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自身專業者,守株待兔爾

迷信自身专业者,守株待兔尔

最近經常聽到"工匠精神"這個詞,是提倡對於某一門工藝精益求精,執著於細節,在精細中超乎常人,最終獲得成功。

最典型的兩個案例:一個是在故宮修文物的專家,一個是給共享單車修自行車的老師傅們。為前者拍攝的那部紀錄片風靡大江南北,讓吃瓜群眾們看到了文化的魅力;後者趕上了共享經濟的風口,門可羅雀的手藝人突然忙得不亦樂乎,收入不菲。

在越來越浮躁的社會里,人們忙忙碌碌,追求的是快成長,即使不能一夜暴富,也希望走出彎道超車的漂亮曲線。所謂缺少什麼,社會輿論就需要提倡什麼,於是各種對工匠精神的宣傳褒獎不絕於耳,也吸引了不少有志青年立志要成為出色的工匠。

術業有專攻,從社會整體來看,當然需要各種人才和角色。但具體到個人,選擇職業發展和成長模式的時候,千萬不要被忽悠了,要用心分析大勢,尋找適合自己成長的路徑。

以前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速度慢,把一門手藝練到精深很難,所以練成一門手藝之後可以吃一輩子,長輩們看到的也都是這樣的成功案例。所以小時候經常被教導"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藝不壓身"之類的道理。然而在越來越快的時代裡,即便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也會有非常強烈的危機感。

比如我,移動電話的漫遊話單有82個字節,可以倒背如流;移動電話的計費原則信手拈來,可以準確地告訴你每一條規則出自哪份文件;移動通信的技術演進和重大事件,全記在腦子裡;IT支撐系統的規劃、核心技術以及一步步的歷程,我更是如數家珍。

然而如今是流量時代,全網資費都統一了,曾經的移動電話三大難題(呼叫轉移、同城特例、邊界漫遊)還有意義麼?再談及這些話題,除了顯擺自己是一個老古董之外,真能得到別人的認可麼?

小時候見識過"一抓準"的勞模表演,無論買多少分量的糖果,售貨員一把抓下去,上稱一量剛剛好。剛工作時觀看過電報員的勞動競賽,參賽選手準確無誤地記下每一個漢字的四位數字的電碼。可以想象,為達到這樣的熟練程度,他們付出了多少時間和辛勞。

然而現在再看,這些技能還有意義麼?

故宮裡的匠人和修車的老漢是幸運的,他們的技能還有用武之地,甚至還出現在風口上。然而這樣的案例鳳毛麟角,你看時傳祥是著名的全國勞動模範,他是掏糞工,這個工種早就不在了,所以再談他的精神,會讓眾多年輕人無感。這是客觀規律,非人力能改變,火起來的工匠堪比撞上樹的兔子,概率太低了。

時代在快速發展和進步,大多數靠"唯手熟爾"成就的技能,都存在比較大的替換風險,所以我們千萬不能迷信自己已經擁有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以為自己專業所以不可取代,互聯網時代一再證明,在你被顛覆的過程中,與你無關。

還拿通信網絡舉例,以前傳輸、信令、交換、無線,各專業條線各司其職,通過標準協議攜手共建通信網絡;而今全光網絡讓多少專業選手失去用武之地,"調電路"的專業能力還有多大應用範圍;再往後看,當NFV和SDN等新技術普及、網絡全面IT化+雲化的時候,傳統的通信人才還有多少剩餘價值?或者這麼說,還有多少通信人才跟得上時代的步伐?

時至今日,並不是說專業人士無路可走,而是說不能因為曾經的成功輝煌而止步不前。實際上專業人士有更多的實踐經驗,更容易總結提煉理論、研究規律、規避風險、找到出路。只是很多時候他們太自信了,不願意關注不利的信息,不希望聽到反對的聲音,不試圖打破傳統的壁壘。就像那個守在大樹旁的農夫,一邊嘲笑眼前勞作的人群,一邊等著兔子送上門的那一瞬,最終一無所獲。

匠人們,在埋頭拉車的時候也望望天看看路吧,不要等到被時代拋棄的那一天再怨天尤人。真到那時候,即便得到同情的目光,又能怎樣?

迷信自身专业者,守株待兔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