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家門口,我看到了春天

“防護服、帽子、口罩、手套、鞋套,還有護目鏡,敖醫生,一級防護的東西我準備好了,家屬在小區門口等,我們小區門口見……”

这一天,家门口,我看到了春天

這一天,有著多年外科背景的社區醫生敖金平,完成了日常80多位病人的門診,下班了。時間將近約定的5點,他收拾好東西,騎上社區醫生最常用的“小毛驢”,為不便出門的社區居民出診。這是位長期癱瘓在床的殘疾人,也是敖醫生的“老相識”了,這次是腳趾甲發炎了。為了這次出診,家屬反覆確認了敖醫生的工作安排,就怕外面的疫情,影響了醫生的上門。所幸,一切都很順利。三下五除二,病甲就被敖醫生拔除了,止血、換藥、包紮,在交代了家屬注意事項之後,他還是不放心:“要不家屬現在和我回趟中心吧,我怕你們應付不來,再給你們備點厚紗布,明天白天病人多。”“不了不了,很晚了,醫院早就下班了,之前你教過我們,我們有經驗,有事再給你電話。”“那好吧……”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敖醫生這次離開的身影有點匆忙……

這一天,上海市十佳家庭醫生劉劍鋒結束了一天的流調工作。為居家隔離觀察對象測量好當天的第二次體溫,和同事做好相關的工作交接,他匆匆回家收拾起行李,“這幾天天氣雖然轉暖,早晚還是會冷,隔離點不開空調,得帶上保暖羽絨服。”第二天,他將前往奉賢區新冠肺炎確診及疑似病例密切接觸者隔離點。作為第四批保障人員,他將在接下去的十天駐守隔離點,接棒開展隔離對象醫療觀察保障工作……

這一天,全科醫生吳奕敏也在“整理行李”。這是他在隔離點駐守的最後一晚,除了需要交接的物資和文件,他將四位保障人員的24小時工作日常也整理了出來,人員收治、發餐、測溫、消殺、醫廢處理、報表填寫、物資清點等等等等,什麼時間該做什麼,需要注意什麼,事無鉅細一一細述……

这一天,家门口,我看到了春天

這一天,90後全科醫生宋青完成隔離點的醫療觀察保障工作已滿14天,經過這段時間自我觀察和休整,他想要要儘快回到了門診崗位,為他的簽約居民提供長處方延伸處方服務。這一天,南橋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門診量達到了疫情期間的最高峰,1600+……

這一天,中醫全科醫生黃衛青看到了居委社區工作人員發的朋友圈說天天加班吃泡麵。下班回家路上她去了趟水果店,在去志願協助社區工作進行抗疫宣傳前,翻出了家裡的燉鍋,銀耳洗乾淨,倒騰了點中醫藥膳配方,著手準備她的“投餵計劃”……

不管經歷的是怎樣的冬天,枯黃了多少落葉,雪積厚了多少層,地球公轉自傳,到了與太陽打照面的那一天,種子還是會發芽,萬物還是會生長。

不管經歷的是怎樣的疫情危機,它在與不在,社區醫生一直就在轄區居民的家門口。他們不是超人,只是一位位普通的基層醫務工作者,沒有拯救世界的超能力,但是可以握緊自己的拳頭,用自己的力量,給社區居民一份“我在”的安心。(韓慶 範彩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