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地方要啥沒啥!」一個深圳全科醫生曾經的憤怒……

“這地方要啥沒啥!”一個深圳全科醫生曾經的憤怒……

陳章是深圳羅湖區的一名全科醫生(又稱家庭醫生),2006年從醫學院本科畢業後,他就來到羅湖區人民醫院工作,一開始是做心內科醫生。

2008年,深圳率先在全國啟動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陳章覺得這在國內是個嶄新的領域,立即報名參加考試,成為深圳第一批全科規培學員。

3年的培訓結束後,他回到羅湖,隨後被派到醫院下轄的漁村社康中心,正式轉型為一名社區全科醫生。

“這地方要啥沒啥!”一個深圳全科醫生曾經的憤怒……

但當時的社康中心,在人、財、物和制度方面,都與理想中全科醫生的執業環境相去甚遠,他一度感到“憤怒”。

但他還有更“絕望”的時候,2013年,他又被分配到黃貝嶺社康中心,乾的卻是“打打預防針”的預防接種工作,一個非臨床崗位,這更不是他想象中全科醫生該有的樣子。

“這地方要啥沒啥!”一個深圳全科醫生曾經的憤怒……

“偶爾在看病,常常做資料,總是被檢查。”深圳龍崗區人民醫院的社康全科醫生黃嘉年則這樣調侃當時全科醫生“不務正業”的狀態。

當時的居民,對這些社康醫生更是哪哪都不信任,幾乎把他們當成一個開藥的人。

“你不用給我看病,我要看病我會去醫院的。”

“你們這裡不就是開藥的嗎?”

讀醫那麼多年,經歷過住院醫師培訓、全科規範化培訓,眼看著選了其他專科的同學“飛黃騰達”,自己怎麼就混成了這個樣?

這樣的心酸和迷惘,在深圳最早一批全科醫生之中,曾像瘟疫一樣蔓延。

“這地方要啥沒啥!”一個深圳全科醫生曾經的憤怒……

2018年7月18日,陳章站在講臺上回憶起那段坐冷板凳的“全科初體驗”時,他的身份已經是羅湖區桂園社康中心的主任,更重要的是,他現在已經是一名優秀的全科醫生,大批社區居民簽約他作為家庭醫生,有大大小小的健康問題都第一時間來找他,他正朝著他理想中的樣子往前奔。

這一天,他和龍崗區的全科醫生黃嘉年、北大深圳醫院的全科培訓基地教學主任劉莉,都作為優秀全科醫生的代表,出席“深港菁英家庭醫生教育培訓論壇”,分享成長經驗。

這幾年,他們到底經歷了怎樣的逆襲?

“這地方要啥沒啥!”一個深圳全科醫生曾經的憤怒……

▲ 7月18日,“深港菁英家庭醫生教育培訓論壇”在深圳市衛計能教中心舉辦。深圳市衛計委副主任孫美華、市衛計能教中心主任賴金明分別致辭。

“這地方要啥沒啥!”一個深圳全科醫生曾經的憤怒……

如果說2014年之前,是我的失望與迷惘之路,那麼從2015年開始,就是成長與奮鬥之路!

——羅湖區全科醫生 陳章

陳章坦言,2008年開始的3年全科規培之後,自己所掌握的理念和技能,其實還不能完全勝任全科醫生工作。

他進一步打開全科醫學思維的大門是在2015年4月,羅湖人民醫院與澳大利亞蒙納什大學聯合舉行了全科醫學培訓。他與同事被派到澳洲喝了3個月的“洋墨水”,得到國外資深全科醫生“手把手”的教導。

“這地方要啥沒啥!”一個深圳全科醫生曾經的憤怒……

澳大利亞先進的全科醫學理念和思維令他“茅塞頓開”。

“參與這些與國際接軌的全科醫學培訓後,他們的三個做法讓我眼前一亮。”

“這地方要啥沒啥!”一個深圳全科醫生曾經的憤怒……

國外的全科醫學理念是“以病人中心”,對病人要有同理心,因此全科醫生與病人的關係都非常好,往往像鄰里相伴的好朋友。

“這地方要啥沒啥!”一個深圳全科醫生曾經的憤怒……

國外的全科醫生在社區工作,病人往往會反覆去找醫生,這樣醫生可以連續性、全方位照顧病人,甚至是“從搖籃到墳墓”。你從小是找他看病,將來你的兒子甚至孫子還可能是找他看病。

“這地方要啥沒啥!”一個深圳全科醫生曾經的憤怒……

國外優秀的全科醫生不僅僅看病,也很重視科研和教學。“他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角色,可以通過科研培養下一代的醫生,而且全科醫生做的科研很接地氣,對改善醫療服務或者門診工作有直接的幫助。”

“這地方要啥沒啥!”一個深圳全科醫生曾經的憤怒……

▲論壇上,香港大學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主任林露娟教授(如圖),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家庭醫學科顧問醫生陳志遠,深圳市龍華區人民醫院全科教研室主任張玉彩分別介紹了香港、加拿大、澳大利亞的家庭醫生培訓體系。

陳章和同事從澳大利亞回國以後,羅湖醫院集團又將兩位優秀的澳大利亞全科導師請到深圳來,為羅湖區全科醫生開展“2016-2018羅湖-澳大利亞全科醫學勝任力培訓”,為期3年,總共6期。

比起單純聽老外們“用嘴說”,這樣的貼身培訓,讓整個羅湖區的全科醫生都像陳章一樣獲得了快速的成長。用他們的話來說,“身教甚於言傳!”

