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田 恬

天津规划院 愿景公司 景观设计师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艺术设计学士

毕业于法国凡尔赛国家高等景观学院

法国国家认证景观设计师

当我们说起乡村景观建设的时候,常常看到两种场景:一种是在行政口号下,被快速“美化和整治”的乡村。整齐划一、粉饰装扮,把城市的建设逻辑覆盖到乡村。这种方式对于中国乡村的诗意和多样性是一个非常大的冲击。另一种是为少数下乡的城市人服务,度假式的乡村。场景古朴也精致,但主角往往不是村民,外来资本往往是单一的受益主体。

西井峪需要另辟蹊径。它是天津唯一一个历史文化名村,作为文化景观它具有一定的遗产价值。文化传承和延续是这次乡村设计工作的前提。另一个关键,西井峪仍是个实实在在的乡村,村民仍是村子的主人。

景观解读是行动的基础

2015年,我们介入西井峪工作时,它已是小有名气的“石头村” 。石街、石墙、石房、石碾、石磨构成的风景独具一格。但同时,村庄呈盲目、无序的发展状态。受视野局限的自发建设使传统风貌受到威胁。村庄缺乏整体统筹。

景观设计展开的第一项工作是景观解读,我们认为这是一切行动的基础。

“峪”就是山谷,四面环山,中央凹地形成的“井峪”是村庄基本的地理格局。对四周高地的开垦利用形成了大量的石砌梯田与果园。藏风聚气的“井峪”中央,是村民的生活空间。并不偶然,地理核心和村庄最低点是村中央的广场,汇水、排水的焦点以及村民生活的中心也自然地出现在这里。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乡村景观是人地关系在大地上的呈现

如果说人们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方式维系了我们所见到的乡村景观。西井峪尤其突显了这样的人地关系:在不易生存的环境里建立起的聚落。

因为西井峪地形复杂、土壤比较贫瘠,水源也不稳定,它其实是一个不太易生存的环境,我们的村民用一些生产、生活的方式来应对和破解这个矛盾,呈现出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人尽其能的景观特征。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贯穿始终的秩序+局部应对的集合

村内外用于建造梯田、房屋、围墙的是当地非常容易获取的白云岩。中晚元古时代沉积的白云岩,因成分的差异又呈现出略不同的颜色。白云岩的特质是容易获取,脆且易破碎,而且薄层居多。这种建造材料的特质促成了西井峪的整体风貌。

传统乡村也往往有一个很明显的共性:一个贯穿始终的逻辑次序使得村庄风貌和谐统一;针对每一个局部的矛盾又有一个局部的解决办法,最终形成比较松散的集合。

在西井峪,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它的边界景观。地貌单元与人居单元巧妙结合,形成了整体而又变化丰富的石砌边界景观,实现了从私密院落到公共交往空间的微妙过渡。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石头

食物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为了不脱离村庄固有的规律,我们也给自己制订了限制条件:即用本地的白云岩和用于农业栽培的植物作为唯一的建造材料。理由有三,一是为了融入大的次序逻辑当中。二是提醒自己、约束自己在乡村中做设计要保持克制。三则是新建环境不能给村子增加景观养护的负担。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从“主观设计” 到“合作营造”

在三年的实践过程当中,头一年,我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做了大量的设计,对20个觉得有问题的宅基地边界做了景观修复的建议。对村子里公共节点也做了很多的方案,比如说废弃蓄水池的景观化处理,周边传统农业空间的再利用,山地体验和山顶观景平台,给儿童提供生态教育、娱乐活动的“昆虫城堡”,甚至给整个村域范围做了山地农业体验公园的规划。

一两年过去,没有资金、没有政策,大部分设想仍停留在图纸上。我们开始反思,我们是不是在以惯用的技法和过于主观的臆想来判断乡村的发展进程,或者干脆叫自我感动式设计。

20处边界景观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宗地边界改造前后对比

户主:周连会 门牌号:3区19号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宗地边界改造前后对比

户主:周占生 门牌号:3区5排8号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宗地边界改造前后对比

户主:周绍成 门牌号:3区1排1号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10处公共节点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在后面的时间改变思路,更贴近村民的真实生活诉求,更贴近村庄的能力做一些事情。这就需要合作。村民祖祖辈辈生活在乡村,他们对实用性的体验是最深刻的,他们早已用自己的一砖一瓦给自己的乡村做好了实用性的规划。所以首先,得让农民参与设计自己的村庄。设计师不是主体,村民才是主体,设计师负责开拓思路和渗透引导。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陆陆续续与村民一起合作了农户宅基地边界修缮、村中心广场改造、排水井修缮、山地停车场建设、村庄休憩设施、村庄道路与街巷地面铺装、污水管入地、电线的整理、示范庭院等等建设。所有的建材都来自村后一个被废弃的采石场。最大化利用村子的资源不光是物质资源,还有村民的智慧和经验。很多难题的解决都依赖与村民的碰撞。他们世代积累的建造技术、环境知识及实践经验令人钦佩。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乡村建设是“合作生产”行为

