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特別黏媽媽是怎麼回事?

鄧雅雲dyy_


孩子出生前兩年,甚至上幼兒園前黏媽媽是很正常的,尤其對於內向氣質的孩子,他們需要更多的通過“黏”媽媽來獲得安全感。


我們可能都知道,孩子在年幼的時候,由於缺乏獨立的能力,無論從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需要和媽媽“親密”的接觸,來確認自己的“歸屬感和重要性”,建立安全感。

但是讓很多媽媽疑惑的,可能不是一般的“黏”,而是比有的孩子,甚至是大多數孩子更黏的現象。

比如很多孩子看到遊樂場五顏六色的玩具或遊樂設施,都是迫不及待的衝過去玩,但是有的孩子可能就是必須得媽媽陪在身邊才肯進去;

比如孩子們在一起玩,很多小朋友就會主動去圍觀或參與,但是有的孩子就是躲在媽媽身後,或者媽媽拉著手才肯靠近;

比如好不容易讓孩子獨自玩會兒,但是他一沒看見媽媽就立即大哭;

特別黏媽媽的孩子,總是想要媽媽抱,跟在媽媽身邊,不肯離開媽媽半步......

特別黏媽媽的孩子為什麼會是個問題?

特別黏媽媽的孩子需要媽媽花更多時間陪伴,有時候花在他們身上的時間像個無底洞,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們才能獨立。


更重要的,有時候媽媽會覺得沒面子,害怕周圍人異樣的眼光;

還有媽媽也擔心孩子這麼黏,太膽小了,影響未來性格的形成,人生的發展......

面對這樣的孩子怎麼辦?

這樣的孩子,多半會性格偏內向一些,如果不是家庭或父母出現了比較大的變故引起的突然變得粘人,媽媽們可以選擇的最好的方式是:耐心,耐心陪伴和引導他們慢慢長大。

首先,你一定不要排斥、訓斥、侮辱他們的“黏人”,而是去了解和接納。

內向孩子由於天生的氣質特點,對於周圍的環境更加敏感,更需要通過和媽媽在一起獲得更多的“安全感”能量,因為相對於外向型孩子,他們會對周圍的“風險”因素更敏感。

如果媽媽們不瞭解這一點,硬逼迫他們變得“獨立”,他們很難做到,而且會更加“謹慎害怕”。

媽媽們要接納孩子的這一點,到一定時候,他們會慢慢長大,瞭解和適應周圍的環境。

其次,媽媽們要給孩子們創造一定的環境讓他們多適應不同的環境。

孩子通過媽媽耐心的引導,在不同的環境中成功或者愉快的體驗,會慢慢消除內心的“顧慮”,提升應對不同環境和人群的技能,信心也會提升,慢慢他們就有力量離開媽媽,獨自去探索世界。

總之,相對於孩子的“黏人”,更重要的是媽媽要調整心態,提高這方面的知識。耐心引導,孩子一定會“長大”。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碩士,北師大應用心理碩士,美國正面管教講師,親子閱讀金牌導師,專注家庭教育。

歡迎交流家庭教育、個人成長、親子、婚姻問題


有料家庭教育


孩子特別黏媽媽,或者或者與其他親近的人分開一段時間的時候,都會又哭又鬧。捨不得離開,這種現象,在兒童心理學上被稱為分離焦慮。分離焦慮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孩子有分離焦慮要如何處理?



分離焦慮產生的原因。

在寶寶的世界裡,如果一樣物品或者一個人從眼前消失,就意味著它永遠消失。所以當他明白,親近的人要離開的時候,就可能也許永遠不能回來,這就是他們產生分離焦慮的原因。

所以各位父母在面對孩子成長過程當中發生一些問題的時候,一定要了解當下的年齡段,孩子有什麼心理和生理特點,這樣才能更加針對性的去解決問題。

而針對他們的這一想法,我們就要想辦法告訴孩子,其實從眼前消失的東西還是會回來的。


接下來我們談談分離焦慮要如何處理?

