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放屁的人是肠胃不好吗?

泥桀


世界上的事情可以分为两类,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可见“屁事”是多么的重要。今天曾医生来给大家科普一下放屁的事情,经常放屁是胃肠不好吗?

首先,我们来分析和了解一下,什么是屁?是怎么产生的?

屁是人体肠道中的气体,随着肠道的蠕动,结肠进入直肠,最后通过肛门排出。

屁的来源有几个,第一就是自己吞咽下去的空气;第二,食物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第三,肠道中的细菌,利用未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发酵食物产生气体。

人体每天放屁8至20次,放出去的气体有500至1500ml,屁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人类吃的食物和肠道菌群情况,产气多的食物包括豆类,韭菜,大蒜,萝卜,红薯等等,如果大量进食这些食物,屁的产生就会增多,放的屁就会多。

那么,放屁多是胃肠不好吗?

如果你吃了很多产气的食物,那肯定会放屁多,没事,只要少吃这些东西就可以了。

放屁多,还有可能是肠道菌群失调,产气的细菌多了,就可能会导致屁多。这样的人群,可以多喝一些酸奶,口服一些益生菌等等。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胃肠道蠕动加快,常见的是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这些患者容易出现腹泻,放屁次数多,需要去医院检查,明确诊断以后再采取治疗措施。


普外科曾医生


放屁也叫“排矢气”,是人或动物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屁是食物经过消化道菌群的作用后产生的气体。放屁是气体随肠蠕动向下运行,由肛门排出的现象。放屁产生的响声也是由于气体通过肛门括约肌时产生振动的作用。所以放屁是肠道正常运行的一种表现。如果不放屁、或放屁过多才是不正常的。

屁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咀嚼时随食物吞入消化道的空气,二是大肠杆菌分解食物残渣发酵时产生的气体。有时吃饭太快或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或经常便秘都会引起排气。一些食物是容易产气的,例如洋葱、地瓜、豆类及高丽菜等。

也有一些经常放屁的人是因为体质问题,他们可能是患有激躁性大肠症候群,常有腹痛、腹胀及放屁的现象。吃过多的淀粉类食物也会引起排气。比如红薯、土豆、甜食等。喜欢面食的人放屁也多。因为谷物在肠内分解的气体较多,所以放屁多。

因此,在吃东西时要细嚼慢咽,避免吞入消化道过多的空气。少吃谷物类、糖类、淀粉类食品,增加蛋白质、蔬菜类食物,使饮食达到平衡。

有个科学家调查发现,正常人每天都会放屁10到15次,约排出500毫升的气体。

1.若屁多但不臭,可能患有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部疾病及肝、胆、胰等疾病。

2.若屁多且臭,可能有消化不良。

3.若屁奇臭难闻,可能有消化道出血、溃疡性结肠炎、菌痢、阿米巴痢疾、出血性小肠炎等。此外,恶性肿瘤晚期,因癌肿组织糜烂,蛋白质腐败,在细菌的作用下,放出的屁也会很臭。

4.若无屁或少屁,并伴有腹痛、腹胀、便秘、肠鸣音亢进或消失、气过水声等症状,则很有可能是肠梗阻。

5.此外,腹部手术者,其肠蠕动会出现反射性抑制,胃肠内气体和液体滞积,也会出现无屁的情况。

以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百科名医


每个人都会放屁,屁是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气,总要排出来的。偶尔放屁是正常的,如果你小屁不断,大屁不绝,那就要注意了,这说明你肠胃消化不好,而且体内有垃圾和毒素堆积。

经常放屁,而且又密集,味道较臭的,说明你体内寒气较重,胃肠道问题较为严重。除了肠道消化功能问题之外,体内湿气过重也是导致放屁多的一个原因。

胃肠道不好且患有胃肠道出血的人群放屁是比较臭的,这类人群患大肠癌的比例要比正常人高。肠胃蠕动慢,会增加身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而且蠕动慢会影响身体正常代谢,导致便秘,喝一种叶茶可以缓解加快肠道蠕动,缓解便秘并解决放屁多问题。

解决放屁多、放屁臭以及便秘等问题,喝丁香茶调理。

丁香茶自制:

