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第一戰打響,《中國好聲音》VS《中國新說唱》誰更勝一籌?

暑期档第一战打响,《中国好声音》VS《中国新说唱》谁更胜一筹?

關注電視行業,分享精彩劇評!

就在上週,萬眾矚目的綜藝暑期檔隨著《中國好聲音》和《中國新說唱》的開播,正式拉開了帷幕。這個7月的綜藝檔似乎風波不斷,先是《明日之子》深陷侵權風雲,再是廣電一紙文書讓選秀節目人人自危,市場很需要一劑強心針來鼓舞士氣,然而這兩檔自帶光弧的節目似乎並沒有承擔起這份重任。

根據數據顯示,《中國好聲音》首播全國網收視率1.01,市場份額4.66%,推及觀眾規模3712萬,較上一季新歌聲縮水1536萬,市場份額縮水37.2%,創下了歷史以來的新低。《中國新說唱》雖然首期播放量因為觀眾的慣性收視還不錯,但是網上的口碑風評卻陷入低谷,豆瓣評分僅有5.5分,節目乏味,無亮點,選手沒個性的批評聲音屢見不鮮。

暑期档第一战打响,《中国好声音》VS《中国新说唱》谁更胜一筹?

經歷了“嘻哈元年”和“偶像元年”的風光之後,音樂綜藝真的就此開始走下坡路了麼?

賽制導師設定陷入同質化,

兩檔節目成“鏡像”

觀察完第一期的節目播出之後,一點劇讀發現這兩檔節目,無論從賽制創新,導師互動和選手設定上都有種趨同感。

首先從賽制上,《中國好聲音》的取消掉了過去的轉椅環節,而是改成了“魔椅”的方式,選手可以從椅子背後的LED屏中觀察到導師的面部活動,而這一季最大創新就是導師有隨機挑選選手的權力,而選手則是在第二現場的演播室內,觀看每一位上場選手的表演。這與《中國新說唱》的60秒選人環節非常相像,而接下來賽制中的選手battle環節,更是增添了賽制中的火藥味,可以說這一次好聲音大刀闊斧的進行創新,一是放大導師的權力,讓節目更加有看點,第二是幫助選手塑造鮮活的個性,並從中創造出情節和戲劇衝突。

暑期档第一战打响,《中国好声音》VS《中国新说唱》谁更胜一筹?
暑期档第一战打响,《中国好声音》VS《中国新说唱》谁更胜一筹?

而今年《中國新說唱》卻取消掉了最有火藥味和看點的海選環節,直接進入到60秒淘汰環節,這對於看過去年的節目熟悉賽制的觀眾來說,有一種沒頭沒尾的快進感。《中國有嘻哈》與一般節目不同的地方就是,它打破了過去導師跟選手之間的安全距離,選手可以diss導師,有不服可以直接叫板,這種鮮活的野蠻的互動,給予了嘻哈這個題材生長的真實土壤,後面的一切衝突都可以變得順理成章。而今年改變之後,新說唱也開始打起了正能量的感情牌,每個選手的自我介紹VCR也與過去好聲音之類的節目十分相似,讓節目的氣質落入了陳舊。

其次是從導師的設定上,兩檔節目都採用了是“明星導師+話題”這種模式,以及同樣的導師大秀作為開場。《中國好聲音》今年的導師陣容變為四個男性,李健是“文藝+毒舌”擔當,哈林依然是控場和活躍氣氛的擔當,周杰倫延續了上一季的“萌”,新加入的謝霆鋒則是冷酷擔當,來平衡這幾個人中間的張弛有度。明星導師互動的戲份過多,讓網友戲稱節目不如改名為《中國好相聲》,而另一邊《中國新說唱》鄧紫棋導師的加入,也可以預見這一季節目開始往流行性方面靠近的趨勢。

暑期档第一战打响,《中国好声音》VS《中国新说唱》谁更胜一筹?
暑期档第一战打响,《中国好声音》VS《中国新说唱》谁更胜一筹?