村庄建设不仅得让村民参与建设,还得让村民能从中获利。他们不仅仅是空间的使用者,也是建造过程中的主要劳动力。世代建设家园的过程中,建造技艺也得以延续。这一点非常不同于城市逻辑的建设。

作为第三方的设计团队需要认真辨别乡村景观的关键利益相关方:村民、村民建设组织、村集体、地方政府。通常是村民付出劳动与服务,村民建设组织与村集体协调建设工作,政府给予政策与扶持。但乡建中的不同站位一定会有不同诉求,过程中一定有摩擦。学习在乡村工作中如何沟通,才会建立相互的理解和信任,让非常有限的资源投入(政府的、村集体的、村户的)在空间落实中形成最大的合力。

“看不见的设计”唤起对乡土景观的认同

村里的事物各在其位,各做其用,各有本性。 没有任何强求的形式。我们试图把乡村景观当作重要资源来理解、有效保护、可持续转化、传播和欣赏。乡村景观是乡村生活的背景也是村庄高质量发展的基底条件。维系好独特的乡村景观往往能创造独特的经济和旅游收益,为当地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设计师在乡建中不必喧宾夺主,不必渴求过多的个人存在感。我们最重要的价值是唤起大家对于乡土景观的认同和对于这片土地的认同!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景观设计团队:

天津市规划院愿景公司

田恬、褚俊民、肖新红、姚远行

特别感谢西井峪村党支部书记周维记和所有村干部、渔阳镇政府领导、蓟州区规划局、蓟州区发改委李武锁主任、蓟州区秦川副区长、天津市规划院黄晶涛院长以及李谦先生带领的乡建团队对我们景观工作的认同和支持。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李谦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文旅规划首席顾问

九略(北京)旅游管理有限公司CEO

天津蓟州民宿发展协会会长

西井峪计划发起人

原乡精致民宿创始人

历史的巧合,3年西井峪终画一个完美的省略号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历史的巧合总是惊人的相似,时至今日我与西井峪的三年约定刚好走到了最后一天。三年的时光过去了,我们收获了什么?我想最为重要也最为感动的就是村民对我们的认可,对于我们做的事情的认可。三年的工作暂时告一段落了,西井峪乡建工作的顺利完成也让我们对于乡规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今后的乡建工作有了新的策略和方向。

过去三年的点点滴滴,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很多,但归根结底我们对西井峪做了两件事,一是社区营造,二是产业复兴。只有让生活在村庄里的人过上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乡村建设才能变得更加有意义。

西井峪践行之社区营造

1.了解民情、开启民智、培育民风

什么是乡村社区营造?以前的乡村没有社区形态吗?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规划不单单的是规划图纸上的工作,更多时候要成为村子里的人。而乡建的工作模式则是中国千百年乡村自治的传统文化“规矩”,立足乡村、了解需求、以规矩为准则,为村民办实事。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2. 深入完善公共活动空间与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但提高了村民们的生活质量,还丰富了日常娱乐休闲生活。在西井峪策划团队做了一个广场、一个厕所、一群街道,而村民们获得的却是更加丰富的娱乐生活和精神生活。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西井峪践行之产业培育

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深度挖掘乡村生活点滴

乡村产业培育与运营是策划团队工作的重中之重。传统乡村旅游开发,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旅游客群的需求。创新下的乡村旅游如何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在探索和实践中,策划团队寻找到新的运营思路。

让乡村还原其本来的文脉,将历史遗迹、自然风光与现代规划、设计相融合。让村民们普普通通的日子,成为体验式旅游的主导项目。

1.乡村体验式旅游,放松身心远胜于疲惫观光

为什么到乡村?住农家院、吃农家饭、看景点?归根结底,是需要放松身心。来到乡村,就要做乡村人,了解体验乡村务农的快乐,感受简单淳朴的自然生活。农事体验课、西井峪放羊班、赶驴压磨、收稻割草、浇水施肥,一项一项渗透着劳动的辛勤与快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2.智本下乡,产业升级

乡村产业升级,哪些产业可以升级、如何升级、销售何去何从?西井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成熟案例进行分享与交流。农产品的深加工与销售,是乡村产业升级的主力军。第三产业一直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柱,对乡村旅游、文创等产业的升级改造成为了策划团队的工作重点。包括农家院的改造、新型文创产业的入驻。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3.智本下乡,产业示范

