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酥飲、棗糕、湯餅這三樣吃的,皇帝就選了其中一種吃


大觀三年八月十七日,宋徽宗初見李師師。李師師彈起了《平沙落雁》的曲子,這兩人也真是愛好音樂,一個彈一個聽,彈一遍,聽一遍,彈了三遍。第三遍彈完,雞叫了,皇帝該回宮了。這時,李姥也趕忙為他獻上杏酥飲、棗糕、湯餅等點心,皇帝喝了一杯杏酥飲,立刻走了。杏酥飲,是皇上都喝的東西;棗糕、湯餅皇帝就不吃。

這段故事的原文是——“師師乃起解玄絹褐襖,衣輕綈,卷右袂,援壁間琴,隱几端坐,而鼓《平沙落雁》之曲。輕攏漫然,流韻淡遠,帝不覺為之傾耳,遂忘倦。比曲三終,雞唱矣。帝急披帷出,姥聞亦起,為進杏酥飲、棗糕、飠不飥諸點品。帝飲杏酥杯許,旋起去。”

這個故事是《李師師外傳》的一小段,該故事的作者已經不可考。魯迅先生輯錄的《唐宋傳奇集》中,把它列入宋人作品。清代蟲天子編寫的《香豔叢書》、清代錢濤編撰的《百花彈詞》中都收錄了《李師師外傳》這個故事。


同是宋代的許叔微編寫的《類證普濟本事方》,記載了杏酥飲的配方——“杏仁、欵冬花、前胡、半夏【制】、五味子、麻黃、柴胡、桑白皮、人參、桔梗【各等分】,右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姜五片同煎,七分通,口服。”從它的功效來看——“戢陽氣、止盜汗、進飲食、退經絡熱”,是符合八月暑熱未退這樣的季節的。  

明代孫一奎編寫的《赤水元珠》中記錄了一個叫杏蘇飲的方子——“杏仁【一錢半】、蘇葉【二錢】、五味子、大腹皮、烏梅肉、紫苑、炙甘草【各一錢】、橘紅、麻黃【去節】、桑皮、阿膠、桔梗【各七分半】、姜三片水煎服”。杏蘇飲與杏酥飲,讀起來差不多,但是從杏蘇飲的功效來看主要是“治上氣喘、浮腫”,杏蘇飲應該不是夏天的一種防暑保健飲品。  

明代朱橚等編撰的《普濟方》中有一個治風虛、除百病的杏酥法——“用搗爛杏仁一石,好酒一石,研濾取汁一石五斗。入白蜜一斗五升攪勻,封於新甕中勿洩氣。三十日看酒上酥出,即掠取內瓷器中貯之。取其酒滓,團如梨大,置空屋中作格安之,候成飴脯狀。旦服一枚,以前酒下,其酒任性飲之。”


杏仁還可以製成杏仁膏。在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中,杏仁膏也是當時的熱賣食品——“廟巷口賣楊梅糖、杏仁膏……”。這種能治口舌熱乾燥或舌上生苔、語言不真的食品製作方法是:“升麻、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各一兩】、黒豆【五十粒炒去皮】、右為細末,入白蜜五合,生地黃汁五合,慢火熬成膏子,丸如雞荳大,常噙一丸,津化嚥下舌上生苔止,用生薑片蘸冷水擦洗之亦妙”。這個方子出現在宋代嚴用和編寫的《濟生方》中。  

杏仁主要有三大功效:潤肺、清積食、散滯。古代的很多醫書中都提到了杏仁,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都比較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