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的隱居

(文字來源於原創網絡播客節目《亦談亦唱》,版權歸屬濟南新卓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及作者本人。如有引用,請聯繫作者。)

每天早上起床,我都有一種想把鬧鐘砸碎的衝動。可是我還是要起床。

每天晚上睡覺前,我都不能乖乖地扔開手機安心的上床,我真想把回到只有書信來往的時代。

每個週末,我都不願意聽到電話鈴聲響,任何一個號碼背後都不知道有多少我不情願的工作和應酬。

每次休假,我都想是不是可以不再回到無比習慣的生活中去,重複著一成不變的節奏,坐等自己白頭。

這是我經常從身邊的朋友那裡聽到的抱怨,而這個“我”,可能是我,也可能是你,可能是無數個在收聽我這期節目的聽眾你們自己。

米蘭昆德拉說,生活在別處。但是凡夫俗子的這個別處又在哪裡呢?是陶淵明筆下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還是我們生活的這個數字叢生的都市森林呢?

網絡時代的隱居

前不久我去外地度假,儘管還是想能不被平時的工作啊、瑣事啊打擾,能安心的玩一玩,可狠了狠心還是沒敢關手機。結果呢?到底是有人來電話有事情找我,有事還不能不辦,於是各種朋友打電話、各種長途、qq、微信一起上,佔用時間倒在其次,關鍵是心裡不素淨。

可是我不能埋怨,因為誰叫你本來就是生活在這些瑣碎之中的人呢?就算你認為的那些瑣事可以離得開你,可是我們自己能離開他們嗎?別的不說,你能離開電腦嗎?能離開手機嗎?能離開互聯網嗎?能離開工作、朋友甚至是你的解放鄰居居委會物業嗎?就算你能離開,你的家人能離開嗎?你的父母能不看病不去商場超市嗎?你的孩子能不上學不出門不和小夥伴做遊戲嗎?能嗎?

這個時代變了,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形態早就不復存在了。網絡時代裡,講究的是分享和協作,是溝通和開放。你不想和這個社會打交道也得打交道,你不想參與這個世界也得參與。這是形勢,也是趨勢。誰也逃不開。

網絡時代的隱居

有時候我想,你說人要真是隱居了,是不是就得放棄城市裡的生活狀態,去過那種男耕女織、種菜養花的生活呢?我一開始確實這樣想過,因為每個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都會感覺疲憊,這種疲憊不僅是因為我們很難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快節奏,還在於我們必須要面對無數強制性的社會交往。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我們每天都要使用的微信,雖然一開始有微信的時候,我並不想去用,因為我本身不太喜歡隨時被別人找到,但是時間長了,身邊的人都在用這東西,而且也卻是有方便的地方,那你不用就真的不大可能了,你總得和別人交往吧,總得完成一些生活裡的事情吧,總不能真的讓人找不到你吧?在跨出自己生活圈子之前的任何一刻,你都不可能離開這個圈子。可是我一旦參與,就被網絡綁架了,有人找你的時候,你肯定得接電話或是回覆一下吧?朋友之間總得有個互相點贊吧?有朋友說了,你可以不回覆啊,你可以逛看不說話啊?當然也可以,但是那樣你就失去了在網絡時代裡存在的意義啊,而且別的朋友找你,或者人家跟你說話,你不回覆,你覺得自己自由,但是對給你發消息的人也不太公平啊,你還要面臨一個被感情綁架的問題。所以,這叫一如網絡深似海,網絡你根本離不開。

再說了,真的去過那種男耕女織、種花養草的生活,你以為我們就能離開網絡時代了嗎?我看更不行。我有個朋友的家人前不久移民去了外國,回來之後,我就問,外國是不是特別好啊,居住、生活是不是很理想很自由很清靜啊?我這個朋友就說了,是啊,卻是很自由很清靜,可就是見不到人啊,想和當地的人一起喝喝酒唱唱歌都沒地方去啊,想和國內的親戚朋友打電話或是網上聊天吧,還有個時差問題。那每天的閒暇都幹些什麼呢?那就從網上看看國內的電視劇吧。

網絡時代的隱居

還有個例子也很有意思。某地有個村,環境那是相當好,可就是稍微偏遠了一點,但是村裡的領導很有眼光,前不久找人做了一個APP,把村裡的基本情況、交通位置、資源優勢、種植的田地莊稼、瓜果梨桃等等情況全都弄到了網上,而還開通了互動,你想來玩啊、來度假啊、來買點土特產啊,或者有什麼農業合作意向啊,想收購村裡的農副產品啊,都可以在這個APP上完成。這個網絡通道一打通,相應的線下的對接、分工、協作也就跟上了,村裡再也不是過去連鳥都飛不進去的樣子了,村裡人現在也有錢了,各種現代化的設備也都配備齊了,生活的很好。

