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科舉制度,以往的狀元和現在的大學生能比嗎?

六月,在這個溫暖的季節裡,不少莘莘學子都要參加人生的大考試,十年的寒窗是苦的,有些人通過高考改變自己的命運。同樣是第一名,將古代學子的狀元放在現在,會是什麼樣的學歷?古代的狀元是現在的大學生嗎?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古代的科舉制度,以往的狀元和現在的大學生能比嗎?

我們首先看了一組數據。中國科舉制度實行了一千多年,唐代完善了這一制度。從唐高祖到清光緒三十年的最後一次科舉,一共1282年中共列出了745份名單,共有592名狀元,加上其他短期政權的選擇,中國歷史上可以考證的文武狀元有777人。古代幾年才會出一位狀元,而現在是一年一次高考,出現的人不在少數。還有現在大學入學人數每年有幾百萬,這一數據表明,當今的大學生與古代狀元差得太多。

古代的科舉制度,以往的狀元和現在的大學生能比嗎?

在古代,讀書人比較少,第一位是狀元。那是國家考試的第一名才是狀元,第二個是探花,第三個是榜眼。古代讀書,先是童生開始,歷經有童生、生員、舉人、貢士、進士。像我們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碩士,博士,每個階段都需要幾年的努力學習。古代人讀書最開始是沒有任何的學位的。最初是叫做童生,相當於義務教育的小學。

古代的科舉制度,以往的狀元和現在的大學生能比嗎?

考試後就成為秀才,相當於今天的高中生,秀才參加當地考試,通過考試是舉人,這個學位相當於現在的大學生,但要看古人的知識程度,古代也是有985所學校。經過當地的考試,他可以參加國家考試,稱為會試,考上了就會成為貢士。最上就是皇帝住持的殿試,皇帝親自評出狀元、探花、榜眼。明清時期,狀元的地位是特殊的,新進的狀元可以享受六品翰林院修撰。

古代的科舉制度,以往的狀元和現在的大學生能比嗎?

在這裡自古就有“儲相”的稱號,因為這個位置離皇帝最近,晉升的機會快。根據這個原因,狀元有可能直接進入朝廷。因此,現在的大學生與古代狀元相比,兩者之間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畢竟,大學生現在到處都是,但要想在全國考試中獲得博士第一名談何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