自制丁香茶:去药店买来公丁香、丁香叶、丁香花,捣碎后,用小布包或者网纱袋扎好,作袋泡茶饮。也在网上购买长白山丁香袋泡茶。

丁香为常用中药,在古代确实名贵的进口药,是我国传统进口"南药"之一,始载于《药性论》。但《名医别录》已有鸡舌香的记载。历史上曾有丁子香等名称。据《本草拾遗》(公元739年)记载:"鸡舌香和丁香同种,花实丛生,其中心最大者为鸡舌香乃母丁香也"。

丁香茶被成为花草药界的“健胃剂”,这名号得益于它出众的养胃功能。不仅可以养胃,丁香对幽门螺旋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等也有抑制作用。丁香茶叶中含有丁香油和丁香酚,这两种物质可抑制幽门螺旋杆菌活性,阻碍它们繁殖,长期饮用可达到杀菌灭菌的目的。

食疗虽然不能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在感染初期或者预防期,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在这什么都用抗生素的年代,食疗不会引起细菌耐药性,更健康更安全。


绝粒


放屁似乎是一件不登大雅之堂。在外人面前放屁,确实是件令人尴尬的事, 但放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 人人都要放屁。同时放屁也是检测人体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 通过屁,可以判断我们的肠胃健康,可以说是我们肠胃健康的晴雨表。天天有屁是喜事, 屁多可能要出事, 臭屁可能是坏事, 无屁未必是好事。一个人如果一天到晚不放一个屁, 对健康极为不利。长时间不放屁的人,极有可能是胃肠道出了问题。恶臭味的屁暗示放屁者的肠道可能有细菌感染,而腥臭味的屁则暗示消化道可能出血了。因此平时应多加留意这些个屁事是有必要的。

屁的产生可以说是和肠中的细菌分不开的。在我们的大肠内, 特别是从大肠到直肠这段, 居住着大约一百种、一百亿万个细菌。这些细菌对人是有好处的。由于这些细菌的作用,就会使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变得容易分解了, 在食物分解过程中就会产生气体, 这些气体集中起来就成了屁。可以说,没有细菌寄生的肠道是不会产生屁的。

屁含有400 种成分,其中主要的成分是氮、氢、二氧化碳、甲烷、氧等无臭气体,及微量的氨、硫化氢、粪臭素、挥发性胺、挥发性脂肪酸等形成恶臭的气体,正是它们散发着令人难以忍受、让人窒息的刺激性气味。这些气体大部分被肠壁血管吸收,最后大多数气体经尿排出体外, 少部分气体则直接以屁的形式排出体外。因此放屁对人体是有好处的,也是人体的一种自我调节, 是身体“和谐” 的表现,健康人每天都有“尾气排放” 的现象。

以下饮食习惯也可导致臭屁:

通常豆类中的植物蜜糖、菜豆糖及寡糖类尤其会产生臭屁,这样的臭屁不要担心,不会对健康有害。

如果进食蒜、韭菜、萝卜、洋葱、大葱等含刺激性气味的食物,放出的屁则会闻到蒜味、韭菜味等气味,这也是正常的反应,不需担心。

进食过多蛋白质含量高的肉类以及油炸食品, 就会造成肠胃负担太重,而不能消化完全, 使肠道发生了食物滞留,滞留的蛋白质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后,就会产生大量硫化氢气体和胺类物质,, 因而放屁就会有股臭鸡蛋的味道。因此, 高蛋白食物要适量, 不可多食,吃完高蛋白的肉类不妨多吃点助消化的食物,如喝杯酸奶或喝点山楂汁助消化也是不错。

除去饮食的原因,奇臭难闻的屁还有可能是一些疾病的警讯:

腥臭味的屁,如果消化道出血时, 血液在肠腔内滞积, 也有可能是肠道内发生菌痢、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出血性小肠炎等炎症、溃疡时,那么排出的气体往往比较腥臭,最好找医生进行诊治,这可能是罹患胃肠道肿瘤的警讯。当肠道内有恶性肿瘤时,因为癌组织糜烂、剥落、出血,再加上细菌的分解发酵作用,放出的屁也会带有腥臭味。

恶臭味的屁,爱放屁且净放臭屁很可能是患上了足以致命的疾病—大肠憩室炎,对于长期便秘的人群来说,尤其要注意,便秘的人每次排便都要对肠子施以很大压力,时间长了,憩室就可能被一个一个挤出来,所以要注意缓解便秘,习惯便秘者要赶紧治疗,不可小视。平时要多吃一些润肠排便的纤维含量高的食物, 或者按摩腹部, 饭后半小时适当运动, 加强胃肠蠕动,也有助于改善便秘。