你看,網絡時代裡,不管是繁華的城市,還是僻靜的鄉村,其實大家都身處在一個大環境之下,別在幻想沒有手機電腦和互聯網的日子了,那種日子不是隱居,是落伍。那種生活不會給我們帶來真正的滿足和快樂,那隻能讓一個人成為時代的犧牲品。

幾百年前,我們找個山清水秀、渺無人煙的地方,我估計不難。但是現在呢?這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你只是想挑戰一下自己的生存能力。

可是在網絡環境裡出現的那些煩惱怎麼辦呢?比如強制性的社會交往,比如按部就班一成不變的生活狀態,比如擁擠不堪的街道和時刻提防的陌生人,怎麼辦呢?其實,我們仔細想想,這些煩惱真的是網絡時代帶給我們的嗎?這些煩惱不是一直都存在,只是在網絡發達的今天,對我們的影響更大了不是嗎?

有人說了,對啊,其實人還是要修行內心啊,要看破要放下才能自在。我不反對,但是我覺得我們現在還不能說這話,特別是那些還不算太老的朋友,我們還沒拿起來呢,就談放下,這就不是自在,是裝逼。

而我們活著,之所以工作、奮鬥、努力,就是為了有一天,當我們說自己拿得起放得下的時候,可以自然坦蕩令人信服,當我們可以放棄塵世的名利誘惑隱居而去的時候,可以成為牛逼的傳說而不是傻逼的笑話。

所以,所謂隱居,在現代社會里已經變成了一個偽命題。作為現代人,身居何處已經不那麼重要了,當我們一無所有,去哪裡都不會生活的很快樂,只有我們足夠強大,才有能力對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合事說拒絕,才有可能不去參與一些什麼,才有機會去做一些純粹讓自己開心的事,有了這些,才談得上是隱居。

網絡時代的隱居

網絡時代讓我們無處遁形,而我們的生活也時刻離不開這個時代,那麼隱居是不是真的已經不可能了呢?我想我們首先得改變對“隱居”這個詞的理解。古人筆下的隱居是他們那個時代的理想,其實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精神家園。但隱居並非放棄世俗的生活,也不是把自己關閉起來拒絕和這個世界的來往,隱居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強大起來之後才有的境界,是首先從內心到外在的渴望,再從外在向內心的滿足的一個過程。

那麼再具體一點,對於隱居這個夢想,我很想告訴大家四點:

第一,留在城市不一定就是深陷紅塵,身處鄉村也未必就六根清淨,網絡時代,不要對生活的地點和周圍的人群有過多的奢望,別看你周圍的那些東西討厭,其實你一刻也離不開。除非,我們有更大的能力,讓自己和家人離開的更遠一點。

第二,別再糾結是不是應該離開手機電腦和互聯網了,你可以種花養草、喝茶聽戲、閒雲野鶴、風輕雲淡,但是你會發現,還是有免費WiFi的時候更開心一點。

第三,找到自己的方向,並且儘量和這個時代吻合。網絡時代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給小人物和普通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給鹹魚創造了更多翻身的機會。好好抓住這個時代,找到自己擅長、喜歡而且又有需求的東西,儘量讓自己強大一點,才有可能開始一次人生的隱居。

第四,好好對待自己的內心,儘可能多的去看書、聽音樂、寫作、旅行,或者讀讀那些心靈雞湯和宗教名言也不錯,但是,千萬別說出來,更別把這些當成處世寶典。讓自己的心儘可能清靜,但要讓自己的手儘可能的忙碌。出世的前提是入世,隱居的前提是掙錢,現實就這麼赤裸裸。

網絡時代的隱居

年輕的時候,我聽很多朋友信誓旦旦地說過,要在40歲的時候退休,吃喝玩樂周遊世界,讓全世界都找不到我。可是現在,真正實現這個夢想的也沒有幾個。

其實我覺得這已經不重要了。至於到底是40歲還是50歲、60歲,根本沒有意義。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隱居比出名更容易,只要你不是什麼網上通緝犯和社會活動家,那你辭了職關了手機換個地方一待,根本沒人找得到你。這個事什麼時候想做都行,不分年齡。

而真正的隱居,並不一定要把自己藏起來,你只要保證自己有能力去見自己想見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有本事不見不想見的人、不做不喜歡的事,就可以了。

最後一句話,在網絡時代,隱居是個偽命題,但是一個值得追求的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