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戳心廣告,才30歲,活出自己的模樣!

“30歲了,你怎麼還不結婚?”

“30歲了的女人再不生孩子,以後可就不好恢復身體了”

“30歲了,你名下有幾套房?幾輛車?”

“30歲了,你看你高中同學都成為高薪貴族了,你呢?”

這樣的問題轟炸是不是經常縈繞在你周圍?

年少時的誓言彷彿還在耳邊,30歲這道坎兒卻成功將你束縛,即使你是曾經敢於天齊的孫悟空,在現實面前也不得不忘了初衷、斷了翅膀、丟了夢想、失了遠方,頭戴緊箍咒,結婚、賺錢、買房、孩子、事業……隨便哪一個拎出來都是咒語,疼痛不堪卻又無處可逃。

老話說:“三十而立。”30歲究竟是已經而立,還是剛開始而立?

前兩天無意看到下面這則被稱為“泰國逆天暖心”短片,只有短短的三分十秒,卻讓不覺間早已淚目。

泰國戳心廣告,才30歲,活出自己的模樣!

面對未知,即使膽怯也會勇敢的向前。

泰國戳心廣告,才30歲,活出自己的模樣!

黑夜打雷,即使害怕也會勇敢的試一試。

泰國戳心廣告,才30歲,活出自己的模樣!

跌倒了,即使疼痛也會勇敢的爬起來露出笑臉。

泰國戳心廣告,才30歲,活出自己的模樣!

遭受質疑,即使旁人嘲笑也會堅定內心勇敢的做自己。

泰國戳心廣告,才30歲,活出自己的模樣!

眼心有光,心底有期待,即使迷茫也會追求自己的夢想。

泰國戳心廣告,才30歲,活出自己的模樣!

30歲,果斷辭職,不懼前路,尋覓詩和遠方。

視頻最打動人的,是父母送女兒到機場,女兒拉緊揹包進安檢處回頭的瞬間,變成她幼年時背書包與父母告別扮笑臉的場景。

時光宛若倒流,鏡頭裡30歲的女兒和過去的自己不斷地交替,那個有勇氣面對跌倒,有勇氣面對黑暗、有勇氣做自己、有勇氣辭職追求夢想的自己,歲月流逝,初心不改。

這一瞬間更像是讓我們和曾經的自己、和逝去的歲月來了一次溫暖的釋懷,彷彿在說:對世界永葆童心,不失勇氣隨時都能重新出發。

夜深人靜時,你開始一遍遍的問自己那些被親朋好友問過無數次的問題“月薪多少”,“什麼時候買房買車”,“存款幾何”,“愛人何方”。越想越煩躁,你安慰著自己“不只你是這樣,大家其實都一樣”,無意間卻看到朋友圈裡:

初中那個整日貪玩連作業都不寫的同桌曬出了二寶的萌照;

高中那個和你“翻山越嶺”紙條傳情的初戀提了新車從奧迪換成奔馳;

大學那個和你無話不談的室友也秀出了新裝修的房子;

前兩天坐你旁邊工作的同事突然就升職加薪有了自己的創業團隊......

20歲的時候覺得30歲遠,卻不想不知不覺就到了。20歲的時候覺得30歲只是個數字,然而殊不知,很多人把30歲當成一個人生的分水嶺、是否成功、是否人生贏家均在此一搏。

你要知道,真正的老去不是年齡上數字的增長,而是內心的變老?當你不敢去嘗試新鮮事物,不敢改變也不想改變,顧及到身邊無關緊要的人和事,認為你的人生也就這樣了的時候,那才是真正的老去。

泰國戳心廣告,才30歲,活出自己的模樣!

泰國戳心廣告,才30歲,活出自己的模樣!

羅曼-羅蘭曾在書裡寫:

“很多人在20歲、30歲的時候就死了,一過這個年齡,他們只不過變成了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不過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重複他們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衰老的開始,不是眼角的魚尾紋,不是第一根白髮,也不是逐漸發福的啤酒肚,而是當一個人對未來不再充滿熱忱,對將來的生活失去了興趣,內心不再滾燙火熱的時候。

名利的海洋裡,曾有過那樣一條小魚,它奮力一躍,激起了一些水花,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大海不會記得它,浪花不會記得它,沒有一條魚記得它。人世間的名利權大概就是這樣。

知乎上有個問題,叫做“年收入十二萬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這個答案最早的時候,高贊答主大多是一些94-92年出生的小姑娘,也就是意味著,她們在本科畢業1-2年內,月薪就超過了一萬。

這導致很多人有一種錯覺,是不是大學生剛畢業,拿7、8千工資才正常,工作1-2年之後就應該加薪升到一萬以上。實際情況是,即便是上海這樣的高薪城市,月收入超過1萬的人,又佔了百分之多少呢?

知乎是一個披著問答外表的社交平臺,但凡是社交平臺,一定具有其篩選屬性。

你可以說微博的用戶畫像是時尚青年,關鍵詞明星、美妝、八卦。

你可以說豆瓣用戶畫像是文藝青年,關鍵詞電影、旅行、攝影。

那麼知乎呢?知乎上的人,30+歲大多是什麼樣子呢?

有還在985、211、留學深造的博士生、醫學生,他們屬於潛力股,他們依然在蓄力過程。

有小有積蓄,準備自己當老闆的創業人士,他們創業的前提是,積攢了足夠的人脈、能力和啟動資金。

有BAT的高薪程序員,或者在其他企業裡做到經理、製作人級別的管理者,他們或許是最簡單意義上的“有成績的人”。

但是,在這個社交平臺之外的世界裡,還有本二、本三、專科院校的學生,還有投入一切賭一把但是創業失敗一無所有的人,還有30+歲依然在中小型企業裡默默無聞做基層執行的人。

他們才是絕大多數。

小時候我們很難認清自己,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我甚至還感覺自己能拿諾貝爾文學獎。

年紀越來越大之後,對自己越失望,發現自己其實也就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

這個時候,我們總是會找點什麼東西來寄託一下,畢竟我們總是不甘心的。

我不覺得你的想法有多麼可笑,你只是問出了很多人想問又不敢問的話,當然,這“很多人”,他們可能並不存在於知乎,但在社會里,一定是廣泛存在的。

尋求託付的人很多,平庸一生的人也很多。

我希望你的寄託不僅僅是一個寄託,也希望你的寄託僅僅只是一個寄託罷了。

否則,日子總是看不到頭的。

我們生活的意義不在於和別人的攀比炫耀,而在於只要我們的成長過程中。贏了自己,眼中有光,心底有夢,日漸努力成為自己想要的模樣,這就是最大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