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厉害的交易者:看到曙光初现形态果断买入,穷人挤进富豪榜

交易的智慧,醍醐灌顶:“阻力最小”的秘密

在这个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事物均遵循着“阻力最小”原则,尽管我们很多时候并未留意。

光与水的智慧

光是节约时间的典范,它永远以最短路径行进。在真空中,光以30万千米/小时的速率沿直线传播;反射时,光所走过的路线,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折射时,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比例,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保持着特定关系。光的行为,取决于介质的根本结构,光在介质中始终以“阻力最小”的方式传播,任何一条其他路径都是“弯路”。

再来观察水。水的智慧,远非世间常人所能及。河道宽,则水流缓慢;河道窄,则水流湍急;水的行进路线也取决于河道结构,或直或弯。若水流遇到一块巨石拦路,它不会去“努力翻越”,而是明智地绕道而行。

真正厉害的交易者:看到曙光初现形态果断买入,穷人挤进富豪榜

努力乃痛苦之源

那么先问个问题,你喜欢交易吗?你为交易努力过吗?(ps:这不是问你:你喜欢赚钱吗?你为赚钱努力过吗?)

现代教育崇尚努力和竞争。宣传名人早年充当“拼命三郎”的报道比比皆是,似乎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但真是这样吗?让孩子每天比别人多练两个小时钢琴,将来他就能成为莫扎特?比别人多画两个小时的画,就能成为达芬奇?

“天才是1%的天分,加上99%的汗水”,这句话没错。但不要小看那1%,它决定了剩下99%的汗水的性质。拥有这1%,努力便是成功之源;缺少这1%,努力只能成为痛苦之源。

努力,即试图用强大的意志克服“最小阻力”的约束,与环境和自身心境对抗。从这个意义来看,天才或许从来都没有“努力”或“勤奋”过,在常人眼里是在做拼命三郎,但事实上他们不过是顺应自己心灵的召唤而已。半夜12点,小莫扎特在练琴;凌晨1点,在父母棍棒驱使下的一个小男孩同样在练琴。外表相似的行为背后,是全然不同的结构。前者在享受整个音乐行云流水的过程,后者或许仅仅出于不愿挨打的目的。“顺心”根本无需努力,只有“违心”才需要努力。爱因斯坦曾说:“我从来没有工作过一天”。如果您发现自己每天工作都不开心,都在努力克服许许多多的障碍,一切只为等待发薪日,那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您不是做这件事的天才。

画家每画一笔,想着这一笔能给自己带来多少财富,他不会是一个好画家;不热爱足球,只希望借助踢球让自己拥有豪宅的球员,不会是一个天才球员;立志要得诺贝尔奖的人,一定得不了诺贝尔奖;不能享受投资和交易的过程,只求在交易中快速获利的人,不可能是一个好的交易员。

更看重“享受过程”,还是更看重“享受结果”,或许正是少数成功者与多数失败者之间的根本差异。克服内心的挣扎,试图用“努力”来麻痹神经,从交易的角度来讲其实就是逆势。那些让您彻夜难眠的交易单,十有八九会以亏损收场,因为很明显,您已经不是在享受过程了,而是在被整个过程煎熬,不断地寄希望于这个过程早点结束,好让自己最后得到“煎熬的回报”。不幸的是,人的心灵往往是最准确的罗盘,逆势而为不仅让整个过程痛苦不堪,而且结果也往往不尽人意。

改变结构,方能改变结果

以努力作为手段的行为是治标;唯有改变结构方能治本。这犹如治水,堵不如疏。要想改变河流的走向和强度,必须在河道上做文章。不想让水太急,可以把河道修宽一些;一味封堵可能决堤;而积极疏通反能引水灌溉农田。

对个人而言,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现状不满,那么这时最需要的是自省,而不是“继续努力”。换一份工作,换一个环境,从结构进行调整,要比运用意志力重要得多。人生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搞清楚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究竟是做什么的。天生我才必有用。让姚明去打乒乓球,巴菲特去做中文系教授,恐怕他们再怎样努力也难以获得现在的成功。一旦寻找到这份上帝安排的职业,就找到了心中的“势”,从而顺势而为,为过程而快乐,而非为了得到一个结果委曲求全。

对交易者而言,必须认识自身结构——性格与心理;认识市场结构——分形与波浪理论,做到知己知彼。市场是自然的函数。稳定获利的途径,也注定是一条阻力最小的通途;而非让人心力交瘁的战场。


曙光初现

物有相同,K线组合也有相似,曙光初现与旭日东升的信号意义类似,一般情况下,都是先阴后阳的见底回升信号,只是旭日东升的转势信号较曙光初现的信号更为可靠一些。

基本概念

曙光初现,顾名思义是指黑夜已经过去,黎明即将来临,是K线图较为常见的见底回升的转向形态之一,一般出现在市场连续下跌之后。此K线组合是由一阴一阳两根K线组成,第一根K线是大阴线或中阴线,第二根阳线向下跳空低开,而收盘时却收了一根中阳线或大阳线,并且阳线的实体深入到第一根阴线实体二分之一以上的位置。