在探索新型模式下的乡村运营,示范项目可以规避相关的商业风险,利于及时的总结经验和教训,为相关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打下结实的基础。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我们希望通过民宿示范项目,形成一个产品结构,不然没有办法改变消费结构和客源结构。于是我们开设了一家高端民宿,同样也是蓟州区第一家民宿。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在这个示范项目运营的过程中,融入了很多当地村民成为新的产业人群,他们很勤勉和敬业。我们还在村子广场边上做了一个咖啡书屋,有很多客人喜欢在这喝咖啡看书。记得2016年10月1日开业那天,一位村民在咖啡馆用他粗壮工匠的手,捧起了人生第一杯拿铁。那一刻幸福的表情,我现在想起来还是感到开心和欣慰。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西井峪践行之品牌运营

乡村品牌运营,提升整体乡村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我们为西井峪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品牌DNA,构建了专属于西井峪的超级IP。从整体视觉设定到村庄旅游导览设计、民宿VI设计再到农产品包装设计,乡村品牌理念渗透到西井峪出品的方方面面。

设计改变生活,世世代代生活在西井峪的村民感受到了现代化生活理念所带来的视觉美好,也体验到了通过乡村营造给他们带来的新的工作机会和丰厚回报。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西井峪未来展望,努力尝试2.0版本的全新乡村运营

西井峪三年的工作虽然已经结束,但是作为一个专业的项目运营策划人士,我仍然希望西井峪目前的改造及运营模式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希望接下来民宿运营团队可以传承乡建工作。我们也在探索乡村民宿运营、乡村农产品升级、乡村民宿运营的新型乡村发展战略,组建乡旅运营团队,用一个民宿带动整个乡村发展,这是我们接下来尝试努力做的2.0版本。

每一个村庄都是我们的故乡,乡村规划的本质就是乡建,而乡建的本质就是人,就是我们的村民。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Louna International Architects' Village

贵州黔西南楼纳村·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用设计、文化、艺术与媒体的力量,实现乡村建设的转型,留下田野,守住乡愁,用建筑师的集体力量,打造一个人们心灵的桃花源。

公社以建筑教育为重要发展方向,提出了“大师+建造”的建筑教育模式,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筑教育日益趋于同质化,师承教学的方式是对建筑教育的有益补充。创新的同时,致敬传统和匠人的手艺,将传统的大智慧和好技艺与当代技术结合并“手手相授”。

International Student Construction Competition

四川德阳龙洞村·国际高校建造实践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以“结合自然的设计”为题,22座院落,22所国内外知名建筑院校,深入四川德阳的贫困村共同探讨“设计激活乡村”的方法。参与的22家农户分散在龙洞村的200余家农户之中,力求通过以点带面的针灸式方法,让农户逐步带动农户,进行自发的乡村美学和乡村生活方式的提升。

大赛以“为乡村而设计”、“为村民而设计”为出发点,探究如何通过设计让乡村更像乡村,结合农户的实际需求,改变农户的生产、生活、经营等方式,促进生活品质的提升。

NATIAN CUP International Design Competition

江苏宿迁·“衲田杯”可持续设计国际竞赛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此次竞赛关注公共空间的文化、功能及代表性特质。竞赛面向国内外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艺术设计等方向的事务所、设计师、艺术家及在校师生,立足城市地标、雕塑、大地艺术、建筑以及艺术装置方向进行设计。评委决议后,获奖作品将有机会依据当地政府的决议实际建造。

和很多中国城市一样,新时代的宿迁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问题,如城市更新改造、自然景观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竞赛鼓励参赛者思考自然如何向城市延伸,使城市以大自然的周期生长循环,这将对城市发展大有助益,并对中国的其他城市起到示范作用。

Encountering Shichahai

中国北京·遇见什刹海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什刹海地区是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也是北京仅存的原住居民区之一,然而,旧城功能及物质性的衰败使之不再适应日益丰富的城市生活,如何寻求有效途径使之重新融入城市生活?如何对历史街区采取有机更新,挖掘其造血机制?如何在原住民需求、区域发展需求和文化历史传承需求三者间寻求平衡?如何联合各方力量推动旧城更新,进而推动城市复兴?在这些思考之下,我们以“遇见什刹海——约会设计与艺术”为主题,通过设计的力量复活什刹海,将文化与旧城更新相融合,激活片区。

在2016 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围绕什刹海的历史街区和院落,展开包括“九个院子”、“回归·院生活”、“洞∕和光同尘”等主题展览。并结合展览,举办了城市与建筑学术对话、读书会、音乐与舞蹈表演、建筑师咖啡之夜等活动。一系列活动从文化和设计上引领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倡导“创新引领产业、创意激活文化、慢享舒适生活”的理念。

Q-CITY International Design Competition

广东深圳·“趣城计划”国际设计竞赛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案例丨西井峪故事:三年种下一颗种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