“這地方要啥沒啥!”一個深圳全科醫生曾經的憤怒……

羅湖全科醫生蛻變的背後,是整個羅湖區對基層健康前所未有的重視。

2015年8月,該區成立了羅湖醫院集團,將區屬的公立醫院和社康中心“打包”成一個整體,舉集團之力“強基層”——做大做強社康中心、培養全科醫生,醫護人員主動深入社區為居民做好預防保健,工作重心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

這樣的羅湖模式,已經獲國家向全國推廣。

“這地方要啥沒啥!”一個深圳全科醫生曾經的憤怒……

羅湖只是深圳近年來“拼了命”培養全科醫生的一個縮影。

只有全科醫生真正把水平提上去,老百姓才會改觀,就像國外一樣,有啥事都找他們首診,分級診療才能水到渠成。

深圳這些年沉下心來所做的苦功夫,一是笨鳥先飛,二是放眼國際,三是建立體系,四是輸血更造血。

“這地方要啥沒啥!”一個深圳全科醫生曾經的憤怒……

深圳是中國較早建立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城市,從1996年就開始了全科醫學培訓。

2007年,深圳又在全國率先啟動全科醫師規範化培訓試點工作,並從2014年起將全科醫師規培與住院醫師規培“並軌”,統一管理。

自2007年起,十年間,深圳已累計招收和培訓全科醫師規範化學員1312名。

此外,深圳還積極開展全科醫師崗位培訓、轉崗培訓,截至2017年底已累計崗位培訓1761名、轉崗培訓743名全科醫生。

在全科醫學繼續教育方面,深圳從2011年起全面推行社區適宜技術培訓,強化全科醫師和社區護士的基本技能。

“這地方要啥沒啥!”一個深圳全科醫生曾經的憤怒……

“這地方要啥沒啥!”一個深圳全科醫生曾經的憤怒……

從2012年起,深圳依託市醫學繼續教育中心(現市衛計能教中心)開展與國際基層醫療教育聯盟(美國)的全科醫生培訓合作,先後在寶安區、南山區、福田區、龍崗區建立國際全科醫生技能培訓中心,邀請美國、英國全科醫師以及國內的專家教授開展全科醫生技能培訓,培養了一批達到國際標準的家庭醫生和帶教師資。

此外,羅湖區也聘請澳大利亞、丹麥等國家的全科醫學專家對社康中心的全科醫生進行輪訓,並定期遴選優秀全科醫生到澳大利亞進修。

“這地方要啥沒啥!”一個深圳全科醫生曾經的憤怒……

▲林露娟教授、陳志遠醫生、張玉彩主任、陳章醫生在論壇上互動,探討“全科醫學培訓的深圳之路”。

“這地方要啥沒啥!”一個深圳全科醫生曾經的憤怒……

在深圳,雖然全科醫生越來越受到重視,但一直缺乏“好”的標準,讓很多人摸不清“努力的方向”。

為此,深圳一直在探索一套科學的“指引”,參考國際做法,先後制訂了《家庭醫生認證規範》《家庭醫生團隊服務標準》和《深圳市高級家庭醫生勝任力評估指南》。

其中,2017年8月,深圳市衛計能教中心牽頭制訂並出臺的《深圳市高級家庭醫生勝任力評估指南(試行)》在全國率先為高級家庭醫生樹立了一把“標尺”,深圳家庭醫生有了自己的“認證標準”。

隨後,寶安區率先試點,全區各社康中心共297名全科醫生參與了高級家庭醫生評估認證,經美國、香港的全科醫學專家考核,成為深圳市首批“高級家庭醫生”。

“這地方要啥沒啥!”一個深圳全科醫生曾經的憤怒……

“這地方要啥沒啥!”一個深圳全科醫生曾經的憤怒……

深圳市衛計委、南山區衛計局與美國貝勒醫學院合作,共同設計全科醫學師資培訓課程和考核標準,並每年組織20名醫院或社康中心的全科醫生進行為期一年的培訓,經考核合格可獲得貝勒醫學院美國專家評價培訓結業證書,成為全科醫學帶教師資。

2016年,深圳市衛計能教中心通過“醫療衛生三名工程”引入澳大利亞謝恩·托馬斯教授國際全科醫學與社區衛生服務研究團隊。雙方在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研究、全科醫學教育培訓、社康中心與全科醫學培訓社區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開展醫教研全方位的合作。

2016年,龍華區中心醫院通過“醫療衛生三名工程”引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祝墡珠教授全科醫學團隊到深開展全科醫學人才培訓工作。通過教學門診,團隊將國際認可的標準看病流程、治療方式等教給龍華區的全科醫生,培養了一批全科醫學帶教師資。

“這地方要啥沒啥!”一個深圳全科醫生曾經的憤怒……

(資料圖)

2017年9月,寶安區中心醫院社管中心引進首都醫科大學杜雪平教授全科團隊,成立融社康中心、全科門診、全科病房、全科醫生技能培訓中心、醫院名醫團隊“五位一體”的全科醫學中心,努力創建國家級全科醫生規範化培養基地。

目前深圳已有23家醫院和55家社區健康服務中心通過廣東省全科醫學培訓基地評審,另有34家社區健康服務中心掛牌深圳市全科醫學培訓基地。

目前深圳近1/4的常住居民

都簽約了家庭醫生服務

深圳的“小目標”是

力爭到2020年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達到100%

為了不讓簽約的居民失望

深圳的全科醫生正在迎頭趕上

醒醒!起來賞個再睡~~

“這地方要啥沒啥!”一個深圳全科醫生曾經的憤怒……

-End-

資料來源:深圳市衛計能教中心、深圳市衛計委科教處


“這地方要啥沒啥!”一個深圳全科醫生曾經的憤怒……

喜歡就賞深小衛一顆小心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