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面全生態花白鰱養殖及病害綜合防控技術

據統計,我國每年的淡水魚類生產產出近3000萬噸,世界第一,並佔據全世界每年淡水魚人工養殖產量的70%。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造成了一些區域性或者流域性的養殖汙染與生態災難。水產養殖汙染的清理與治理隨著國家針對性環保政策、以及人民美好生活環境需要正在全國各地以行政的或者市場手段展開。其中很多大水面水庫、湖泊(有些還是飲用水來源地、旅遊區景觀等)已經全面禁養(不管是散養還是網箱養殖);很多地區的小型水庫、湖泊即便同意放養種苗,但也施行了“雙禁”,即禁肥禁料(儘管個別地區還在大量投雞糞、豬糞等),全面推行“全生態”養魚。另外,近幾年消費者對於“安全魚”“優質魚”“品牌魚”等高質量水產品的關注與需求度也越來越高。圍繞這一行業現狀,我們針對大水面全生態花白鰱養殖及其病害防控推出一整套安全、高效、綠色、簡單的操作方案供大家參考,以黃石磁湖為例予以說明。

大水面全生態花白鰱養殖及病害綜合防控技術

磁湖,本地人又叫張家湖、南湖,面積約為10平方公里,匯水面積為62.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為1.75米。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水產養殖,養殖品種主要有花、白鰱、青魚、草魚等品種,上世紀九十年代到本世紀初,磁湖的養殖規模達到了高峰期,每年投往磁湖的魚苗有80萬斤,年產量達300萬斤。隨著養殖密度的提高及汙染的加重,自90年代磁湖開始出現死魚現象,至本世紀2010年後死魚達到高峰期,年死亡量高達20-40萬斤,日死亡量最高大2.5萬斤,曾經過媒體多方報導,嚴重影響了磁湖對外形象及市民的生活,甚至出現了磁湖不再適合養魚的非議。多年來政府管理部門多次聘請有關專家及企業技術人員進行諮詢,並採取化藥潑撒、底部清淤等措施,但收效甚微,甚至還出現了花鰱魚長速變慢的新問題。

大水面全生態花白鰱養殖及病害綜合防控技術

2018年3月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相關技術人員對相關問題進行了實地考察及座談,綜合走訪結果初步得出以下結論:

1、磁湖發病花、白鰱魚呈眼周充血,腮蓋呈瀰漫性出血,部分體表出血等症狀,初步判定近幾年死魚原因為細菌性敗血症,該病為嗜水氣單胞菌感染所引起的爆發性病害,對草魚、鰱魚、鱅魚、團頭魴等主要淡水養殖魚類均可致病,病魚的口腔、頜部、鰓蓋、眼眶、鰭條及魚體兩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剝去魚皮,全身肌肉充血呈紅色;鰓灰白色,鰓絲腫脹、末端腐爛;剖開腹腔,有淡黃色、紅色腹水;腸壁充血,腸道充氣、無食;肝、脾、腎腫大。該病發病期主要集中於4-9月,北方延後一個月,28~32℃發病最為嚴重,發病後從發現症狀到死亡僅3-5天,短期內會造成大幅度死魚。

2、由於環保截流、清淤等措施造成湖水輸入性營養源不足,影響湖中藻類等浮游生物(天然餌料)的生長,以及人為消殺影響浮游動物的繁殖生長,造成這兩年疑似餌料不足、魚長速緩慢及產量下降的現象。

3、未清淤部分由於長時間生活用水及工業汙水汙染,造成水質及底質有害物質積累,高溫天氣出現氨氮亞鹽等升高現象(參考與網上中水測試報告)。

為了進一步降低黃石磁湖生態魚養殖病蟲害發生率、進一步提升磁湖生態魚的產量、規格與品質,針對磁湖的水源、水質、底質、養殖及管理、病蟲害發生現狀,特制定以下免疫防控及生態防控綜合技術方案。

一、流行病學調查及水質的定期監測

1、進入高溫季節後每天針對磁湖不同區域採集水樣,測定ph、氨氮、亞鹽等水質指標,並進行整理對比分析,得出磁湖水質指標隨著氣溫、天氣等因素不同的變化規律,為進一步防治病害發生提供數據支持。

2、進入魚病高發季節,自6月-9月對磁湖進行持續性監控,由珠江水產研究所技術人員現場採集病魚樣品,通過剖檢,病原分離、分子生物學診斷、免疫學診斷、生化分析等技術手段,確定感染病原,並根據病原提出針對性的免疫及生態防控措施。

3、對病原進行測序及表面抗原分析,比當下國內流行株進行對比,製造有針對性的免疫製品。

二、免疫防控

(一)免疫疫苗及使用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的基礎上所採用的有針對性的疫苗,根據症狀描述有可能為符合磁湖當地株型的“嗜水氣單胞菌與維氏氣單胞菌滅活疫苗”。

