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新思路!看基層河長眼中的治水之變

治水新思路!看基層河長眼中的治水之變

6月29日,烈日當空。上午9點,谷裡街道河長辦主任嚴華踐從街道辦事處出發,前往水庫巡河。谷裡水庫是當地面積最大的水庫,水面約1200畝,儲水量528萬立方,水質常年保持在二級至三級。

巡河從水庫邊的後墳村開始。嚴華踐邊巡河邊和記者拉開了話匣子,“這裡以前是街道水源地,周邊沒有排汙口,只有洩洪口。不過,巡河工 作一點不能松。偶爾會有人到水庫邊偷倒生活垃圾、建築垃圾,如果遇到雨水一衝,汙染物就下河了。”

後墳村的一處小型農莊內,有個1000多平方米水面的魚塘,塘水和水庫相通。嚴華踐特地繞到農莊內仔細查看,叮囑農莊負責人保護好水質。

和後墳村隔水庫相望的是一家商品房小區,目前仍處於建設階段。嚴華踐來到小區,仔細察看岸邊環境。前不久,有人在岸邊亂倒垃圾,河長巡河發現後,第一時間提醒社區前來清理。

作為一名基層河長,嚴華踐見證了近幾年基層治水思路之變:以前側重治標,現在是標本兼治;以前需要考核倒逼,現在治水已成為街道的生態文明自覺行動;以前是“就水治水”,現在是河道、岸上系統化整治。

在谷裡,治水已經成為街道上下的自覺行動。根據中央、省、市、區的部署,谷裡著眼系統化思維,首先搭建了高效運轉的指揮體系,將河長辦、水環境提升辦、排口辦“三辦合一”,配置5名專職人員,高效協調街道所有涉水線索處置。其次,街道全面梳理8條河道、8個水庫、13個塘壩的水環境質量,“一河一策”實施治理方案,目前已全面消除黑臭水體。汙染在水裡,根子在岸上,一系列標本兼治的舉措同步推出。街道大力消除農業面源汙染,生豬存欄量從6.5萬頭降至3000多頭;清理32個廢品收購點,杜絕廢品清洗汙水下河;超前規劃並建設了處理能力80噸的蔬菜廢棄物處理設施,一舉解決了蔬菜廢棄物汙染問題。

正因為生態文明水平穩步提升,谷裡近年來先後建成“全國環境優美街道”“國家生態街道”,走出了一條生態美與百姓富、環境好與經濟強並舉共進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子,順利獲頒我國環境保護領域最高的社會性獎勵——中華寶鋼環境優秀獎。

生態文明成效喜人,但面對中央、省、市的更高要求及市民的更高期望,如何實現河道長治久安,仍讓基層河長倍感壓力。“河道整治需要系統化思維,還需要久久為功。”嚴華踐表示,街道下一步還要啃多塊硬骨頭:谷里老集鎮有不少小區陽臺的洗衣汙水和雨水混流,未來將努力推動進行工程改造,徹底截斷下河汙水;街道雖然消除了黑臭水體,但還有4條撇洪溝仍為劣V類水質,今後要陸續實施清淤、設置生態浮島;針對地下管網的普查進度正在加快,今後地下管網信息將不再是一筆“糊塗賬”。“進一步提升水環境質量責任重大,讓人心憂。”嚴華踐說,“不過,和以往擔憂水體黑臭容易引發投訴相比,現在的‘憂’讓人‘憂’得踏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