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偉英主,能將自己後半生活成一個段子,令人唏噓

趙雍,即趙武靈王,戰國時期趙國君主。

趙武靈王是趙雍的諡號。何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帝王的一生做一個概括性的評價。既然是評價,自然有好有壞,諡號之中同樣有褒諡和惡諡。如文、武、明、昭、康、莊等是褒諡;如靈、哀、厲、思就是惡諡。

那麼問題來了,趙武靈王諡號是武、靈二字。一褒一貶又是為何呢?其實縱觀趙雍的一生,你會發現,他的諡號實在是精確至極,一生功過可以直接從他的諡號上看的明明白白。一代雄偉霸主,卻有著段子般的一生!

趙武靈王的功績

首先我們要明白,諡號“武”是什麼意思。“武”這個諡號在古代表明威強睿德的意思。代表武功強盛聞名後世。

公元前326年,趙肅侯突然逝世。趙國大局交付年僅十五歲的趙雍。趙肅侯生前武力過盛,導致與諸多國家交惡。在其逝世之際,魏、楚、秦、齊、燕五國集結數萬大軍前來會葬。史稱“五國會葬”。

名為會葬,實為圖趙。

在主少國疑之際,年輕的趙雍任用大臣肥義,決定採取爭鋒相對的措施,誓與五國魚死網破。他一方面命令全國戒嚴,進入戰備狀態,一方面聯合韓、宋,使得秦魏不敢加兵,又賄賂越國使其伐楚,一方面結好樓煩出擊燕國。齊見趙國重兵待客,聯盟無暇顧及趙國,也撤兵回去了。就這樣,繼位之初,一場足以覆滅趙國的巨大災難在十五歲趙雍的鐵腕手段下,煙消雲散。

趙武靈王繼位不久,便起兵攻打中山國,取得階段性的小勝。之後與韓聯姻,又插手燕國內政以弱燕,後又迎立秦昭王等一系列措施,徹底穩固了趙國在中原爭霸的主動性。

趙武靈王九年,秦魏為首“五國相王”。唯獨趙國拒絕參加,趙雍表示,趙國實力地位,不足以相王。不止如此,趙雍甚至公然自降國格,讓國人稱他為君。同時,他也是戰國七雄裡面最後一位稱王的君主。

這一系列的手段,也正給予了他在趙國實行改革的時機,中華歷史上一場軍事變革風暴即將來襲。

胡服騎射

說起趙武靈王最大的功績,非胡服騎射莫屬。

面對中原勢力相互糾纏,無暇顧及趙國的天賜良機,趙武靈王向全國頒佈了實行胡服騎射的法令。在“我衣胡服,我殺胡人”的吶喊聲中,趙國的軍事力量一躍成為戰國最強大的兵種。不止如此,趙武靈王更是大膽的任用諸多胡人將領,這種打破貴華夏、賤戎狄的傳統理念的勇氣,在這大爭之世,也是罕見的。

軍備力量完全,加上人才濟濟。趙武靈王蟄伏十數年之後,果斷出兵,大破中山國,在北海草原大敗樓煩與林胡聯軍,追殺千里,大勝而歸。這也是幾百年來中原國家對外族遊牧民族打擊最盛的一次戰役。

之後基於此次勝利設立雁門與雲中兩郡,並修建兩道長城,迫使樓煩、林胡北遷。

設立雲中郡時,還有這麼一個小故事。趙雍為了試探秦國君臣的態度,孤身一人便裝入秦,在秦國大殿之上從容而談,秦國君臣而無察覺。

傳位趙何,反覆無常

公元前299年,仍在壯年的趙武靈王,將王位傳於其子趙何,並廢除太子趙章。而自己自稱主父,只管趙國的對外戰爭。

這已經不是“一國兩制”可以表達的了。這種超前的思想,在那個時代則是完全行不通的。嚴重的違背了政權的基本規律,最後導致趙國內亂。

趙惠文王趙何,很快進入王的角色,國家大小事宜處理井井有條,而反觀廢太子趙章,則萎靡不振,頹廢度日。趙武靈王不忍心如此,先封公子章為安陽君,又想加封為代王,並想收回趙惠文王的實權。

試想,一山尚不能容二虎,一國豈能有三王。

古時,帝王無情,當趙何清楚的看到帝王的權力的美麗,誰又甘願拱手讓出,哪怕這個人是自己父親。縱然趙惠文王不做此想,也絕不會將權力交給已經快要發展成段子手的趙武靈王了。

趙武靈王為大兒子討封不成,便將情況全部告訴公子章。想通過公子章與趙惠文王的矛盾,重新拿回權力。

不知各位看官,看到此處是何反應。

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以在沙丘選墓地為由,召趙何趙章隨行。默許了趙章在沙丘發動兵變,趙何早有防範,一舉殲滅趙章集團。並將父親趙武靈王困在沙丘宮。

雄傑悲歌

趙武靈王在沙丘無糧無水的境地下,苦苦掙扎了三個月,最後被活活餓死。一代雄傑君主,在歷史的鬧劇中,落下帷幕。

概括趙武靈王的一生,武、靈兩諡號便以足夠:威強睿德是為武;亂而不損是為靈。

但是客觀的看待這位雄主的一生,其實是一顆耀眼的明珠,在原本璀璨的戰國時代同樣散發著自己的光芒。

他的一生功過都是奇葩,早期用武力解決了趙國大半胡患,震懾強鄰不敢環伺。後期也因為自己在王位上抉擇的反覆無常,差點導致趙國的衰退。

這樣一位散發著強大人格魅力的雄傑,至今讀來,仍舊動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