1.首先要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1. 增加孩子安全感,最好的辦法就是高質量的陪伴。從陪伴人到孩子,成長的環境,到孩子的情緒,在嬰幼兒時期,我們都要追尋穩定。最好有固定的人,在固定的場所看護孩子。在看護孩子過程當中,不要激起孩子情緒的波動。
  2. 有的孩子經常大哭大鬧,其實這就是在嬰幼兒時期看護的時候,沒能對孩子的情緒加以正確的引導。一歲之前的孩子,不要教育,要養育,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儘量滿足他們所有的需求。
  3. 如果孩子提出了某些不適當的要求,家長需要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進行引導。比如孩子非得要桌上的玻璃杯,那家長可以拿一個有趣的玩具,成功的吸引他的注意力。即可以做到不讓孩子哭鬧,又達到了家長制止孩子玩玻璃杯的夢。


2.讓孩子懂得從眼前消失的東西或者物品也會回來。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跟孩子經常做捉迷藏的遊戲。可以把物品或者是最親近的人藏起來,過了一會兒就露出來。在孩子的潛意識當中就會形成,消失的物品,還會再出現。這樣,當他們在跟最親近的人分離時,分離焦慮就會有所緩解。

除了分離焦慮,孩子特別黏,一個某一個人怎麼辦?

其實我們可以把小孩子看做一種小動物,它的所有行為都是出於最本能的反應。當她特別黏一個人的時候,一定是認為,只有跟這個人待在一起,才是最舒適最安全的。緩解的唯一辦法就是,讓家裡其他的人多跟孩子玩耍,多培養感情,讓孩子懂得,除了媽媽,其他的人也可以帶給孩子快樂和安全。

每一個孩子的嬰幼兒時期和童年,都需要家長高質量的陪伴


我是J媽,曾經以為自己足跡踏遍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現在認為做了媽媽才是人生的王道!曾經的職場達人,現在的育兒達人,專心在頭條碼字,每天更文,專注於育兒經驗和寶媽自我提升以及時間管理,分享我的所學所思,所有文章,一字一標點,全部是我一個一個敲打出來。

J媽學堂的美國家庭萬用親子英文教學課程已經上線啦!關注即可免費獲得!




J媽學堂


不知道您家孩子具體年齡是多大?孩子黏媽媽其實是因為媽媽是陪伴孩子最多,主要撫養的那個人,尤其是在孩子0-3歲的時候,這段時間的孩子和媽媽之間會有一個社會性聯結(也是我在之前多個回答中強調過的)——依戀關係,我們也可以把它稱之為母嬰關係這種關係是每個孩子與主要撫養者(通常是母親)必須要建立好的。



依戀關係的具體表現就是喜歡跟媽媽微笑,牙牙學語,喜歡注視媽媽,總喜歡和母親在一起,當孩子感到恐懼、焦慮、疲倦、飢餓等的時候,第一個找的就是自己的媽媽,如果媽媽沒在他身邊,會讓孩子非常痛苦。


以上的表現對0-3歲的孩子來說都是很正常的,但需要媽媽爸爸在這段時間給孩子耐心正確的引導,因為如果在這段時間媽媽爸爸沒有給孩子足夠的關愛和引導,比如主動親吻、擁抱孩子,這不但不會讓孩子學會獨立,反而會使更加依賴媽媽,一旦媽媽離開就會大哭、害怕。



所以,我的建議是如果孩子很黏媽媽,而年齡上又在3歲以上,媽媽需要彌補當初的給孩子缺失的愛,除了工作和家務事之外要多多專注的陪伴孩子,多多親吻、擁抱,發自內心的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這樣會讓孩子找的安全感,從而更好的成長哦!



積木育兒


我不想用專業述語去說什麼孩子焦慮期綜合症的高雅文字去書寫孩子的世界。只想用母親的角色用孩子的語言來述說孩子黏人的原因。

媽媽聽我說

媽媽您聽我說:懷胎十月,我從胚胎到成人,是您付出了世只有“母親.媽媽”這一偉大神聖的女性才能承受的毅力完成了斌予!“子、女”連母心!大多時候你正煩燥我要黏你正是此愛的預兆!媽媽連我心,你不開心我只能用幼兒僅有的、唯一會的“黏人”來表達。



媽媽,我不想黏人,也想做個大人都喜歡的好寶,柔柔地、靜靜地乖巧。但不給你添亂,原諒我媽媽,我的思維世界在還分辨不了誰能替代你給我的安好之前,幼小的我真的做不到!

你孕我生我,直到降臨。第一口母乳的甘甜,您第一個呵呼之極的擁抱,註定我幼小的心裡,您就是我心理唯一的世界和最安全的依靠!