放奇臭无比的屁时,应小心是否患肠炎和肠癌。若非因进食大蒜、洋葱、韭菜等含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或摄入过多的肉食所引起的屁臭,就一定要警惕,因为这有可能是肠道炎症或者胃肠功能发生障碍引起的。

正常人每天要放5 一10 次屁。除去以上饮食原因,当屁量大大多于平常时, 则可能会有消化不良、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部疾病及肝、胆、胰疾病等,建议去医院检查。

无屁比多屁更危险:

新生儿不放屁, 要检查是否为无肛症或肛门发育不全。

成人无屁, 腹部发胀如鼓, 还要考虑肛门或直肠是否有毛病, 如炎症、肿瘤、便秘、痔疮等,必要时需要肛门插管排气。

没有屁放的人往往会有’一些症状, 如腹痛、腹胀、便秘、肠鸣、音亢进或消失、气过水声等。患有肠套叠、肠扭转、肠梗阻的人无屁,可能多因肠道某处“封锁”不通。如果不放屁并伴有剧烈的肠绞痛, 必须赶快就医。

胃穿孔、阑尾炎穿孔形成腹膜炎者, 腹部发硬,触之剧痛, 也可无屁。

腹部手术者, 其肠蠕动会出现反射性抑制.胃肠内气体和液体积滞, 也会出现无屁的情况。

由于屁中含有吲哚、硫化氢、氨等有害气体,总是憋着不放, 就会引起腹胀、腹痛、头痛、头晕以及高血压等症状。一旦有屁, 还是放掉为宜, 但要注意远离人群即可, 偷偷排出去就行。

在正常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之下, 如果一段时间内放屁次数和臭味浓度突然改变, 就要当心是否患有消化不良、胃炎、消化性溃疡或肝、胆、胰等脏器疾病,建议尽快去医院检查身体。

作者信息:

新浪微博:营养师舒兰婷

文章中选用的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营养师兰婷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所有的疾病都来自于肠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医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这句话其实不无道理。

肠道是食物在体内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必经之路,肠道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身体对于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吸收、激素水平,以及消化和免疫功能。

肠道内环境失衡也往往是多种疾病的“源头”,包括糖尿病、肥胖、焦虑和类风湿关节炎。

经常腹胀、便秘、放屁多?可能患上了“肠漏综合征”

肠漏综合征,顾名思义,就是由于肠黏膜的通透性增高及屏障保护作用减弱,致使原本该被代谢掉的未被消化的大颗粒食物分子从肠道中漏出,进入血液。

然而这些代谢废物通常含有毒素,一方面它们入血以后会加重肝脏“解毒”负担;另一方面如果它们进入身体的各个器官,也可诱发炎症。而慢性炎症发展的最终结果可能是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甚至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

美国德克萨斯州功能医学专家Bee Cave指出,“肠漏综合征”的常见症状包括腹胀、便秘、放屁、疲劳,也有可能会发生食物过敏。而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持续腹泻、关节痛还有发热,也可能提示肠胃疾病。

近年来随着肠道健康和免疫功能关系的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肠漏综合征”这一新兴疾病,希望可以引起广泛重视。

哪些原因可能会引起肠漏综合征?

首先,目前来说引起肠漏综合征的原因并不十分清楚,现有的研究证据认为,可能和不良的饮食习惯、精神压力以及菌群失调有关。

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功能医学专家Jill Carnahan认为还有很多原因也可能会诱发肠漏综合征,比如炎症性肠病、乳糜泻、寄生虫感染、饮酒、营养缺乏等等。

也有一些学者表示,麸质食物中含有使肠黏膜细胞紧密链接的“连蛋白”,可一旦“连蛋白”数量超标,细胞之间的连接就会减弱并陷入无序状态,进而诱发“肠漏综合征”。

2012年纽约科学院发表的一篇研究结论显示,连蛋白也可能和自身免疫疾病、神经退行性病变有关。

怀疑患上肠漏综合征,接下来该怎么办?

