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鲜肉遭痛批,没五星级酒店不上厕所,这是烂片烂剧的原罪?

7月28日,影视行业知名评论人宋方金、史航、谭飞、李星文再度猛批小鲜肉。

宋方金表达观点说,“小鲜肉本身就是对艺术品质的放弃,甚至是一代演员的堕落。七八年前演员耍大牌是要改剧本、加戏;现在的小鲜肉要求减少拍摄好赶通告。”谭飞说“小鲜肉刚火的时候,有人提出我拍戏的地方一公里内必须有五星级酒店,只能去这种高端场合上厕所,因为受不了厕所脏。”李星文则给出了更恐怖的结论,“收视率造假,接近家家下水,严重到了对于电视行业真的是一个灭顶之灾。”

小鲜肉遭痛批,没五星级酒店不上厕所,这是烂片烂剧的原罪?

​算上近期炒的沸沸扬扬的演员天价片酬、阴阳合同问题,演员一次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各个角度都成了评论人们批评的入口,高片酬的演员和小鲜肉们成了行业乱象的罪魁祸首。但是,这个锅真的应该全都甩给他们吗?理清行业各个环节的逻辑很有必要。

小鲜肉遭痛批,没五星级酒店不上厕所,这是烂片烂剧的原罪?

问题1:小鲜肉是行业乱象原罪?

宋方金说“小鲜肉本身就是对艺术品质的放弃,甚至是一代演员的堕落。”他可能是对小鲜肉这三个字有什么误会。这个词最早是特指韩国帅气的年轻偶像,后来慢慢变得有贬义成分,但直接和作品艺术品质挂钩,甚至得出一代演员堕落的结论未免偏激。国内的演员中,最早被定义为小鲜肉的马天宇、陈晓,经过时间和作品的磨砺,演技也逐渐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而现在的老戏骨,在年轻时不一样也都有稚嫩的表演吗?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身拿小鲜肉和老戏骨做比较就有失偏颇。

小鲜肉遭痛批,没五星级酒店不上厕所,这是烂片烂剧的原罪?

当然,从当下影视作品的普遍质量来看,“小鲜肉”们的表现确实不尽人意,而大家除了吐槽他们的演技,也吐槽他们的不认真、不努力。谭飞说的“一公里以内必须有五星级酒店”并非段子,确实存在,但反过来说,这样飞扬跋扈的演员,连评论人和观众都看不下去,为什么还能在行业内站住脚、有戏拍?制片方出于市场考虑不得不用这样的演员,但选择了这种演员,是不是也意味着从创作之初就已经放弃了艺术追求?如果从项目最初,制片方层面就都能恪守底线,弃用这样的演员,为了有饭吃,让这些所谓的“小鲜肉”们上山下乡可能都没意见了。

小鲜肉遭痛批,没五星级酒店不上厕所,这是烂片烂剧的原罪?

问题2:小鲜肉有诞生的条件和生存的土壤

是作品引领观众品位,还是观众决定作品方向,是一个谜, 但唯一能确定的是,观众的喜好,和近年来影视,乃至综艺行业的创作风潮,让年轻演员奇货可居,给了小鲜肉们提供了诞生的条件和生存的土壤。

电影方面,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开始,掀起了长达几年的青春片风潮,都需要小鲜肉上阵;

电视方面,早年流行的现实主义题材、传统历史题材、婆媳和柴米油盐的伦理剧好像都过时了,动漫、青春、仙侠蓬勃发展,同样需要源源不断的小鲜肉;

小鲜肉遭痛批,没五星级酒店不上厕所,这是烂片烂剧的原罪?

再看综艺,主打老帮菜们的跑男、极挑等往年的流量扛把子,到了今年没激起什么水花,反倒是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主打新生代明星的偶像养成节目登上舞台,也让网友们见识到了“小鲜肉”们的热度。所以,其实是时代和行业的发展,将小鲜肉推上了历史舞台。

小鲜肉遭痛批,没五星级酒店不上厕所,这是烂片烂剧的原罪?

问题3:收视率造假是灭顶之灾?

当收视率造假的现象浮出水面后,会发现这已经形成了一个光怪陆离的连锁反应——由于收视率的压力 电视台更倾向于购买有流量明星和小鲜肉的电视剧,于是倒闭制片方只能用这样的演员才能让剧集卖出高价,电视台收视率决定了能不能把广告卖给广告金主,而当他们发现有小鲜肉的电视剧收视率也上不去时,为了广告收入只能买收视率。

不过,是收视率让电视这个传统媒体崩坏?李星文的观点有本末倒置之嫌。实际上互联网的大潮不但革了传统纸质媒体的命,也革了电视台的命,电视原本家庭娱乐中心,地位逐渐被手机、平板电脑代替,当近期热播的《扶摇》在线平台早于电视、《沙海》、《延禧攻略》等电视剧开始选择网络独播时,电视价值还剩下多少?因此,收视率造价是结果、是电视媒介垂死挣扎的手段,而不是它将在迎来灭顶之灾的导火索。

小鲜肉遭痛批,没五星级酒店不上厕所,这是烂片烂剧的原罪?

问题4:限制高片酬真的有用吗?

阴阳合同近期炒的沸沸扬扬,演员高片酬也被网友广泛吐槽。需要明确的是,二者不能混为一谈,阴阳合同是犯罪,高片酬则是市场经济。大家对高片酬的吐槽起源于去年年初播出的电视剧《孤芳不自赏》,制作粗糙、5毛特效、奇葩抠图,导演鞠觉亮甩锅给演员,说演员拿了高片酬,压缩了制作成本,作为执行者,他只能拍出这样的效果。但有一个疑问是,就算演员不拿走这些片酬,真的就能保证制片方会把省下来的钱投入到制作上吗?

近年来资本行业的热钱不断涌入影视行业,演员的片酬也水涨船高,但观众会发现,注重品质的出品方和导演始终能坚守品质,抱着投机心态的片方推出的部部都是烂片。向电影工业、大特效的迈进中,更不乏迷失自己、掉队的电影人。

比如去年上映的《奇门遁甲》,剧情不流畅、特效不过关,原因是导演袁和平和监制徐克没有做好总体规划,导致最终特效制作超支严重,降低要求的同时,删掉了很多和剧情相关的特效镜头。

小鲜肉遭痛批,没五星级酒店不上厕所,这是烂片烂剧的原罪?

还有电影《西北风云》和前阵子的网剧《套路》,都是导演和出品方开撕,双方各执一词,导演说电影没拍完钱没到位,出品方说钱投了没拍完烧钱太快,其实说到底,都是缺少有经验的制片全盘把控创作流程。

再比如,上映三天紧急撤档的《阿修罗》,投资7.5亿,出品方不差钱,但结果呢?电影一样拍的很难看,空有一流的特效水准却缺乏想象力,电影中只看到了对好莱坞作品的借鉴和抄袭。

影视作品的创作是一整套复杂的流程,诚然,演员降低片酬会有所改善,但需要提升的是创作过程中各个环节和各个部门,以及我们的作品是不是真的能走出国门,踏进更大的市场。要说片酬,好莱坞的约翰尼·德普、小罗伯特·唐尼片酬更高,但他们有没有因为高片酬而影响作品质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