從丫丫學語、蹣跚走路到學會分辯事物,雖然1_3歲的我已有了朦朧的辯證感,但請您別忘了,我學會說的第一個字是:媽媽。而不是同樣愛我的爸爸…這是天性而非人為!雖然可以有爺爺奶奶爸爸代替你照顧我,但心裡:您永遠是誰都替不了的“童心世界最安全的家”。

媽媽,我也在一天天長大,黏您雖是本性,我也可“承受”您因工作等原因必須強迫分開的“幼兒年齡段心理壓”!哭鬧是暫時的,但媽媽,您可否試著蹲下來用與我平等的身高來說話?


寶貝,好乖,媽媽需要暫時離你,奶奶或爺爺去陪你好嗎?你喜歡的零食和玩具,需要媽媽去工作給你買回。爺爺奶奶也像媽媽樣在愛你…

媽媽,分開時請蹲下用你的口氣溫柔說出:我幼小世界和你的縫話。相信我,剎那間的分離我雖裝不下,但漸層式的短暫分別我就慢慢習慣啦。

媽媽,我黏你時,能否保持蹲下和寶寶柔聲對話?不要高聲怒吼!我真地害怕!唯一的世界坍塌!我成長的路上心理會有傷疤…兒時記憶很久很長甚至“生根發芽”…

媽媽,黏你不是不聽話,是每個寶寶成長路上必經的忐忑安怕!只要你保持蹲下笑著教我習慣分別和相聚的定論,我幼小的世界定會還你開心的別後安踏。


1_3歲是幼兒最忌評的分別心理焦噪期,學會蹲下和孩子說話。最主要的就是儘量不要固定式媽媽帶孩子,可由爸爸等親近的人輪換帶。對緩解孩子黏人很有好處。我倆女兒就我和老公帶。老公比我帶的時間更長。說句丟人的話:我說媽媽要出差了,我倆女寶只淡談地說:好吧。一點留戀的表現都沒!


閉花落雨


孩子黏人是因為她覺得在你的身邊才是安全的,這是孩子沒有安全感的一種發現哦。

在孩子0-3歲是培養孩子的安全感的重要階段,如果你的孩子在這個階段沒有培養好,孩子可能會出現膽小、怕生、怕黑、不自信、黏人以及有分離焦慮症。


我們有一位學員的孩子3歲也是非常黏她,經過交流才知道,原來是她在孩子1歲多就出來工作了,都是老人在幫忙帶孩子,她只是週末才能陪孩子。

在她帶孩子的過程中呢,有時候怕孩子摔著、碰著了,孩子在鑽過桌子的時候她會很害怕孩子碰到頭,通常都是大聲說:“寶寶,別去哪裡會碰頭?”這樣的大聲話語會嚇孩子,破壞她的安全感。還有平時嚇孩子也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比如,有些媽媽為了讓孩子早些睡覺就嚇孩子,“你不睡覺,媽媽叫大灰狼抓你。”


安全感的四大破壞:

1、剖腹產

2、斷奶母乳過早(科學的斷奶時間是至少8個月)

3、媽媽沒有全職陪伴(長期的親子斷鏈)

4、爸爸媽媽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


培養孩子安全鹹的三大操作

1、提供長期的親子互動,可以多和孩子玩親子游戲

2、高效陪伴孩子,陪孩子的時候不要玩手機,做其他事情

3、要有眼神交流,用你眼睛注視著他的眼神

希望對你有幫助,我是做親子教育的都是,如果你想了解你孩子理加詳細的情況可以給我留言哈


丸子老師談育兒


孩子特別黏媽媽,特別是在1-2歲期間,這種情況尤其明顯,其實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表明了寶寶對於安全感的需求。寶寶從剛出生時的弱小無助,到慢慢長大一點有了自己的獨立人格,這個過程中媽媽的陪伴和養育,帶給了他探索世界、發展自己獨立人格的勇氣和堅強後盾,所以對於媽媽的依戀,能夠讓寶寶更有安全感,心情更加愉悅。

對於媽媽來說,針對粘人的寶寶應該怎麼辦呢?首先,當然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寶寶對於安全感的需求了,具體來說,當寶寶發出需求信號時,媽媽應當給與寶寶回應,多和寶寶說話,有時間的時候陪伴他一起玩耍。

