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立醫院特需服務比例不超過10% 彰顯公益性

中國蘭州網7月30日消息 上海市衛生計生委30日披露,該委連發兩個“通知”,以彰顯公立醫院的公益性。據此,此間公立醫院提供特需服務的比例不超過全部醫療服務的10%。

根據上海市衛生計生委連續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加強本市醫療機構門診管理工作的通知》和《關於進一步加強本市醫療服務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公立醫療機構要同比例控制特需門診服務規模,特需門診與非特需門診採取聯動機制:在職專家出特需門診也必須出非特需門診:正高級職稱特需門診與非特需門診出診次數(每1個半天為1次)比例不得高於2∶1;副高級職稱不得高於1∶1。據悉,非特需門診包括普通門診、專科/專病門診、專家門診。

申康醫院發展中心方面要求上海各市級醫院強化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不斷改善門診醫療服務。該中心要求合理規劃和組織普通門診、專科/專病門診、專家門診和特需門診,深化MDT門診服務模式和內容,組織市級醫院開展多專科協作的專病整合門診試點,致力打造“患者不動,醫生集中”的一門式門診服務新模式。

據瞭解,相關舉措得到了中山醫院、瑞金醫院、仁濟醫院、第六人民醫院、華東醫院等多家綜合性大醫療機構的積極響應。中山醫院方面30日對記者介紹,目前,該院在職正高職稱醫院專家有186人,每週共出普通專家門診97次,另出普通門診(含專科專病門診)241次。好幾位醫院負責人常年堅持只看普通專家門診(非特需門診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軍醫大附屬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教授始終堅持每週一次的普通專家門診和每週一次的特需門診。據介紹,即使專家門診的時間和有重大任務保障的時間衝突,他也會另外擠出時間來進行補診。遇到普通專家號源已滿的時候,李兆申會主動為患者加號,無論工作到多晚。他總是說:“患者非常不容易,大部分人日子並不富裕,保留普通專家門診非常有必要。”

以“中國最美醫生”夏強教授為首的仁濟醫院肝臟外科團隊連續七年肝移植手術量居中國首位,兒童肝移植手術量居世界第一。以夏強教授為首的9位專家,堅持每週開設正(副)主任專家門診,接診人次達13350人次,而其特需門診患者僅56人次。瑞金醫院血液科的領頭人李軍民主任,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學術榮譽。除了完成專家門診外,他還堅持出診專病門診和普通門診,和年輕醫生一起,接待血液病患者。

據瞭解,為進一步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深化家庭醫生制度改革,方便民眾就診,上海市衛生計生委還明確,市級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應根據實際需求,預留“兩個50%”的專科(專家)門診號源向家庭醫生開放,對預留資源的管理採取提前預留、動態跟蹤、按需調整的方式,滿足“1+1+1”簽約居民優先就診與轉診需求。同時,各大醫院推出更多專家號源向家庭醫生、社區居民開放,在實踐中推動“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診、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擔當雙向轉診的“推手”、築強基層的“幫手”、診治重症的“高手”。(記者 陳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