真正厉害的交易者:看到曙光初现形态果断买入,穷人挤进富豪榜

图形要点

1、第一根阴线的下跌幅度一般超过3%。

2、阳线的开盘价低于阴线的收盘价,但阳线的收盘价高于阴线的收盘价。

3、阳线的实体部分越长,越有可能确认形态。

4、阳线的实体部分应超越阴K线实体部分一半以上才有意义。一般情况下,阳线实体深入阴线实体的部分越多,则见底回升的信号越强。

实例简析

1、曙光初现形态出现时,同时已出现一段时间的缩量,这表明股价已筑底成功的概率大,此时见底转势的信号较强。如下图所示,华东电脑(600850)2012年12月13日、14日之前一直前期一直缩量回调,后出现放量的“曙光初现”K线组合,见底回升的信号强烈。

真正厉害的交易者:看到曙光初现形态果断买入,穷人挤进富豪榜

2、2016年6月13日、14日的回天新材(300041)在上涨初期出现“曙光初现”信号后,成交量有逐渐放大迹象,显示出多方反击的力量逐渐增强,此时的“曙光初现”是上涨中继图形。

真正厉害的交易者:看到曙光初现形态果断买入,穷人挤进富豪榜

3、2016年5月11日、12日,水晶光电(002273)在下跌过程中出现“曙光初现”的K线组合,股价企稳回升,从此位置短期内涨幅达50%以上。

真正厉害的交易者:看到曙光初现形态果断买入,穷人挤进富豪榜


交易中“知行不一”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我们经常谈知行合一,谈执行力,谈纪律,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和执行的重要性,我们总以为我们很“知”,但就是不“行”,即执行力不行,执行力不行的原因可以简单总结成“心态不好”,因为心态不好,所以不能很好地执行,导致我们无法盈利。

大部分人经常说自己执行不一,不能严格执行,是心态不好导致的。实则非也,实际情况是“知”,有“知”,但“知”尚且不够、不深,如何“行”?通常情况下,由于我们的技术不过关、对基本面的理解不透彻、交易系统不完善、没有交易计划,导致亏损累累,凡此种种情况,在缺乏足够自省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归结为心态的问题。

所谓的知行不一,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你“行”不行,而是“知”不行,不“知”,或“知”的不深,“知的不深”更为常见,其实“知而不行,还是未知”。知和行是一体两面,一定是在行的过程中不断的知,知又帮我们继续行下去。如果真的懂,那“知”会刻到你的骨子里,形成你的价值观,无形中左右你的交易。所以“知行不一”,大概率上是你还未知,不知或半知半解,好似知,但是知的比较浅,就认为自己知,其实没有深刻理解知的内涵,所以无法流入血液,就不能左右交易,导致表面上看起来是“知行不一”,实际上是“知”的不够,所以需要谦虚地学习、充实知识。

例如,你走在路上,看到地上有100元现金,你捡不?当然肯定捡。如果看到地上有一坨狗屎,你踩不?当然躲。因为你很相信,“知”的够深,自然就会执行。行情是复杂的,但又是简单的,行情不是涨就是跌嘛,各50%的概率,当时你的许多判断是似是而非的,例如,去年年中以来的三轮股灾爆发之前,你认为行情要跌,但把握并不大,只是模糊有这种认识,而事后行情也真的下跌了,还是大跌,所以你无意识地认为自己判断对了,只怪自己没有执行,没去执行,才导致自己没止损,或者中间又抄底。实际上,你当时的判断是似是而非的,并没什么把握,是“知”的不深或不行所致,而非“执”。例如,A股从2015年6月份开始暴跌,他们说,他们早就觉得股市不对劲,要跌,想出来,但一直没敢出,是知行不一和人性弱点作怪。其实是你的基本功有问题,你当时的判断很模糊,把握较小,你就没看对,只不过事后行情恰好下跌了而已,仅此而已;如果当时,你非常相信股市要下跌,把握很大,哪能允许钱白白蒸发。

一边是悬崖,一边是阳光大道,是个正常人都知道怎么走,你不会去走悬崖,而是选择走阳光大道。因为悬崖和大道是清晰可见的,很明确的“知”,这些容易导致我们执行,

但现实中,我们的“知”更多的是一知半解,半瓶子晃荡,才是导致我们知行不一的元凶。 举个例子,小时候,大人们告诉“不要触电,危险”,但是我们不会当真,反而好奇,因为怀疑,知的浅显,总尝试去触摸电。

长大后,见到电,我们会自动远离,根本不想去触,因为我们身边触电死亡的例子,以及学到的电的知识,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实践案例中,都知道电是极其危险的,此时的知是深刻、全面的,所以不用任何人警告戀们会自动远离电,也会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触碰电。

如果你明明知道这个品种供给远不能满足需求,价格要暴涨,你怎么会去做空呢?而是很常识性的去做多,农民都会去买现货囤积。如果你真正理解重仓的危害性,你也就不会重仓,你之所以还爱重仓,就是对重仓的各种弊端认识不深刻,比较浅薄,比较模糊,才导致你所谓的“知行不一”。

所以问题就清晰了,站在行情中间而言,当时你的许多判断是似是而非的,只不过事后行情凑齐那样走了,所以你无意识地认为自己判断对了。说明事前还没有做出让自己信服的判断,把握很小,似是而非。

所以大多数是知难行易,对事情的认知太肤浅,导致了行为与客观规则相左,但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知”不深,我们总认为自己懂了很多,懂的很深,所以就容易说成“知易行难”,是心态不好所致,实则非也,那都是为自己的无知寻找借口,恰恰证明了自己的无知无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