在同時間段,賽制與氣質都變得如此“同質化”的兩檔節目,對於音樂綜藝的本身競爭發展來說,並不是一件能夠形成良性競爭的事情。

再次聚焦小眾文化切口,

觀眾似乎並不買賬?

經過2017年嘻哈文化的火爆之後,各大平臺方都將視角對準了小眾切口,特別是在音樂這個載體上,對於小眾文化的挖掘,不僅能夠滿足觀眾的好奇心,更是賦予節目戲劇衝突的一個良好輸出點。但是對於與主流文化平行並暗流湧動的地下文化來說,圈地自萌是一種小眾但是安全的存在方式,將其中的一些不被主流所熟知的元素放在陽光下被觀眾審視,是一把禍福相依的雙刃劍。

在《中國好聲音》這季播出的第一期中,打包安琪這個電子硬核少女組合成為了被刷屏的熱點,兩個豆蔻年華的美少女,一張口卻是粗糲嘶吼的“魔鬼音”,將《權御天下》這個本來的二次元虛擬歌姬作品,用黑嗓的方式演繹出來也是頗具創意。但是微博熱評下面的聲音卻褒貶不一,並且大多是不接受的聲音,對於大部分習慣聽流行歌曲的觀眾來說,這種融合方式會引發熱議,但並不那麼容易被接納。

暑期档第一战打响,《中国好声音》VS《中国新说唱》谁更胜一筹?

對於目前內容高度自制化的綜藝節目來說,從小眾和大眾之間如何尋找平衡點,是一個內容生產方急需要解決的“破局”難題。顯而易見,在人人都講究跨界和衝撞的當下,《中國好聲音》對於小眾文化的挖掘,是在做一種嘗試,嘗試尋找上星節目的底線和包容度,但是從目前的反饋來說,很難重現去年嘻哈所產生的火爆文化現象。

去年成功打造了一批流行詞和人氣選手的車澈團隊,在這季《中國新說唱》的製作上似乎顯得謹慎而小心。在去年通過劇本式的魔鬼剪輯,讓公眾看到了嘻哈里面火藥味和矛盾性的一面之後,也同時把地下文化中黑色的一面展示在公眾眼前,此後的“夭折”就是意料之內的風險。然而對於已經嘗試過“重口味菜餚”的觀眾來說,對於另類文化的審視和窺私,是一個極富有“爽感”的觀影體驗,當節目又迴歸到平鋪直敘的傳統音樂綜藝風格,無異於是丟掉了嘻哈這個題材裡最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東西,頓時讓觀眾感覺索然無味。

對於綜藝節目本身來說,小眾文化雖然是一個取之不盡的寶庫,但是搬到主流舞臺上,依然需要思考一個適配度的問題。目前來說,音樂綜藝對於小眾文化精神層面的探索已經開始有了同質化的趨勢,地下文化頻繁在節目中被公眾審視,其中存在的風險不說,時間久了難免也會讓觀眾產生倦怠,陷入綜N代審美疲勞的魔咒之中。

桎梏之下的舞蹈,

中國音樂綜藝的未來何去何從

就在前一段時間,廣電總局公開下發通知,要求加強對於網絡視聽節目的要求,並點名批評了幾檔節目,其中特別指出,“對於偶像養成類節目和歌唱競技類節目,要嚴格進行評估,確保內容的導向正確,遏制過度娛樂化和拜金主義。”

暑期档第一战打响,《中国好声音》VS《中国新说唱》谁更胜一筹?

可以預見,對於日後的音樂綜藝節目來說,更加嚴格的審核制度,以及對於內容導向上的更高要求,對於節目製作方來說無異於是更加有挑戰性的一件事。暑期檔這兩檔節目的開局不利,也正側面印證了這一點,在保證導向性一致的前提下,如何更好的進行娛樂性創新,是未來音樂綜藝發展中的痛點。

行業觀察|趨勢分析|精彩劇評

關注電視行業,分享精彩劇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