张献忠的大西军,无论是军队数量还是战斗力都无法与清军相比。清军为了让这些附庸军卖力奋战,可以说是极尽笼络的,恩威并施,首先是用八旗的强大战斗力震慑,再用厚赏笼络。要知道明朝财政已经奔溃,明军军饷很低,后勤匮乏,平时的三餐都无法保证,因为国家没钱只能靠地方士绅助饷,士绅多给点就吃饱点,给的少就饿肚子,明军是官军,又有士绅文官看着,不能明抢自己的百姓,只能这样慢慢维持。

而清军不一样,明朝是敌国,百姓自然是敌人,不管是八旗还是附庸军,烧杀抢掠完全没有心理压力,还可以震慑地方。基本上后勤压力比明军小的多,清军打仗不仅不用付出,还有大量缴获,而明军不管打输打赢都是赔本买卖,因为只能一直投入而没有收入,积攒的钱粮基本上都打空了。所以明朝是越打越弱,最后连军队都养不起,而清军是越打越强。


林城朝雨


既然如此顺利,那说明清军肯定不是以寡击众!

什么意思呢?

当时的明朝人口虽然多,很多人说超过了1亿,甚至是2亿,但是能够编入军队和清军对抗的不过二三十万,而清军从最初的四五万人,到清军入关时的的十几万人,而且个个都是能征善战之辈,和懒散的明军形成鲜明对比!
而且,此时的清军已经征服了漠南蒙古各部,包括科尔沁部、察哈尔部和土默特部,对明朝整个长城以北地区形成巨大威胁。同时清军已经收编了大量的汉人降军降将,比如洪承畴等,而且清朝已经征服了朝鲜半岛。

此时的清军虽少,但是有漠南蒙古、汉人降军以及朝鲜的支持。可以说,清军除了绝对人数少一点,剩下的哪一点都比明朝多!所以真正“寡”的,当属明朝!

那么,为什么清军的入关会如此顺利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明军倒戈太快

特别是吴三桂!

从李自成颠覆明朝之后,多尔衮就一直密切注视着关内动向,并伺机抢夺胜利的果实。

而恰好此时,吴三桂和李自成闹翻,李自成兴师问罪,给了多尔衮一个绝佳的机会。

面对来势汹汹的李自成,吴三桂自知不敌,所以想到了借兵清军。多尔衮就坡下驴,同意和吴三桂交易。

吴三桂的倒戈给了清军以巨大利好,随后大军顺利入关,满清两代君王等待的日子终于到来!清军入关后,北方的明军纷纷选择倒戈投降清军,清朝获得了大量的有生力量。

在清军的驱使下,这些明朝降军爆发出巨大的战斗力,包括吴三桂,迅速击溃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夺取了中原,为平定天下打下坚实基础!

清军入关前的1643年,皇太极将投降的汉军编入八旗,成为八旗汉军,这使得八旗的力量得到迅速壮大!

八旗作为亦兵亦农的组织,将麾下所有可以作战的精壮男子编入军队。这些人作为八旗的一员,也是既得利益者,清朝统治者为了增加其战斗力,将战争所得分给各个八旗士兵,这使得每个人都成了清朝这个大企业的股东,所以他们打起仗来特别不要命,战斗力特别强!

反观明朝,从朱元璋时代开始,虽然也是亦兵亦农的搞法,但是早就难以为继,长期的剥削导致明军士兵食不果腹,加上拖欠军饷等,明军战斗力每况愈下。而被编入八旗后,汉军再次爆发强悍战斗力!


重金之下,必有勇夫!

入关后,清朝将投降的汉军组成绿营,作为维护地方治安和追剿农民军的主力。虽然待遇不如八旗,但是比起明军,还是好太多的!

所以,倒戈的明军越来越多,最终明朝崩塌!

2、清军有备而来

对于入关后的身份和定位问题,多尔衮费了一番心思。

清军入关后,首先宣称自己是为崇祯报仇的,一下子就把前朝旧臣的心笼络住了。

然后,清朝将顺治迎入北京,造成事实上的继承关系。当然,清朝对明朝陵墓和宫殿进行了周全保护;

在对待吴三桂的问题上,虽然吴三桂幻想着和多尔衮做交易,但是多尔衮的做法直接让吴三桂成了自己的员工。吃了哑巴亏的吴三桂只能继续向前,最终杀死了永历皇帝!

除了不遗余力地追击李自成等残部,对于南方的南明政权,清朝直接宣布其不合法,并开始了猛烈的打击,很快,南明政权纷纷被消灭。

应该说,清朝的准备工作是充分有效的,特别是相对于李自成而言。

但是,清朝也有败笔。比如1645年,强制推行剃发令,强迫汉人剃发易服,直接导致原来投降清军的地区再次反叛,给清军统一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不过总体来说,清朝的准备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所以清朝根本就不是以寡击众!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努尔哈赤以13副铠甲起家,逐步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建立后金,1618年,公开发布七大恨告天,以明朝杀害父祖为名正式起兵伐明,到1644年,多尔衮在吴三桂的帮助下正式进入北京,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总共不到30年时间,为什么13万八旗子弟就能征服数以亿计的汉人呢?其一:明朝吏治腐败,连年天灾,税赋沉重,国库空虚,百姓民不聊生,军队将官贪生怕死!其二:李自成入京后放纵手下杀人抢劫,给老百姓造成了恐慌,而部将刘宗敏又抢了军阀吴三桂的爱妾陈园园,洗劫了吴三桂家,更加速了吴三桂向八旗投降的步伐。李自成管不住手下,义军内部矛盾重重!其三:吴三桂的投降更加速了满清入关!其四:众多汉人的帮助,像范文程,洪承畴之流!其五:八旗铁骑确实能征善战,但这不是主要原因!综上所述,满清入关是多方面成就的,既有天时,又有人和!以上就是我的观点,谢谢!


辟寒大王1


任何组织在刚发达初期都有良好的氛围,纪律啥的。自以为大功告成后,懒散享乐胡作非为就蔓延了。争权夺利也开始了,天下已定,只管往家里搬就是。辽金蒙在这个规律上表现的最突出,兴旺初期都是能以少胜多。清朝也是,击败退化的敌人而已。然后,八旗兵也迅速退化。


锋点1


百万起义军没有后勤补给全靠一路烧杀抢掠供给部队,把正规军拖半死了但也把大明能抢到消耗的物资消耗的差不多了,物资齐备军律严明的正规清军入关时要面对的就是些无物资可抢没后勤补给无组织无纪律的土匪军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