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一天到晚都在挑孩子的毛病,那是你有毛病

如果你一天到晚都在挑孩子的毛病,那是你有毛病

來源:父母必讀(ID:fumubidu01)

給孩子表達真情實感的權利,就是在送給孩子未來健康的成年生活!

但是,這首先需要我們自己從那個被剝奪了真情實感的童年創傷殼子裡走出來,學會察覺自己的需要和情感。

01

一位年輕的爸爸,面對逐漸長大的兒子,有要失控的感覺。因為他看到的是一個到處出錯的孩子。

志忠坐在我面前,他說自己已經沒有辦法再面對剛剛 2歲的兒子了。只要看見孩子,他腦中的“糾錯系統”就會自動啟動——掃描兒子的每一個舉動,說出的每一句話,挑出各種錯,並立刻想去教訓他。當然,這一切大多是在大腦中悄悄完成,別人看不出什麼,但是他自己痛苦不堪,因為他沒有辦法停止“糾錯”,就沒有足夠的“內存”去發現兒子的可愛。當他實在忍不住真的去教訓兒子時,會被妻子和孩子的姥姥、姥爺像個怪物一樣地看待。

其實他說自己這麼多年來一直像一個到處撿“垃圾”的人——與人接觸時,各種糾錯,只要見到“垃圾”就撿起來探究,甚至放在嘴裡“咀嚼”。他對各種“垃圾”瞭如指掌,卻不明白為什麼越想控制,似乎就撿得越多。志忠說,在工作中他還能夠剋制自己,但是面對逐漸長大的孩子,他覺得自己馬上就要失控了!

經過半年的心理治療,志忠意識到,自己專注於探究“垃圾”,其實是因為他習慣了與自己的真情實感分離——不明白自己的感受,不知道自己的需要,自然無法從環境中吸收到滿足自己成長需要的營養,只是偏執地在給別人“糾錯”。

02

沒有真情實感,是對生命徹底的否定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女士以童年創傷心理治療及研究著稱。她告訴我們,成年人有能力接觸自己的真情實感,才有能力過真實完整的生活。然而,如果父母總是要求孩子做父母想要做的事,不尊重、不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麼,這個孩子成年後就容易過著痛苦的生活,沒有自由。痛苦的童年經歷已經把被壓抑真情實感而形成的恐懼感、羞辱感、無能感和內疚感存入每一個細胞,變成身體記憶,使人飽受抑鬱、焦慮、憤怒情緒的折磨,忽視、壓抑、否認自己的需要。當豐富生命的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時,人就變得身心交困,生活痛苦。

志忠就是這樣成長的。他雖然生長在富裕的家庭,就讀於名牌學校,卻始終被壓抑著真情實感。他被父母習慣性的“為你好”名義壓制著,父

母也總在用自己眼中的“對”去糾正志忠身上的“錯”。年幼的志忠也曾抗拒,努力陳述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要。可是每一次,他都在父母強加的“道德”中敗下陣來。他只是一個孩子,怎能說服有權有勢的成年人理解、接受自己的感受呢?

漸漸地,他發現,只有讓自己“沒感覺”“沒需要”,並用糾錯之道先發制人,才能躲過被否定的厄運。不過,這個生存策略也讓他付出慘重的代價,那就是背叛真實的自我——與自己的感受隔絕,抵制滿足成長和慈愛的需要。這正是對生命最徹底的否定!

志忠的經歷讓我們需要想一想:自己身為父母,我們是否也像志忠的父母那樣,在有意無意地剝奪著年幼的孩子表達真情實感的權利?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們需要立即改正,學習歸還。

我們今天還給孩子表達真情實感的權利,就是送給孩子未來健康的成年生活!

03

整理自己的童年經驗

如果你能意識到自己總在有意無意地要求孩子的一舉一動都符合你的想法、審美,否則就擔心、生氣;如果你總是在孩子照你說的辦的時候就表揚,否則就責備或懲罰;如果你認為為孩子付出了太多,都是為了孩子好,所以孩子要聽你的……那麼,你也許需要整理一下自己的童年經驗。

其實,父母對孩子的強烈情緒通常與孩子的表現沒有直接聯繫,而是來自父母自身痛苦的童年經歷。如果你在吵鬧、冷漠的家庭中長大,如果你童年時經常挨打受罵、沒人尊重你的感受和需要,如果你為了得到肯定、生存下去,只能壓抑那些被羞辱、被傷害的感受……那麼,這些經歷會逐漸形成暴力的種子,使你容易忽視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當孩子一旦表達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可能會觸痛你內心那個受傷的小孩,你可能會不自覺地要求孩子償還當年你的父母欠下的“債務”——給你理解,給你尊重。然而,怎麼可能讓年幼的孩子滿足父母童年未曾滿足的需要?!年幼的孩子需要父母的照顧,不可能照顧童年受過傷的父母。

接觸自己的真情實感

我們要想有能力尊重孩子表達真情實感的權利,首先需要恢復自己覺察真情實感的能力。只是,我們需要找成熟的成年人幫助自己,而不要讓年幼的孩子承擔他們無法承擔的責任。

回到身體,也是接觸自己真情實感、覺察當下感受和需要的有效方法。身體,是感受和需要的守護神,她只回應真情實感,不理會強加的“道德”。因此,多練習平穩呼吸,多用身體和大自然擁抱,在進食的時候啟動五感,特別能夠幫助我們覺察每時每刻身體的感受,及時回應身體的需要——飢或渴,是需要休息、睡眠還是安寧等。你越是有能力照顧自己的身體,你就越有能力感受並回應自己的真實需要,同時能夠理解孩子的真情實感,而不是被孩子的真情實感激怒。

成熟的心理治療師也可以幫助你,但是這需要他懂得尊重你的自主能力,能夠誠實、滿意地回答你的疑問,能夠公平地對待你,而不是高高在上。

其實,當你越是願意從對權力和認可的飢渴中解脫出來,你就越有能力給孩子表達真情實感的空間。

學習尊重孩子的真情實感

所有童年創傷的經歷總是有一個不變的主題——表達真情實感的權利被剝奪。要想終止這種代代相傳的創傷,我們需要有這樣的共識:

● 父親、母親、孩子以及家裡的其他成員,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需要。

● 如果我們從小就是被當作成年人來要求和使用的,實際上我們是沒有童年的。因此,不要再用“我小時候……”來要求孩子了!我們都需要學習科學嚴謹的兒童發展心理學,瞭解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發展。或者多和那些對孩子慈愛的人聊天,學習他們滿足孩子真實需要的方法。

● 孩子會知道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多給機會,他們會形成自己的準確判斷。機會是指我們對他們需求的關注、詢問,而不是評判和強加。

● 孩子遇到困難時,最需要的是幫助,而不是責備。如果孩子不聽我們有益的建議,我們自己需要反思:究竟做了什麼,餵養了孩子這種不合作的態度?

●孩子沒有讓父母滿意,不一定是滅頂之災。這可能正是他們將超越父母自身限制的好兆頭。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