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莊股大漲的背後,是混改思路在催化?!

我前段時間寫過一篇文章,裡面幾段話可以再看看:

低價莊股大漲的背後,是混改思路在催化?!

政策君(微信號:炒股跟Z走)最近思考低價股大漲的時候,回想到了這篇文章,因為我和很多“專家”不一樣,政策君(微信號:炒股跟Z走)覺得此前一路下跌,流動性極差的垃圾股(莊股)後面有次“撿菸屁股”的大機會。雖然我不是很清楚這次機會的具體觸發事件是什麼,但是決不能給低價垃圾股就此蓋上死亡標籤。

某種程度講,垃圾股的背後是過剩產能。

過去輿論總是說國企改革包括混改老是推動不下去,原因到底是什麼?

第一個,體制的問題。大批民營企業並不輕易喜歡和政府有過密的經濟合作關係,因為這裡面的權責問題不容易理清。所以民營企業不願意參與混改。

第二個,效率問題。當然某種程度看也是體制問題,在雙方合作中容易因為任務和角色的錯配,進而造成效率不高,所以民企有條件基本上就自己搞去了,不喜歡與國企合作。

簡而言之,國企主動找民企搞國企混改基本上都是進入了“死衚衕”的惡性循環,大家也能看出來這些年為什麼改來改去都改不出個什麼名堂。

現在,政策君(微信號:炒股跟Z走)認為有必要好好審視一下國企改革的大環境,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恰恰是因為2017年大批企業通過股權質押而遭遇流動性危機,頻繁的爆倉已經讓很多大股東都快扛不住了。借錢沒有,減持還不好賣,找銀行質押被看作是垃圾,一時間金融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以前這些上市公司大股東們都是翹著二郎腿等待銀行金融機構登門拜訪,現在是反過來了。

銀行是厭惡風險的,自然是不會在去槓桿的大潮下承擔過高的槓桿。

但國企不一樣,國企作為經營部門,對於這些上市公司而言,國企眼中看到的不是單純的“高槓杆風險”,而是“命懸一線”的廉價資產。

與其讓自己的股權身家在平倉中一命嗚呼,倒不如及時止損和國企合作。儘管很多上市公司大股東很牴觸,但眼下沒有多少比這更好的選擇了。

似乎有兩條路已經有人開始走了:

第一條:

如天海防務,今年6月份,公司實控人劉楠擬通過轉讓股份及委託表決權和提案權的方式,將控股權賣給揚中市政府全資持股的金融平臺——揚中金控,從而拓寬融資渠道,解除劉楠的高質押風險。同在6月份,遭遇流動性危機的“盾安系”也獲國資出手支持。如英飛拓擬定增募資6億元引入深圳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深投控,後者將成為公司第三大股東。

第二條:

此前政府就公佈文件,擴大多個領域的對外開放,上海市政府最近推出“上海擴大開放100條”,提出加快實施汽車、飛機、船舶產業對外開放,以及放開國際船舶運輸、船舶管理企業外資股比限制等諸多開放舉措。

所以,國內的企業是想到國資的懷抱中去呢?還是到外資的懷抱中去呢?

對於國企而言,這次形勢的扭轉已經讓國企改革變得沒有那麼困難了,反正放眼望去,大批上市公司已經“風雨飄搖”了。國企趁勢加快整合這些上市公司股權,未來這些過剩產能到了國企手中,一方面國企的經營結構會更加完善和豐富,另一方面國企對各個領域的議價權會進一步提高。以前是那些民企說了算的市場,後面會大大改變。

2015年救市後多次降準降息釋放流動性,銀行到處拉上市公司大股東定增質押抄底自家股票;

以為熊市就此結束的大股東們信以為真,紛紛增持質押,直到2018年號召自家員工“兜底增持”的還大有人在;

等到這些人質押得差不多了,股票的頻頻下跌已經讓他們動彈不得;

此時國資和外資出手,混改的真正大戲正式上演。

中國特色的混改仍然是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方針的,與很多人想當然的“市場化”方式不一樣,我認為是開啟國企“掃貨”民企股權的方式。從這種國企改革的發展來看,我認為未來中國政府對民間經濟的干預程度只會越來越高,起初國企會因為併購而變得經營豐富,且議價權提高業績上升。

單純從市場機會來看,短期因為退市制度的調整讓市場對低價股開始擔憂,但是中長期來看,要對涉及到參與國企混改的一些廉價“莊股”提高戰略視野,他們攀上了國企的高枝,也能“烏鴉變鳳凰”。

低價莊股大漲的背後,是混改思路在催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