1、免疫對象:全長10釐米以上的當年或者隔年健康魚種。

2、免疫注射時間:免疫時間一般選擇在開塘放種時進行,水溫在10~20℃ ,各省區域應根據水溫和開塘放種時間決定,使用前應認真核對檢查。

3、疫苗選擇與保存

3.1 疫苗必須由獲得農業部獸藥GMP證書的生產單位生產,並通過安檢和效檢,質量合格,包裝完整,注有標號、說明、出廠日期和保存期等。

3.2 使用的疫苗應保存在4-8℃。

4、下列魚不宜進行免疫注射:

4.1游水無力,頭部及體色發黑、尾鰭未端發白,俗稱“幹尾”,口腔、鰓蓋、 鰭條、肌肉充血,眼睛下陷,鰓絲腐爛、體表局部出血發炎,鱗片脫落, “蛀鰭”、肛門紅腫的魚種;

4.2腸道充滿白色的絛蟲以及體表、鰓有明顯的小瓜蟲孢囊和大量寄生蟲的魚種;

4.3肝膽綜合徵、隱性帶毒的魚種;

4.4未經密集鍛鍊和消毒的魚種;

4.5處於浮頭狀態的魚種。

5、免疫注射要求

5.1掛網吊養12-24小時;注射魚種時魚塘開動增氧機增氧或將魚箱置於微流水處。

5.2準備器具、洗淨塑料盆、魚箱 、消毒的連續注射器,固定進針的針頭。

5.3稀釋疫苗、按說明書要求配製,疫苗隨用隨配,現配現用。

5.4現埸操作過程未使用的疫苗應在20℃左右的泡沫箱或冰箱冷藏層保存,溫度4~8℃,避免日光直射。

5.5 麻醉魚種。在高溫季節、魚活躍的情況下注射疫苗時,應先將魚種進行麻醉處理。

5.6 麻醉藥使用90%晶體敵百蟲,濃度為3~5ppm,浸洗時間為2~3min(可根據現埸水溫、集魚量的密度、溶氧調節)。

6、免疫注射

6.1 注射魚種應分批進行。在需要麻醉魚種的情況下,一次不超過80尾為宜。5~8min內注射完畢。進盤一批,注射一批,注射時要搖勻疫苗液。

6.2.注射部位、為腹腔或背部肌肉注射。

腹腔注射:在魚的腹鰭基部針頭與魚體成45度角刺入魚體0.5-0.6釐米深。

肌肉注射:在魚的背鰭基部肌肉處針頭與魚體成45度角刺入魚體0.5-0.6釐米深。

6.3 注射針頭的選擇

魚規格在10釐米~4寸的魚種一般選用5號注射針頭,規格在5寸以上的魚種一般選用6-7號注射針頭。

6.4 注射部位深度,為防止扎針太深傷及魚體內臟,一般要將針頭磨短約0.5-0.6釐米,或在注射針頭上套一小截塑料管,暴露出的針尖長度0.5-0.6釐米

6.5免疫注射劑量、按說明書要求。

6.6吸出的疫苗不得回注瓶內;針筒排氣溢出的疫苗液應吸積於酒精棉球上。

6.7疫苗開瓶啟用後,應在2h內用完,未用完的應作廢棄處理。

7、注射後處理

7.1 注射麻醉的魚種,暫養於網箱中,待復甦活潑游水,方可放養。

7.2 經注射疫苗後的魚種,停料1-3天。

7.3 經注射疫苗後的魚塘水體可以用碘或者氯製劑消毒一遍。

三、生態改良防控

(一)生態護料定期調水:每10-15天,每畝水面投生態護料0.5-1公斤。

1、生態護料技術簡介

水產養殖中的病害很多是條件致病菌引起,養殖水體的不穩定可成為病害暴發的因素。一般養殖發病,會將“病原-宿主-環境”三者聯繫起來,並認為是三者失衡所致。複雜的池塘養殖系統中宿主關聯了“養殖對象-飼料-環境”、環境關聯了“微生物-藻類-原生動物”等,連帶關係中的多元素相互作用。池塘微型生物養護劑(生態護料)使用一種富集養殖池塘底泥和水芽孢和好氧反硝化菌群的培養及製備技術(專利即將授權)。通過對特定殖區域的池塘水體、底泥的芽孢、去氮微生物菌群進行富集培養,並添加至固體培養料中,通過固體發酵,獲取富含芽孢、好氧反硝化菌群的培養料。

2、生態護料的原理

基於水產養殖發病與區域水土、氣候、養殖習慣等關係密切,形成區域特徵的發病規律,通過池塘微型生物養護劑(生態護料)使土著有益菌群在同一養殖區域內共享,優化區域養殖水體微生物、原生動物、藻類等微型生物多樣性,以維護養殖水體環境動態穩定和養殖動物腸道穩定,促進養殖系統各層次關係的持續平衡,使得病原在養殖系統多樣性機制中共存而不致病,減少病害暴發的不利因素,使池塘養殖過程不易發生水產病害。護料技術,操作簡單、成本低,適合於養殖區域規模化、高效、精準應用。

