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是否會弱化或消失?

議程設置最早由美國傳播學界 ME麥庫姆斯和 D.L肖於 1972年提出,他們認為大眾傳播具有一種設定社會公共事務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人們對周圍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 在網絡時代,固步自封,墨守成規的傳統媒體,其議程設置功能將日漸弱化甚至消失,如果積極適應新興傳播方式和媒體技術,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將進一步強化,傳播地位也將得到鞏固。

網絡時代,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是否會弱化或消失?

一、網絡時代,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的削弱

1、主體:傳播權力下放,傳播優勢喪失

隨著社會化媒體的崛起,人們憑藉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成為議程設置者,新媒體傳播權屬於每個個體,而不是像大眾媒體那樣屬於媒介組織。新媒體作為一個平臺、給個體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顛覆了傳統傳播模式。個體的媒介接近權極大增強,湧現出新的網絡輿論領袖,這些輿論領袖形成新的話語權力中心,傳統媒體的媒介壟斷權削弱,傳播權力和影響力降低。

2、議題:從單向控制議題向互動討論議題轉變

傳統媒體出於輿論引導和政治宣傳的需求控制議題,直線型傳播缺乏受眾的互動。而在網絡環境中,最終能夠決定某個議題成為公眾議題的因素不再是議題由誰提出,而是是否適合公眾的需求和其信息的模糊性,答案不確定等特點。單獨個人或媒體已經無法控制和決定議題。如榆林產婦跳樓事件成為了各大媒體的議題,是因為其迎合了受眾的需求,與廣大受眾利益切身相關,結果又存在懸念。

3、方式:新媒體設置傳統媒體議題,算法代替人為設置議題成為主流

新媒體時代,議題設置的方式已變成了一種新老媒體的互動,前者負責爆料引出話題,後者隨後跟進,擴大議題的傳播面和傳播效果,議題的設置已經由傳統媒體主導變為新媒體主導,傳統媒體在這一過程中較為被動。而以《今日頭條》為主的人工智能推薦引擎可以通過閱讀量和點擊率的大數據測算和預估人們的喜好,對各類議題進行梳理和篩選,這種受眾閱讀需求至上的議題設置往往能比傳統媒體精英化的議題設置更快速、高效的吸引受眾的流量。

4、受眾:年輕受眾遷移新媒體,時滯性導致傳播影響力下降

中青年受眾主要通過移動互聯網終端接收信息,他們適應了新媒體碎片化、互動性強、快捷性傳播特點和多媒體相結合的傳播形式,輕快活潑的語言風格,就很難接受傳統媒體一本正經、呆板嚴肅的報道,傳統媒體的時滯性導致受眾往往在第一時間通過新媒體瞭解事實,傳統媒體的新聞產品缺乏聽眾、觀眾、讀者,更像是一種自說自話,設置公眾議題更是難上加難。

二、網絡時代,傳統媒體的的挑戰

媒介即人的延伸,網絡技術大大的提高了傳播的速度、信息量、傳播影響力,改變了傳播的方式,極大的延伸了人的視覺、聽覺、感官。傳統媒體應該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優勢,發揮其既有優勢和傳播地位。

1、報紙、廣播、電視具有各自的傳播優勢

報紙長於深度報道、調查報道,電視長於現場直播和聲畫音效、特效等視覺效果,廣播的優勢在於受眾細分和接收的便攜性,當傳統媒體將這些優勢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時,其議題設置的功能往往會增強。澎湃新聞於 2014 年 7 月 22 日上線,推出 APP、微信公眾平臺版本,在短短一兩年內躋身網絡權威新聞平臺,澎湃依託《東方早報》的紙媒專業人才和深耕政治經濟領域嚴肅報道的辦報傳統,它在新媒體的成功上位與其發揮紙媒挖掘深度的特性密不可分。

2、順應媒體技術變革的時代潮流,擁有資本、人才、口碑、資源等既有優勢的傳統媒體將會驚豔亮相,有效設置議題

傳統媒體積累的線下優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消失的,這些媒體背後的力量才是能有效設置議題的關鍵。《紅星新聞》背靠成都商報和成都媒體集團,以生猛之勢拿下金正男涉嫌被謀殺、武昌火車站麵館殺人事件等獨家重磅新聞,詳實、有深度的報道引發了公眾對這些事件的關注和熱議。

以《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為代表的權威主流媒體積極推出兩位一端版本,率先運用數據新聞、直播、VR、H5等新興媒體技術,在新媒體平臺已經積累了相當的權威性和人氣,有效的設置議題乃至引導輿論。可見積極變革,傳統媒體就可以繼續發揮並強化議題設置的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