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基金投資的三股思潮

近年來,基金投資顯現出典型的三股思潮:迷信明星基金經理投資主動型基金、盲從人工智能投資智能投顧產品和以估值為參考的指數化投資體系。

一、迷信明星基金經理投資主動型基金

愚昧的大眾缺乏抽象思考能力。

年過半百的中年大媽對金融知識一無所知,促使她們下定決心將半生積蓄買入某隻基金的原因,往往就是看到了『小鮮肉』基金經理的商務照。把每個家庭的財政大臣當做思春少女來侍奉,是基金營銷的獨門法寶。

青年一代小白投資者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自然不像父母輩們僅憑顏值行事,自㤔紮實的小學語文和小學數學功底,在鋪天蓋地的營銷之下先後地掉入『冠軍魔咒』、『風格漂移』、『規模增大』和『基金經理離職』這公募基金四大陷阱。

『冠軍魔咒』:上年業績排行前十名基金到了第二年業績往往都很慘。

某一年業績特別突出的基金,必然是採用冒進的策略大舉押注某個行業,然後剛好趕上了市場的風口。到了第二年,風力消散,便墜入凡間。

『風格漂移』:說白了就是基金經理沒有自己的固定風格,換手率高,難以定論基金經理取得的業績是靠實力還是靠運氣。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隨處可見春秋筆法

換手率高+好業績=調倉靈活;

換手率+差業績=風格漂移。

呵呵噠。

『規模增大』:管的錢多了,難度就大了。

一隻中小盤股流通盤就那麼點,錢少的時候可以買買買;錢要是多了,那就只好隨便買點其他股票來湊數。

因此,『規模增大』主要針對擅長投資中小盤股的基金經理。有良心的基金往往通過限購來控制規模,維護持有人利益。

論基金投資的三股思潮

『基金經理離職』:如果說前面三點可以通過數據觀測,那『基金經理離職』就是無法預測的天災人禍。

和私募基金相比,公募基金經理在操作中受的限制多、考核壓力大、拿的報酬低,隔三差五還被基民罵,因此功成名就的公募基金經理跳槽幹私募是大勢所趨。

對於基民來說,那就推翻了之前購買基金的邏輯:我買基金是覺得你這個基金經理靠譜,現在你人走了,誰知道接任者怎麼樣。

ƒ

從歷史數據來看,嘉實研究精選的張弢、匯添富價值精選的陳曉翔、匯豐晉信大盤/雙核的丘棟榮離職後,基金規模都出現了明顯下降。

二、 盲從人工智能投資智能投顧產品

2017年,谷歌人工智能『阿爾法狗』戰勝世界圍棋第一人柯潔,引起業界一片震動。

多款『智能投顧』、『策略組合』借勢宣傳,給予小白們宗教般的信念寄託。

飽受公募基金『四大陷阱』摧殘的小白們彷彿看到了希望:人靠不住,機器總可以吧?

然而,大部分人忽視了兩個前提:投資是個概率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投資邏輯。

投資是個概率問題,就意味著有出錯的可能。例如右側趨勢交易在震盪市被頻繁打臉、左側交易抄底失敗。

配置型策略組合是對存量資金進行配置,任何一點錯誤都會被放大到淨值上招搖過市。稍有不慎,就會被失望的投資者和競爭對手抓住死穴,進行窮追猛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投資邏輯。這一點類似於『文人相輕』:價值投資者覺得趨勢投資者膽小如鼠,趨勢投資者覺得價值投資者過於冒進;長期投資者覺得短期投資損耗太大,短期投資者覺得長期投資冗長緩慢。

在“智能投顧”躍進式的進化之前,它無法做到讓所有人都滿意。

三、以估值為參考的指數化投資體系

基金經理靠不住,“智能投顧”靠不住,那剩下的就只有我們自己了。

所謂投資,歸根到底只有四個要素:估值、基本面、趨勢、情緒。

估值,就是當前的價格處於哪個位置,是便宜還是貴。

無論是市盈率、市淨率、EV/EBITDA、股息率都是對這是含義的表述。

受制於發展戰略和業務性質的變動,為單個上市公司確定估值相對困難,但對於行業指數則容易的多。

基本面,就是宏觀政策。這是估值變動的潛在誘因。

趨勢,就是技術分析,通過MACD、均線、BBI等各種指標來表達當前的趨勢走向。

估值告訴你價格變動的大致範圍,是個『區間』概念;趨勢告訴你價格變動的走向,是個『動量』概念。

情緒,借用貝萊德基金的宣傳資料來描述,就是這個樣子。

論基金投資的三股思潮

作為肉身人類,我們無法像機器一樣每月閱讀200萬篇股評文章,也就刷刷『雪球』社區,看看財經新聞,從側面觀察市場情緒。

以上四個要素是『四位一體』的:基本面的變化影響估值,情緒的變化改變趨勢,趨勢變化的上下限又收到估值的掣肘。

具體操作就是『買入看估值』、『賣出看趨勢』。

在指數處於低估狀態下分批買入,用倉位控制來降低迴撤、平抑波動;

觀察趨勢和市場情緒,趨勢走壞(跌破XX日均線、MACD變綠)和市場上出現不理智聲音(XX是牛市的起點,投資進入XX時代)時賣出。

此文介紹思潮理論,後續進行實操講解。

論基金投資的三股思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