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酥饮、枣糕、汤饼这三样吃的,皇帝就选了其中一种吃


大观三年八月十七日,宋徽宗初见李师师。李师师弹起了《平沙落雁》的曲子,这两人也真是爱好音乐,一个弹一个听,弹一遍,听一遍,弹了三遍。第三遍弹完,鸡叫了,皇帝该回宫了。这时,李姥也赶忙为他献上杏酥饮、枣糕、汤饼等点心,皇帝喝了一杯杏酥饮,立刻走了。杏酥饮,是皇上都喝的东西;枣糕、汤饼皇帝就不吃。

这段故事的原文是——“师师乃起解玄绢褐袄,衣轻绨,卷右袂,援壁间琴,隐几端坐,而鼓《平沙落雁》之曲。轻拢漫然,流韵淡远,帝不觉为之倾耳,遂忘倦。比曲三终,鸡唱矣。帝急披帷出,姥闻亦起,为进杏酥饮、枣糕、饣不饦诸点品。帝饮杏酥杯许,旋起去。”

这个故事是《李师师外传》的一小段,该故事的作者已经不可考。鲁迅先生辑录的《唐宋传奇集》中,把它列入宋人作品。清代虫天子编写的《香艳丛书》、清代钱涛编撰的《百花弹词》中都收录了《李师师外传》这个故事。


同是宋代的许叔微编写的《类证普济本事方》,记载了杏酥饮的配方——“杏仁、欵冬花、前胡、半夏【制】、五味子、麻黄、柴胡、桑白皮、人参、桔梗【各等分】,右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七分通,口服。”从它的功效来看——“戢阳气、止盗汗、进饮食、退经络热”,是符合八月暑热未退这样的季节的。  

明代孙一奎编写的《赤水元珠》中记录了一个叫杏苏饮的方子——“杏仁【一钱半】、苏叶【二钱】、五味子、大腹皮、乌梅肉、紫苑、炙甘草【各一钱】、橘红、麻黄【去节】、桑皮、阿胶、桔梗【各七分半】、姜三片水煎服”。杏苏饮与杏酥饮,读起来差不多,但是从杏苏饮的功效来看主要是“治上气喘、浮肿”,杏苏饮应该不是夏天的一种防暑保健饮品。  

明代朱橚等编撰的《普济方》中有一个治风虚、除百病的杏酥法——“用捣烂杏仁一石,好酒一石,研滤取汁一石五斗。入白蜜一斗五升搅匀,封于新瓮中勿洩气。三十日看酒上酥出,即掠取内瓷器中贮之。取其酒滓,团如梨大,置空屋中作格安之,候成饴脯状。旦服一枚,以前酒下,其酒任性饮之。”


杏仁还可以制成杏仁膏。在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中,杏仁膏也是当时的热卖食品——“庙巷口卖杨梅糖、杏仁膏……”。这种能治口舌热干燥或舌上生苔、语言不真的食品制作方法是:“升麻、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各一两】、黒豆【五十粒炒去皮】、右为细末,入白蜜五合,生地黄汁五合,慢火熬成膏子,丸如鸡荳大,常噙一丸,津化咽下舌上生苔止,用生姜片蘸冷水擦洗之亦妙”。这个方子出现在宋代严用和编写的《济生方》中。  

杏仁主要有三大功效:润肺、清积食、散滞。古代的很多医书中都提到了杏仁,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都比较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