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的困惑:中國航海技術長期領先世界,爲何不向海外擴張

中國人在15世紀已經具有向海洋擴張的能力,但它絲毫沒有這樣做,讓西方人長期以來迷惑不解。


西方人的困惑:中國航海技術長期領先世界,為何不向海外擴張

早在漢代,中國船就有了密封艙和船尾柱方向舵,中國人使用了1000年,西方才出現。另外中國人還有羅盤,在航海中使用的時間比西方至少早1個世紀。中國宋朝的造船技術居世界先進水平,擁有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遠洋帆船艦隊,近海航行至日本、朝鮮,遠一點到印度、東南亞,最遠到阿拉伯、東非等地區。它們把中國的陶瓷、絲綢、紙張和其他物資運到世界各地,支撐起了宋朝國家財富的半壁江山。
西方人的困惑:中國航海技術長期領先世界,為何不向海外擴張

元朝接收了宋朝的航海技術後,多次進行海外戰爭。1274年,第一次進攻日本,900艘船運輸了25萬軍隊,1279年遠征日本,更是派出4400艘船,出征的士兵比歐洲大航海以前在海上所有的士兵都多。元朝覆滅後,明朝1405年到1433年的七次大規模海上遠航,更是震撼世界。其中一般的遠洋船長250英尺,寬110英尺,排水量1250噸,遠超哥倫布以前的任何歐洲船隻。
西方人的困惑:中國航海技術長期領先世界,為何不向海外擴張

儘管有這樣高的起點,但由於中國是個農業國家,儒家思想深入人心,讀書人對商人有嚴重的偏見,他們認為商人“輕義”,行為有違“禮”的規範和“仁”的精神。造船,航海,遠洋貿易吸引不了中國文人的注意,在士大夫掌管的政治中不佔重要地位。舉一個例子,鄭和的偉大遠航雖然使國家和商人受益,卻引起了官僚們的不滿,他們燒燬了記載鄭和的航行記錄和造船技術的書藉。控制政府對遠洋貿易不僅不支持,還對它徵稅和管制。


西方人的困惑:中國航海技術長期領先世界,為何不向海外擴張

當東北的遊牧民族在中國建立政權後,他們進一步加強了明朝的反海上貿易傳統。當荷蘭人和英國在東南亞的擴張進入新階段時,中國海上力量的最高領袖,不是皇帝也不是官員,是一批批海盜。其中最出色的是鄭成功,他在1661年率領一千艘戰艦登陸臺灣,擊敗“海上馬車伕”荷蘭。但隨著清朝統一全國後,開始嚴格禁止中國人開展海外貿易。西方人發現清帝國對海外華人並不看重,於是一個個東南亞華人小國被覆滅,中國三百多年的海上擴張全面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