3、生態護料使用效果

生態護料區域生產塘應用共涉及山東濟寧、河南、江蘇鹽城等,觀察分析顯示,養殖過程中使用護料,生態護料具有維持養殖過程水質穩定的作用。山東濟寧主養草魚塘使用生態護料後,水質穩定時間由日常使用常規水質改良劑調節維持2~3天,逐漸延長到維持5天以上,以至長期穩定。河南洛陽主養鯉魚塘隨著生態護料的連續使用,水體氨氮指標從2.5 mg/L逐步下降至0.02 mg/L,並保持低水平值。生態護料具有降低魚死亡率減少用藥的效應。山東濟寧主養草魚塘使用生態護料後,養殖魚成活率為95.2%,對照塘成活率70%,與往年比較,平均減少用藥135元/畝;江蘇鹽城主養草魚和鯽魚塘在生態護料使用整個過程中,生態護料使用塘草魚死亡總重量為2.75 kg/畝,而對照塘達19.17 kg/畝,生態護料使用塘混養的鯽魚、白鰱、花鰱均無死亡,對照塘鯽魚、白鰱、花鰱平均死亡量分別為6 kg/畝、0.83 kg/畝、0.16 kg/畝。

4、生態護料定期調水技術操作

(1)養殖水體總鹼度、總硬度調節

如果池塘總鹼度、總硬度都偏低,從培水開始至養殖全程定期潑灑生石灰調節。(常規總鹼度合適範圍100-200mg/L;常規鈣離子濃度合適範圍70-120 mg/L;常規鎂離子濃度≧40 mg/L)

(2)養殖水體微型生物養護劑(生態護料)使用模式操作

a、按每次每畝0.5-1公斤的使用量,直接幹撒或者用池水化開後直接全池潑灑,10~15天使用一次。

b、一般在晴天上午使用最佳,低溫、陰天減量。

c、根據水體肥/瘦、氣溫等調節用量與間隔;養殖前期,增加使用劑量與頻次;養殖中後期,減少使用劑量與頻次。整個養殖週期堅持全程使用。

d、通過全程定期使用,配合池塘增氧及攪水設施的適當使用,全程不宜使用抗菌、殺蟲藥等藥物影響微型生物系統。

可達到如下效果:可優化養殖池塘的微型生物多樣性,維護養殖過程水質穩定,發病率顯著下降,飼料係數降低,魚產量提高,尤其是濾食性魚類快速增長,魚的體色、肉質明顯改善。本模式操作簡單、使用成本低,適合於養殖區域規模化、高效、精準應用。

另外,總鹼度、鈣鎂離子含量指標越優化的池塘以利於護料功效發揮。

(二)定期局部攪動底泥、揚泥操作:晴天上午或中午,利用鐵鏈拖底或者轉揚機,有計劃局部、分區域攪動、揚起底泥,變廢為寶。

生態護料

【主要成分】生物酵素、有機酸、碳水化合物、生物酶、礦物質、微量元素等。

【產品性狀】黃褐色顆粒

【適用對象】草魚、羅非魚、鯉魚、鯽魚、花白鰱、叉尾、桂花、鱸魚、生魚、鯿魚、羅蝦、白蝦等淡、鹹水養殖品種。

【作用功效】

1、可優化養殖池塘的微型生物多樣性,維護養殖過程水質穩定。

2、發病率顯著下降,飼料係數降低,魚蝦產量提高,尤其是濾食性魚類快速生長。

3、魚蝦的活力、體色、肉質明顯改善。

4、本模式操作簡單、使用成本低,適合於養殖區域規模化、高效、精準應用。

5、總鹼度、鈣鎂離子含量指標越優化的池塘越利於護料功效發揮。

【用法用量】

1、按每次每畝水面1-2公斤的使用量,用池水化開後直接全池潑灑,3~5天使用一次。

2、也可以與飼料幹拌後混合撒喂,用量為當天投餌量的十分之一,可連用,調水的同時還可以保肝護肝。

3、一般在晴天上午使用最佳,與飼料投餵策略同步,低溫、陰天減量。

4、根據水體肥/瘦、氣溫等調節用量與間隔;養殖前期,增加使用劑量與頻次;養殖中後期,減少使用劑量與頻次,整個養殖週期堅持全程使用。

5、通過全程定期使用,配合池塘增氧及攪水設施的適當使用,全程不宜使用抗菌、殺蟲藥等藥物影響微型生物系統。

6、如果池塘總鹼度、總硬度都偏低,從培水開始至養殖全程定期潑灑生石灰或過氧化鈣、總鹼1號、總鹼2號、鈣硬1號調節。(常規總鹼度合適範圍100-200mg/L;常規鈣離子濃度合適範圍70-120mg/L;常規鎂離子濃度≧40mg/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