Carnahan建议,可以尝试无麸质饮食减少肠道内“连蛋白”的释放,或者服用活性益生菌调理肠道菌群。

当然,出现以上症状并不意味着一定患上肠漏综合征,上述治疗措施也仅供参考。最稳妥的办法一定是去医院看医生,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

Via:shape.com

原标题: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Leaky Gut Syndrome

原作者:Alexa Erickson

翻译:老白


春雨医生


放屁是一种人人都会经历的事,甚至在外科手术过后,还会“一屁值千金;臭屁一响,黄金万两。”

屁在中医学上称之为“浊气”,所谓“浊气不降,则生瞋胀”。

其产生原因如外伤手术,肠络气滞或肠腑不通,大便秘结或寒积腹中,湿阻气滞或脾胃亏虚,运化无力等等。

不论因虚因实,屁总和脾胃、胃肠之气传导密切相关。

经络疏理主要从大肠经入手。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术后患者给予按揉大肠经的手三里穴(肘关节横纹下2寸),手五里穴(屈肘,在曲池与肩髃穴的连线上,曲池穴上3寸处),还有大家熟悉的合谷穴、选穴时注意虎口向上。

通常配合按揉大肠经的下合穴上巨虚,胃经合穴足三里共奏调理肠胃气机之功。

湖南中医附一普外微创外科护士长曹冬梅介绍,为促进肠道蠕动消化,

在临床中,医护人员还会经常采用一种易操作、显效快的方法——经络疏理法

在中医理论体系里,每一条经络都有自己的循行线路。

经络的作用是运行气血,输送营养,排出废物;沟通脏腑肢节联系;疾病预警;祛除疾患。

经络的瘀堵穴位相当于交通干道、河道、网络、生产线的拥堵处。

疏通经络的堵塞点,促使经气动起来,使气从已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经络疏理每个穴位2-3分钟就可以了,力距不要超过3厘米,通过刺激穴位,导引气血,恢复脏腑功能。

湖南医疗特约作者:湖南中医附一普外微创外科护士长 曹冬梅

湖南医聊


放屁是人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人在吃食物时,由于消化道正常菌群的作用,会产生较多的气体。这些气体随同肠蠕动向下运行,由肛门排出,排出时,由于肛门括约肌的作用,有时还产生响声。因此,放屁是肠道正常运行的一种表现。

偶尔放屁是正常的,但如果小屁不断,大屁不绝,那就需要注意了,这很有可能是肠胃消化不好,而且体内有垃圾和毒素堆积的信号。其次,经常放屁而且又密集,味道较臭的,则说明是体内寒气较重,胃肠道问题较为严重的表现。最后,除了肠道消化功能问题之外,体内湿气过重也是导致放屁多的一个原因。

正常情况下,人一天放屁的次数不会超过10次,如果次数过多,就有可能是患了胃炎、肠炎、胃肠动力功能紊乱等疾病。如果长期放屁失调,包括次数增加或总不放屁,除了肠胃、胰腺、肝等可能有问题外,还有可能导致脸上长粉刺和雀斑,引起皮肤干燥、粗糙等问题。此外,放屁过多,也与饮食有关,比如食用了过多的豆子,豆子是最著名的造屁食物。豆子中含有很大比例的糖(低聚糖),而人体是不能吸收这种物质的,当这些糖进入人体肠子时,细菌就开始工作,就会产生大量气体。



爱吃西瓜的柯基犬


今天我们来研究研究屁,常言道“屁乃人体之气,哪有不放之理”。没错,屁确实是气体,但是这气体是哪里来的呢?一是我们吃饭喝水时随着进肚的空气;二是我们食物中的某些成分(膳食纤维,低聚糖等)被大肠内菌群分解产生气体。

这些气体,大部分以屁的形式释放,当然,也有以打嗝,或者进入血液随呼吸排出体外的。

有的人爱放屁,有的人不爱放屁,有的人放屁臭,有的人放屁不臭,哪种好?哪种不好?这些都取决于我们的食物。如果食物中的膳食纤维或是低聚糖含量比较丰富,那自然屁就多一点。比如我们都有经验,吃豆子(低聚糖含量丰富)比较爱放屁,反之,如果摄入的食物过于精细或者吃的太少,大肠内的菌群没有什么食物可以分解,放屁也就少了。

至于臭不臭,通常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人放屁不臭但是很响,因为肠道菌群一下子有很多食物,一下子会产生很多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没有味道。如果吃了很多的肉类(蛋白质食物),未被分解的蛋白质进入大肠,与肠道菌群作用,就会产生少而臭的屁。注意,不臭的屁对身体和旁人都是没有什么危害的,而臭屁毒性更大,憋着不放对身体有害,放出来对他人有害。

所以,经常放屁的人并不能说明肠胃不好,只需要根据上述情况判断属于哪种类型的屁,相应的做饮食调整就好了,相反不放屁才可能是出了问题。不然,做完手术,医生也不能以是否“排气”(放屁)作为肠道恢复功能的标准呀!对吧!