當媽媽要離開的時候,不要覺得寶寶聽不懂或者是沒注意,就悄悄的走開,這樣做非常容易使得寶寶失去安全感。一定要告訴寶寶,媽媽因為什麼事情要離開一會兒,大概多久會回來,讓寶寶自己先玩耍一會兒。漸漸地,寶寶就會接受媽媽有時候會離開這件事情,會慢慢學會獨處。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不要因為寶寶過於粘人而批評甚至是訓斥孩子,這樣做會使得寶寶認為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情,自責的同時也會喪失安全感,對於他的人格發展非常不利。


壹父母


您好,很高興有機會回答您的提問,並且希望我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首先,孩子特別黏著媽媽是一件比較好的事情,畢竟這比很多生疏要好的多,只是有時候會讓媽媽們擔心寶寶以後缺乏獨立,但是這個等寶寶長大就會慢慢的好了很多,其實完全不用擔心的,主要是在寶寶黏著媽媽的這個階段需要特別注意,因為這標識他們沒有安全感,並且強烈的渴望著被關心,被關注,如果媽媽們不在意的話可能會無形中讓他們感覺都挫敗感喲。

另外,對於媽媽們來說可能黏人真的是個比較麻煩的事情吧,畢竟家務比較多如果寶寶在一直纏著自己可能真的什麼都做不好。可是如果反過來想,當寶寶慢慢長大,可能對自己的態度也會是180度大逆轉,到時候可能就沒有辦法哄著玩了,也許坐下來一起談心孩子也會嫌棄自己嘮叨,所以珍惜當下時光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哦。在行為上,媽媽們如果真的覺得寶寶太黏人的話可以跟他們講清楚喲,一定要講道理,千萬不要隨意矇騙,然後溜之大吉,這樣只會讓他們更加沒有安全感。

最後,關於太過黏人的寶寶其實不算是問題啦,也只能是一個小小的幸福的煩惱,不過只是需要在寶寶互動過程中要時刻保持著彼此的信任,然後如果要忙就跟寶寶說清楚,大概多久,什麼時候可以陪他們,雖然第一次可能他們很難接受,但是時間久了他們相信媽媽是守時守信的,自然也就不會扯著衣服不讓走了。


孕媽學堂


在三歲之前,孩子都會特別黏媽媽:

1、當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媽媽因為要進行哺乳和餵食,所以和孩子擁有天然的互動優勢,在哺乳的過程中,孩子就會記住媽媽的味道、聲音以及觸覺,並且逐漸建立對媽媽的依賴,因為他最開始的滿足於愉悅都是從媽媽身上體會到的。

2、在孩子週歲前,基本是媽媽照顧比較多,因為生活對媽媽有更多的依賴和互動,孩子對媽媽的依戀是更強烈於爸爸或者是其他家庭成員的。

3、在3週歲以後,媽媽要有意識地鼓勵孩子多與其他人進行交往,爸爸也要開始更多地與孩子進行互動,因為3歲之後孩子開始有自我意識,這是培養孩子性格的關鍵期。這個階段,媽媽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有助於孩子建立自信和安全感;爸爸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引導,有助於塑造孩子積極、勇敢和樂觀的性格特徵。


發現爸爸


驕生慣養是中國人教育孩子的習慣做法,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自強,自立,自律的生活習慣,長大才能更有出息。習子害子,改掉為好,使問孩子長大了,天下誰會象他母親一樣慣著他哪!自己的天地靠自己打拼.自己的幸福靠自己創造,自己的人生籃圖靠自己去描繪.成功的人生就是從小培養起來的.不要小看孩子起步時的點點滴滴.


傳統養生大周天傳人


3歲之前是親子依戀建立的關鍵期。孩子和媽媽有天然的依戀情感,這個時期的孩子最容易黏媽媽,跟媽媽在一起特別有安全感,這是屬於正常現象,不需要緊張焦慮。3歲前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孩子才能建立足夠的安全感。在此基礎上鍛鍊孩子的獨立意識。如果3歲以後孩子還是特別黏媽媽,就要給孩子進行相關的鍛鍊,比如平時要加強跟孩子的溝通,讓孩子知道你為什麼離開,並給孩子約定好什麼時候回來等,這時候的孩子已經能夠完全理解媽媽的意圖,也知道離開只是暫時的,這樣孩子的內心是相對安全的,也利於親子信任感的建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