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祖孙3代跨越53年薪火相传同踏强军路


八一建军节前夕,一段3代人同从军一个部队,薪火相传共踏强军路的佳话在东部战区空军某场站被广为传颂。没错,图片中左一为东部战区空军某场站油料股战士杨效辕的父亲杨杰,中间为杨效辕的祖父杨延乐,右一为战士杨效辕。祖孙3代同在一个部队油料股从军。跨越53年,祖孙3代演绎了怎样一曲荡气回肠的军魂传承?53年,他们又是如何坚守油料保障,见证着强军之路?让我们一起跟随他们的足迹来聆听。

祖父杨延乐,满腔热血献给国防建设。1965年,18岁的杨延乐响应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带着一腔热血来到军营。4年的警卫生涯磨练了他的意志品质,连续四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后被组织提干,分配至刚刚组建的某场站转运站工作。1976年转运站编制到位,杨延乐担任了第一任指导员,1983年又任油料股协理员直至1986年转业。22载军旅,当了17年的油料兵。

父亲杨杰,青春梦想汇入强军征程。时间来到1992年,杨延乐20岁的独子杨杰踏着父亲的足迹来到该场站油料股,完成了从小就有的从军梦想,成为一名附油车驾驶员。他刻苦学习,努力训练,虽只有2年的从军路,却拿到了条令竞赛二等奖、班教练指挥骨干第二名、驾驶教练排理论竞赛一等奖等荣誉,年年被评为优秀士兵。


2015年,杨杰19岁的儿子杨效辕正在读大学,看到学院人武部征兵告示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报名投笔从戎。机缘巧合之下,他被分配到现在的单位,正是被父辈无数次提起的神圣之地——某场站油料股。以下图片均为战士杨效辕在部队训练保障时照片。

“转运站成立之初,地处偏远,条件也很恶劣,好多设备都要自己摸索着来,人员又少,往往一人要干几种岗位,也锻炼了自己一专多能的能力。”今年72岁的杨延乐回忆着,“那时转运站离股部有十几里远,各方面设施都非常简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很是清苦,如何管理、确保安全是最让人头疼的事。”回忆起往事,犹如历历在目。

为此,杨延乐这个转运站第一任指导员在关心战士生活的同时,更是动员大家利用闲暇时间开荒种菜、养猪养羊,甚至种植水稻。在改善生活的同时使战士们能安心服役,更好地做好保障工作。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杨杰身上进一步发扬光大。“1993年抢修泄露管线,挖到满手血泡,仍然轻伤不下火线,血泡变成水泡,流了脓,结了痂,任务完成后,高烧几日不退;1994年参加某演习,强忍着胆囊结石的疼痛圆满完成了飞行保障任务……”杨杰说。

父辈们的精神在杨效辕身上传承着。这个勤勉踏实又多才多艺的年轻战士,在2017年9月晋升为士官。刚分到单位时,担负警卫站岗执勤任务的地方,正是爷爷奋斗过十几年的转运站警卫班。每当夜间执勤时,时常有同批战友抱怨空气潮湿不适应,站岗真辛苦。同是独生子女的杨效辕看着脚下爷爷奋斗过的土地,就感到浑身充满力量,精神振奋,“一定要当个好兵,不能给爷爷丢脸。”

53年,油料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杨延乐早已青丝换白发,杨杰也已两鬓添霜,而杨效辕正在拿着度量器小心翼翼地做着油料化验,风华正茂。53年,油品升了一级又一级,保障战鹰从一次次升级换代,到如今叱咤风云的战神轰六K。53年,不变的是党旗飘扬,是军歌嘹亮,是油料兵的忠诚,是永不磨灭的军魂,是永不止境的强军之路……图文/张宇 更多精彩图片故事,请关注头条号:八百里皖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