作者:左晓晶,医学学士,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中国营养学会会员,辽宁营养师事务所首席营养师。


营养百事通


经常放屁并不一定是因为肠胃不好,要分情况处理。

放屁是人的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正常情况下,人一天放屁的次数不会超过10次,如果次数过多,就有可能是换了消化不良、胃炎、胃肠动力功能紊乱等疾病。如果长期放屁失调,包括次数增加或总不放屁,还有可能导致脸上长粉刺和雀斑,引起皮肤干燥、粗糙等问题。


放屁多的原因有以下2点:

1. 食物

由于进食方面的原因, 如进食过多的豆类、薯类与蛋白质类食物, 或者因习惯性吞咽动作过多而吸入较多的空气, 此类情况均不属病症, 没有必要治疗。

容易引起放屁的食物还有花椰菜、洋葱、大蒜、白菜、麦片、面包、豆子、啤酒、芥蓝、生苹果、鸡蛋、橙子、西红柿、草莓、牛奶、葡萄干、橡木桶装白酒以及大部分的水果和蔬菜。因此,素食者放的屁更多,但是味道淡得多。


2. 激燥性大肠症候群

此症临床上也会有腹痛、腹胀以及放屁等现象产生。为此,在饮食上建议少量多餐,不要暴饮暴食,吃东西时,宜细嚼慢咽,以免一起吃下太多空气,而容易产气的食物也要避免食用。

如果放屁次数过多,不妨试试用下面这些方法来调理一下肠胃:

1. 取新鲜藕1000~1500克洗净,用开水烫后捣碎取汁,用开水冲服,每天分2次服完;或用去节鲜藕500克、生姜50克,洗净剁碎,用消毒纱布绞取汁液,开水冲服。

2. 取粳米60克、砂仁细末5克,将粳米加水煮粥,待熟后调入砂仁末,再煮沸即可,早晚服用。

3. 取鲜土豆100克、生姜10克,榨汁,加入鲜橘子汁30毫升后调匀,将杯放热水中烫温,每日服30毫升。

4. 取玉米芯750克、黄柏6克、干姜6克,共研成细末,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每次3克。

5.取绿茶、干姜丝各3克,沸水冲泡,加盖焖30分钟,待茶频饮。(值班编辑:李娜)


保健时报


这是一篇有味道的文章。

人体的消化道在消化的过程中,可能因为食物的发酵等原因形成气体。而肠胃胀气的结果就是,放屁,而屁臭不臭又与食物的消化程度和机体的健康程度有关。

一、经常放屁是不是肠胃不好?

曾经有科学家调查发现,正常人每天大概放5-10次左右的屁,总量大概在500ml左右。适当的放屁是人体的正常生理需求,对健康有利。但是经常放屁的话,也有可能代表胃肠道出现障碍。

1、饮食相关

如果吃了含淀粉含量较高的食物时,也会比较容易放屁。原因是淀粉中的气化酶会在胃酸的作用下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最后引起了胀气等不适。

2、疾病相关

便秘引起排泄物在肠道淤积时,会因细菌作用产生气体;而腹泻时会因为肠道蠕动加快,导致产生较多的气体。除此之外,消化系统出现障碍(胃炎、胃溃疡等)等疾病患者,都会导致放屁数量增加。

3、其它

吃饭太快、边吃边聊等饮食习惯,会使得人体吞咽下较多的气体,在人体中堆积过多时就会通过放屁排出。

二、怎么缓解放屁过多的问题?

虽然放屁有助于机体排泄,但是放屁过多不仅会影响其健康,还会给生活造成诸多影响。所以是需要尽早治疗的,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缓解:

1、注意饮食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不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生冷、油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食不言,寝不语”的良好习惯。

2、早晚按摩肚皮

早晚平卧在床上时,双手五指并拢。先用左手以肚脐眼为中心逆时针按摩数次,之后再换成右手顺时针按摩数次即可。

3、薏米仁红豆粥

薏米仁红豆粥有着健脾、渗湿、止泻、排脓的作用功效,有助于排便、减重和滋润皮肤的作用。

好了,小康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哦~


肾虚怎么调理最有效?
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可以吃哪些中药调理?
男人每周那个多少次最健康?
……

康爱多每天为您推送各种专业、趣味的健康知识,帮您识破健康谣言,走出用药误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